中国医学院校毕业的两院院士统计(更新同济、湘雅医学院)
本帖最后由 inature 于 2023-1-31 18:04 编辑★★★★★本统计包括就读于该校的学生,即本硕博学生,不包括在该校工作的博士后、助教、教师以及进修、培训等人员。在各校官网、校友网和其他网友基础上整理而来,在此感谢。目测是全网目前最全版,但极可能还有遗漏或错误,欢迎补充指正!
【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毕业20+18=38人,肄业2+2=4人,共计4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魏曦(1903,1933届上医博士,1924-1926年湘雅医学院本科,因参加北伐军肄业),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朱既明(1917,1939届上医本,1948年剑桥大学博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周廷冲(1917,1941届上医本,1947年牛津大学博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周维善(1923,1949届上医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沈自尹(1928,1952届上医本),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6、韩济生(1928,1952届上医本),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7、曾毅(1929,1952届上医本),1993年被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8、吴新智(1928,1953届上医本,1961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洪孟民(1931,1953届上医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邹冈(1932,1954届上医本,1961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姚开泰(1931,1954届上医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王正敏(1935,1955届上医本)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3、毛江森(1934,1956届上医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4、吴建屏(1934,1958届上医本),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林其谁(1937,1959届上医本),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6、汪忠镐(1937,1961届上医本)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7、韩启德(1945,1968届上医本,1982届西安医学院医学硕士),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8、葛均波(1962,1984届青岛医学院医学学士,1987届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硕士,1990届上医博士,1993届德国美因兹大学博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樊嘉(1958,1983届南通医学院本,1988届南京铁道医学院硕,1995届上医博),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滕皋军(1962,1982届绍兴卫校放射专业,1989届南京铁道医学院硕,2003届上医博),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黎鳌(1917,1941届上医本),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盛志勇(1920,1942届上医本),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张金哲(1920,1946届上医本)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汤钊猷(1930,1954届上医本),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顾健人(1932,1954届上医本)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秦伯益(1932,1955届上医本,1959年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副博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戴尅戎(1934,1955届上医本),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闻玉梅(1934,1956届上医本),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9、项坤三(1936,1958届上医本),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顾玉东(1937,1961届上医本),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侯惠民(1940,1963届上医本,1990年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药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桑国卫(1941,1962届上医本,1966届研究生),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3、周良辅(1941,1965届上医本),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4、李大鹏(1950,1977届上医本),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5、林东昕(1955,1980届上医本),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6、蒋建东(1958,1982届南京医学院本,1988届上医博),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7、顾晓松(1953,1980年、1987年分获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1998届上医博)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8、沈洪兵(1964,1986年、1989年分获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流行病学硕士,1999届上医博),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肄业的有:
1、盛彤笙(1911,1931-1934年入读国立上海医学院,1934赴德留学,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又获柏林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宋鸿钊(1915,1938年东吴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1938-1942年就读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1943年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43年获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1948年补发1943届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文凭,并授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翁心植(1919,1937-1940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关闭后,因不愿在日寇控制的北平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42年后辗转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杨雄里(1941,1956-1958年在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63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毕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毕业11+17=28人,另肄业5+1=6人,共计3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马文昭(1886,1910年由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升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5年毕业),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诸福棠(1899,1918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预科,1919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1922年升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1927年毕业,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注: 当时学生读三年预科、五年本科,毕业时可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3、钟惠澜(1901,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林巧稚(1901,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黄家驷(1906,1930年燕京大学理学学士,1933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194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硕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黄祯祥(1910,1930年燕京大学硕士,1934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吴阶平(1917,1937年燕京大学理学学士,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沈岩(1951,1984年毕业于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硕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赵玉沛(1954,1982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8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0、赫捷(1960,1984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顾东风(1958,1983年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86、2007年分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硕士、理学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宋鸿钊(1915,1938年东吴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1938-1942年就读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1943年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43年获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1948年补发1943届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文凭,并授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2年协和医学院因被侵华日军占领而被迫关门,宋鸿钊辗转到国立上海医学院及红十字会医院(华山医院)完成学业,次年取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此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作,1948年协和医学院为这届学生补发了毕业文凭,并授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这是“老协和”的最后一届毕业生】
2、刘玉清(1923,1948年国立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51年1月-1952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学系学习,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史轶蘩(1928,1946-1949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9-195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学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朱晓东(1932,195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6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硕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刘德培(1950,1975年蚌埠医学院大专,1981年湖南医学院(现湘雅医学院)生物化学硕士,198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卢世璧(1930,1948-1951年清华大学生物系医预组,1951-1956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八年制)学习并毕业),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王琳芳(1929,1951年哈尔滨医学院医学学士,195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硕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孙燕(1929,1951年燕京大学医学学士,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9、程书钧(1939,1962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学士,196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系研究生),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高润霖(1941,1965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81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陈君石(1935,1956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6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硕士),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邱贵兴(1942,1960-196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获医学学士,1979-198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学硕士),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3、詹启敏(1959,1984年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8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4、徐建国(1952,1976年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硕士,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胡盛寿(1957,1982年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1989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6、徐兵河(1958,1982年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87、1999年分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7、蒋建东(1958,1981年江苏新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8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毒学硕士,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传染病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肄业的有:
1、汪猷(1910,1931年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理学学士,193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1931年曾被学校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作研究生后转作研究员),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蒋丽金(1919,1938-1941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1年考入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学校被日军占领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乾坤医学院,1942年从上海回京后,虽然她很喜欢学医,但却不愿上日本人开的北平医学院,选择了辅仁大学化学系,从三年级插班,1944年辅仁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46年辅仁大学化学硕士,195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物化学博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唐仲璋(1905,1931年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194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学系当研究生,1948-1949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汪堃仁(1912,1934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194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硕士,1937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学习深造),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强伯勤(1939,1957年入学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62年毕业,其中1960年9月-1962年期间被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并毕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翁心植(1919,1937-1940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关闭后,因不愿在日寇控制的北平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42年后辗转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共计4+20=2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陈慰峰(1935,1958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82年墨尔本大学医学生物学博士),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张礼和(1937,1958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67年北京医学院研究生毕业), 199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3、童坦君(1934,1959年、1964年分获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硕士),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王松灵(1962,1984年、1989年分获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医学学士、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姜泗长(1913,1931-1932年辅仁大学医预科,1938年北平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胡亚美(1924,1947年北平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王忠诚(1925,1949年北平医学院医学学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巴德年(1938,196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钟南山(1936,1960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8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王澍寰(1924,1950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沈渔邨(1924,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医预专业学士,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1955年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精神病学副博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安静娴(1929,1952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药物化学学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9、 于德泉(1932,1956年北京医学院药物化学学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郭应禄(1930,1956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63年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程书钧(1939,1962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65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系研究生),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高润霖(1941,1965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81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3、李连达(1934,1956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4、刘昌孝(1942,196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学士,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5、陈君石(1935,1956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6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硕士),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6、黄璐琦(1968,1989年江西中医药学院医学学士,199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硕士,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博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7、乔杰(1964,1987年、1996年分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博士),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8、田伟(1959,1983年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1994年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医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王俊(1963,1985年河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89年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姜保国(1961,1984、1987年分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程院院士。 本帖最后由 inature 于 2023-2-2 09:19 编辑
更新中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4】中国医科大学
历史沿革: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1940年学校迁至陕西延安并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迁往东北兴山(今黑龙江鹤岗),1948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迁至沈阳,1946年东北军医大学并入,1948年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并入。1956年更名为沈阳医学院,1978年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共4+13=1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吴英恺(1910,1933年毕业于国立辽宁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2、李朝义(1934,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61年复旦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马兰(1958,1982年沈阳药学院本科,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硕士,1990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王以政(1957,1982年中国医科大学学士,1985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1991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于维汉 (1922,1945年毕业于满洲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吴咸中(1925,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刘玉清(1923,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高守一(1927,1950年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王正国(1935,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陈洪铎(1933,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79-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留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吴天一(1935, 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徐洵(1934,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9、韩德民(1951,1976年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1982、1987年分获中国医科大学耳鼻喉科硕士、博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丁健(1953,1978年江西医学院本科,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硕士,1991年日本九州大学博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尚红(1960,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本科,1996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张学(1964,1986、1989、1994年分获年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遗传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3、姜保国(1961,1984、1987年分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程院院士。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药学院)同根同源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红军卫校1948年迁往沈阳后,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等校,其中药学专业独立为东北药学院(1956年改名沈阳药学院,1994年改名沈阳药科大学),1955年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并入,1958年沈阳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有院士2+3=5人:
1、姚新生(1935,1953年毕业于东北药学院,后并入沈阳药科大学,1983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周后元(1932,1956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裴钢(1953,1982年、1985年分获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学士、硕士,1991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马兰(1958,1982年沈阳药学院药学学士,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1990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5、杨宝峰(1957,1980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学士,198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1988年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毕业5+9=14人,肄业2人,共计16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陈中伟(1929,195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学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强伯勤(1939,1957年入学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62年毕业,其中1960年9月-1962年期间被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并毕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陈 竺(1953,1975-1977江西上饶卫校医士专业,1981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病学硕士,1989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陈国强(1963,1983年衡阳医学院医学学士,1988、1996年分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病学医学硕士、博士),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5、陈义汉(1964,1987、1992年分获南通大学医学院学士、硕士,199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江绍基(1919,194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学士,194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肖碧莲(1923,1946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学士,194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1956-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王振义(1924,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刘彤华(1929,1953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陈赛娟(1951,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81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病学硕士,1989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张志愿(1951,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1989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博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宁光(1963,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贾伟平(1956,1978年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内分泌代谢专业学士,1993年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内分泌学代谢专业硕士,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分泌代谢专业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9、范先群(1964,1987年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眼科学硕士,199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肄业的有:
1、翁心植(1919,1937-1940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关闭后,因不愿在日寇控制的北平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42年后辗转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闻玉梅(1934,1956年上海医学院医学学士,1956-1957在上海第二医学院读微生物学研究生,1957年因副博士政策被取消,中止学习回上海医学院做助教),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8人+中国工程院7人=1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梁伯强(1899,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5年获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回国担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教授、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2、贝时璋(1903,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3、沈其震(1906,1923-1926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因参加反帝运动转入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1942年创办华中医学院并任院长,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2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首任院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8月,中央卫生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任院长。1957年11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其震改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4、裘法祖(1914年,193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结业,1939年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博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曾任武汉医学院院长。
5、吴孟超(1922,1949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6、吴旻(1925年,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61年获苏联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7、陈孝平(1953,197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2年、1985年分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博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张旭(1962年,同济医科大学1983届本、1989届硕、2002届博),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JFJ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9、侯云德(1929年,1948年至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1956年至1957年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8年至1962年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博士),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陆道培(1931,1955年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长期在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1、周宏灏(1939,1962年武汉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200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工作。
12、胡盛寿(1957,1982年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医学学士,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硕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
13、杨宝峰(1957,1980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学,198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1988年同济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2001年06月至2018年10月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4、马丁(1957,1982年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1986、1990年分获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邬堂春(1965,1988年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学士,1993年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202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
【7】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历史沿革:
耶鲁大学的部分毕业校友决意到中国兴医办学,1901年2月10日,正式成立了雅礼会。1906年11月18日,雅礼会开办了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 ——雅礼医院。
1914年7月21日,湖南育群协会代湖南省政府与雅礼会正式签订了合作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十年约定,1914年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正式开门办学。首任校长颜福庆博士(耶鲁大学医学博士),首任教务长、雅礼医院首任院长胡美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
1925年5月8日,双方再次续约,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湘雅医科大学,从此,学校全由中国人操办。
1931年12月28日学校改为私立湘雅医学院。1938 年,日寇犯华,代院长张孝骞建议迁校,9月教职工和一至四年级学生150名徒步经湘西转入贵阳。
1940年改为国立湘雅医学院。1944年底迁往重庆,1945年回到长沙。
1953年10月1日,正式更名为湖南医学院,这也是湘雅的第4次更名。
1987年12月,正式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
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2000年11月1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立。
两院院士:
毕业6人(4+2),肄业3人(2+1),共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4人
1、汤飞凡(1897,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1926-1929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师从美国免疫学会主席和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HansZinsser,1929年受颜福庆(湘雅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和中山医院创始人,中国红十字会共同创始人和第一任会长)之邀,回国担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教授。抗战期间,受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颜福庆之邀担任卫生署防疫处处长。解放后任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自缢身亡。
【注: 当时,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由美国康涅狄格州或耶鲁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2、张孝骞(1897年,1921年湘雅医学院第一届第一名毕业,获美国康州医学博士),历任湘雅医院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讲师、副教授,1937-1948年人湘雅医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48年后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3、谢少文(1903,1921年东吴大学医学预科毕业,1926年湘雅医学院博士,1932-1934年哈佛医学院研究生),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鞠躬(1929,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2人
5、刘耕陶(1932,1956湖南医学院药物学学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刘德培(1950,1975年蚌埠医学院大专,1981年湖南医学院(现湘雅医学院)生物化学硕士,198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2012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肄业: 3人
7、魏曦(1903,1924-1926年湘雅医学院本科,因参加北伐军肄业,1933年获得上海医学院博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8、陈文贵(1902,1922年入读湖南雅礼大学预科,1923年入读湖南湘雅医学院,1928年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习,192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9、黎鳌(1917,1935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抗战期间的1937年7月-1939年9月在湘雅医学院就读,1939年回到上海医学院就读,并于1941年毕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
协和少算了两三人 复旦上海医学院确实底蕴深厚 哈布斯堡 发表于 2022-12-14 23:29
协和少算了两三人
名字是? 协和还是认洛克菲勒基金会,校史从1917年算起,如这样马文昭就算不进去了,这里还是算进去了。
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英文名为Union,即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协和医学堂。1916年,负责设计协和建筑的柯立芝来华考察豫王府,决定设计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
1917年9月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医预科,附属医院为北京协和医院,首任校长为麦克林(英语:Franklin C. McLean)。1919年10月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1920年开办护士学校,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沃安娜(Anna D. Wolf)担任护校校长。
1928年6月,民国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学校董事会必须华人董事为多数。1929年4月,美国董事辞呈,董事会改选,胡适、张伯苓、伍朝枢、施肇基、周诒春、翁文灏、刘瑞恒等组成北京协和医院新一届董事,刘瑞恒出任第一任中国籍协和医学院院长。同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1月,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
1、马文昭(1886,1910年由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升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5年毕业),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22年至1949年,华西协和大学医科毕业生同时获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证书。北平协和医学院、华西协和医学院一样,都是发协和毕业证书+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证书。
翁心植院士因战争读了6所大学,他的评价:
翁心植(1919,1937-1940年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关闭后,因不愿在日寇控制的北平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1942年后辗转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再无宁日。战乱之中,生存尚且不易,何谈学习?可是,翁心植刚刚走进医学的殿堂,怎能轻易放弃学医?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前往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不过,习惯了“见面讲英语,行路带小跑,办事死规矩”的“协和标准”,翁心植不愿意在松散随意的圣约翰大学虚度光阴。不久,他又转到素有严谨、勤奋校风的上海医学院就读。只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半年之后,上海医学院也被敌伪控制。翁心植决定到大后方去学医。从沦陷区上海到国统区成都约2000公里路程,翁心植坐火车、徒步、搭乘汽车甚至货运车,还要乔装打扮、过封锁线、躲避检查,用了整整34天终于到达中央大学医学院,就读一个学期后又集体转入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一年后,翁心植作为实习医师进入重庆中央医院学习。
历尽坎坷,辗转大半个中国,先后就读6所大学,在4所医院实习,进入燕京大学10年后,也就是1946年7月,翁心植终于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证书(1922年至1949年,华西协和大学医科毕业生同时获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证书)。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
翁心植:百年寿翁 上医上善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值此翁心植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再次解读其历史贡献,感悟其家国情怀,传承其精神文化。这是对翁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历史给我们最好的馈赠。
翁心植(1919—2012)
临床医学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控制吸烟运动开创者。
1919年5月1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37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0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停办,先后辗转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1944年在重庆中央医院进行内科实习。1945年被征调到国民党军队及军医院,其间担任重庆相国寺陆军医院内科代理总住院医师。1946年获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证书,同年参加工作。
1947年在北大医院任职期间,发现和诊断了国内首例高雪氏病;1949—1957年任职于北京人民医院,创建了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1957—1965年任职于北京友谊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1965年起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国人体温调查;1972年开始参与组织全国肺心病防治协作研究,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1975年首创肺心病监护室;1978年起在国内倡导并长期致力于控烟工作,两度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控制吸烟金质奖章。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
■温菲
宁波多人才,翁氏一门三院士
近年来,网上关于宁波院士的讨论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甬籍院士人数已达116位,稳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为何宁波孕育了一大批院士,甚至被称作“院士之乡”?显然,这与宁波崇文重教的传统密切相关。自古宁波就是出人才的地方,历代各类人才绵延不绝。近现代以来,宁波科学家更是群星璀璨。其中,翁氏三院士——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植,恰如三颗亮星构成的大三角,熠熠生辉。
翁家原为绅商家庭,到翁文灏这一代时,开始接受西式教育。翁文灏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地质学“海归”博士,也是我国地质学的奠基者之一。继堂兄翁文灏之后,翁文澜、翁文波等相继漂洋过海,追求科学并卓有成就。翁文波先生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与测井、石油地球化学事业的创始人。而翁文澜先生则在近代“医学救国”的思潮影响下,选择医学作其终身的事业。
在父亲翁文澜的影响下,原本心仪化工专业的翁心植,于战乱之中最终选择到燕京大学医预系学习,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这个“医学家的摇篮”中,翁心植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为未来从医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学院再无宁日。战乱之中,生存尚且不易,何谈学习?可是,翁心植刚刚走进医学的殿堂,怎能轻易放弃学医?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前往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不过,习惯了“见面讲英语,行路带小跑,办事死规矩”的“协和标准”,翁心植不愿意在松散随意的圣约翰大学虚度光阴。不久,他又转到素有严谨、勤奋校风的上海医学院就读。只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半年之后,上海医学院也被敌伪控制。翁心植决定到大后方去学医。从沦陷区上海到国统区成都约2000公里路程,翁心植坐火车、徒步、搭乘汽车甚至货运车,还要乔装打扮、过封锁线、躲避检查,用了整整34天终于到达中央大学医学院,就读一个学期后又集体转入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一年后,翁心植作为实习医师进入重庆中央医院学习,时值应元岳、乐文照等教授亲自教导,谆谆诱导式的教学查房使他对内科愈发感兴趣。
个人命运从来都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战争时期尤其如此。正在实习的翁心植需要去青年远征军服役两年,经变通后转往重庆寸滩第一后方医院实习。由于表现出色,内科主任王辨明教授在调往重庆相国寺陆军医院时,就带上了翁心植,并任命其为内科代理总住院医师。
历尽坎坷,辗转大半个中国,先后就读6所大学,在4所医院实习,进入燕京大学10年后,也就是1946年7月,翁心植终于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证书(1922年至1949年,华西协和大学医科毕业生同时获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证书)。
功底显锋芒,诊断首例高雪氏病
知识是经验的产儿,特别是在医学这个充满经验的领域。
1947年,北大医院内科病房收进一个15岁的男孩,出现不明原因的脾肿大伴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班替氏病”症状。可是,按照大夫提供的“班替氏病”治疗方法进行诊治后,患者病情并不见起色。年轻的翁心植不禁对诊断产生了怀疑,他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当得知其哥哥、妹妹也有类似病情后,猜测患者罹患的可能是罕见的遗传病——高雪氏病。
当时,我国尚未有过任何关于高雪氏病的报道。那些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教授大概也从未想过,这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居然会质疑他们的诊断。甚至有人不屑地说:“真要是高雪氏病的话,可以把这个患者送到故宫博物院展示去了。”
经验能避免错误,但同样也会带来新错误啊!翁心植坚持给患者做了骨髓穿刺,所获涂片中果然发现了高雪细胞,且血清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高雪氏病确定无疑。翁心植随即给患者进行了脾脏切除手术,术后很快康复,目前仍健在。
一个好医生,应当从病人的现象以及他的症候群,推断可能的病症,再加上病理检查,最终予以确定。正是靠着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翁心植不断攀登医学的高峰,相继在黑热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上取得丰硕成果,甚至在白塞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再创辉煌。
曲径可通幽,发现雄性激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报道,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其他任何死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心脏和血管疾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血脂和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除了这些因素,是否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呢?翁心植注意到,临床上服用雌激素可以预防冠心病,也可降低患冠心病妇女的病死率。那么,雄性激素是否也与冠心病有关呢?他联想到我国民间有阉公鸡、劁公猪的习惯,通过割去公鸡或公猪的雄性生殖器,动物会变得肥胖多脂,能卖个好价钱。这意味着,雄性激素可能与高血脂有关。
可是,怎么能够证明人体也有类似的规律呢?他又想到了我国封建皇室遗留下来的特殊人群——入宫前被彻底阉割的太监。解放后,我国的最后一批太监集体居住在一个特殊的敬老院里。经有关单位协助并征得太监同意后,翁心植于1961年开始深入研究雄性激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如其所料,他发现长期缺乏男性激素可引起血清胆固醇、中性脂肪增高,使动脉粥样硬化易于发生。而对太监补充雄性激素后,其血清类脂质有所下降并趋于正常。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证实上述推论,翁心植又将做了去睾术的雄性家兔与正常雄性家兔作对照,进行了一系列动物试验,再次印证了补充雄性激素可以防治冠心病的设想。随即,翁心植又进行了人体对照实验,证实应用睾酮剂或肌肉注射睾酮制剂对于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不过,由于后者具有较大副作用而妨碍了其本身的应用。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翁心植在雄性激素与冠心病方面所作的一系列研究,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一阵轰动。对此,他如此总结,“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积极实践,善于总结,提高到理论水平后,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滴水终穿石,创建呼吸疾病研究所
提起北京朝阳医院,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是北京最好的呼吸内科医院”。即便从全国范围来看,朝阳医院的呼吸内科也是数一数二的。殊不知,在上世纪60年代,朝阳医院还被老百姓用谐音讥称为“遭殃医院”。正是在翁心植等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朝阳医院逐步发展壮大。以肺心病防治为契机,翁心植效仿美国医学中心呼吸衰竭监护组,于1975年在朝阳医院率先建立了危重肺心病监护病室,显著降低了住院肺心病患者的病死率。
通过对肺心病的深入研究,翁心植意识到肺心病虽属心脏病,但根源却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其他肺部疾病。于是,他把自己的研究从肺心病拓展到整个呼吸系统。通过不懈努力,1979年,花甲之年的翁心植终于在朝阳医院创建了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开展了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并陆续获得卫生部、北京市等多个省部级科技奖项。
“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翁心植对此深有体会。1986年,北京市呼吸疾病医疗研究中心在朝阳医院成立,翁心植任中心主任。抱着对业务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对病人的满腔热忱,翁心植坚定执著,一步步地推进呼吸疾病研究的发展,使之终于迈上新台阶——1999年,原先局属的呼吸疾病医疗研究中心,升格为市属的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翁心植也成为我国首个将呼吸专业从大内科分离出来的人。
有记者曾问翁心植:从1979年开始,一直在为成立这样一个研究所而四处奔波呼吁,到了1999年才有了结果。20年的时间相当漫长,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去争取办这个研究所呢?
翁心植的回答是这样的:“长期以来,一般的医院和医生都是有‘心’没‘肺’,只注意‘心’的毛病而不重视‘肺’的毛病,所以各省市都有心脏病研究所,却没有呼吸病研究所。事实上,国际上也是研究心脏病的进展比较快,对于呼吸病的进展比较慢。但是,呼吸病发病率很高,应该重视。所以,我觉得要成立一个呼吸病研究所。”
的确,长期以来,呼吸病的研究在整个医学界都是不被重视的。可是,翁心植注意到,呼吸病与心脏病等“富贵病”不同,在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中死亡率尤其高。“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翁心植从人民的需要着眼,以高瞻远瞩的格局与视野,推动了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春,一场可怕的“非典型肺炎”(SARS)突然袭来,严重威胁到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SARS流行期间,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大概分为结核病、肺病和泛呼吸肺学三个阶段。作为我国现代呼吸病学发展第二个历史阶段的领军者,翁心植以“我国慢阻肺和肺心病防治中的学术和业务之魂”,成就了其在呼吸学界的历史地位。
上医医未病,发起控烟运动
要说世界上最广为人知又最没用的口号,“吸烟有害健康”恐怕位居榜首。这个道理在如今看来人人都懂,但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还未意识到吸烟对人体是极为有害的,普遍认为吸烟是正常的生活习惯和嗜好,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应酬手段,也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消遣品。那时候要是在街头劝导人不要吸烟,很可能会引来嘲笑甚至讥讽。
当年,翁心植基于多年来对心血管病、呼吸疾病的研究,愈发意识到吸烟有百害而无一益。面对我国吸烟人数众多、由吸烟致病甚至致死人数居高不下的状况,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翁心植深感痛心、忧虑。
“一名大夫,除了为个体看病之外,如果能从人群水平、在更大范围内防治疾病,则为上医上善。”怀着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翁心植开始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全国范围内的控烟运动之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他给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写信,建议成立专门组织领导全国开展控烟工作。次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控烟宣传在全国勃然兴起。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这是翁心植常说的一句话。
在翁心植的影响下,崔月犁终于在1978年戒掉了抽了33年的香烟;一次,翁心植在市人代会上看到市长点了烟,马上递了张小纸条到主席台,希望市长带头宣传吸烟有害,市长看到纸条后,当即把烟掐了;第一次与准女婿见面,翁心植就说“做我的女婿,不准抽烟”。
在翁心植身体力行的督促和推动下,我国的控烟运动艰难而顽强地起步了。
只有全面掌握我国吸烟人群的相关情况,才能提供精准的控烟工作方向、准确评估控烟运动的成效。为此,翁心植主持开展了全国50余万人的吸烟情况基线调查,搜集基础资料。这不仅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也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吸烟与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人数最多、地域最广、统计数据最全面的一次调查。
“任何一种观念,都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观念的改变,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翁心植明白,想要实现人人“以不吸烟作为正常社会生活准则”,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宣传和教育,还要结合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才能成功。
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吸烟与健康协会——北京市吸烟与健康协会,于1987年宣告成立;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移至朝阳医院;1990年,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宣告成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国家和社会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正式写入法律。
翁心植在我国乃至国际控烟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绩,让我们离清洁健康的无烟世界更近了一步。1989年5月31日,在第二个“世界无烟日”这一天,翁心植荣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颁授的“烟草或健康纪念奖”,并被称为“中国控烟之父”。2001年,翁心植再次荣获WHO颁授的“烟草或健康纪念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两度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时至今日,控烟工作依然举步维艰。可以想象,几十年来翁心植开展控烟工作是多么不易。然而,他始终相信,“这是一项有益于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若干年后,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将会被社会所肯定,人民会感谢我们的”。
1996年,中华医学会决定提名翁心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荐材料中称,“翁心植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继张孝骞之后、在内科界博与深兼备的最负盛名的医学专家”。
2012年,翁心植不幸离世,内科界有人感叹:“翁心植一去,内科从此无大家。”
inature 发表于 2022-12-14 21:11
更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视情况更新更多高校
更新了上二医,本来帖在第一页,为啥发送后不显示,是帖子太长了吗?哪位知道原因吗 上二医的普遍年轻一些,50后多 mtsxy123 发表于 2022-12-15 14:54
上二医的普遍年轻一些,50后多
是的,我也发现了。总的来看,北医的最年轻,其次二医。
协和,1个60后,8个50后,共9个
上医,3个60后,5个50后,共8个
二医,4个60后,4个50后,共8个
北医,5个60后,1个50后,共6个,有个1968年出生的黄璐琦,2015年就当选工程院院士了,其余三校最年轻的校友都是1964年的。 上海这几个教会大学对中国高教发展的贡献还是挺大的 二医胜在规模 二医胜在规模 tomuch 发表于 2022-12-15 17:59
交大医学可不是胜在规模,在能力的核心数据里面这些年就是比复旦好一些,院士数量,三大奖,最高科学奖这 ...
在核心学科专业等方面,二医还是落后不少,比如心脑血管肿瘤普外胸外科等,其优势多在烧伤整形内分泌血液科等相对边缘专业,对医学来说,单纯的奖项并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南泥湾 发表于 2022-12-15 18:02
交大医学只有规模,精度不行
什么规模、精度都是见仁见智,交大医这么多院士,尤其是50、60后院士,就是硬实力,说明发展就是好,眼红也没用 清华如能合并协和或者首医,定如虎添翼、定鼎top1, tomuch 发表于 2022-12-15 17:59
交大医学可不是胜在规模,在能力的核心数据里面这些年就是比复旦好一些,院士数量,三大奖,最高科学奖这 ...
复旦附院怎么比上交多了。。。你把新收的乱七八糟的也算上了吗上海中上等的三甲基本都被上交承包了 本帖最后由 inature 于 2022-12-16 09:36 编辑
上医和协和、中山各有6家直属附属医院,北大医和上交医各有5家,在全国属于最多的几家了,谁也别拿规模说事儿。
还是数字说话,从2022年医院预算收入看,
上医:
直属医院:中山医院126亿+华山98亿+肿瘤65亿+五官科27亿+儿科 26亿+妇产科22亿=364亿。
非直属医院: 华东医院28亿+市公卫中心20亿+市五院14亿+市口腔医院6亿+市老年医学中心7亿=76亿,挂名的七八个年收入4亿至22亿的区级医院总共102亿,这些医院要么直属申康中心(三甲),要么直属各区卫健委(三乙或二甲)。
上二医:
直属医院: 瑞金103亿+仁济90亿+九院79亿+新华59亿+儿中心22亿=353亿。
非直属医院: 市一64亿+市六87亿+胸科35亿+儿童10亿+国妇婴14亿+市精卫中心14亿=224亿。这些医院全部三甲,除了国妇婴都直属申康中心。
可以看出,由于中山、华山迅猛增长的拉动,上医直属医院总收入已经从前几年的落后二医50亿左右,到差不多了。但上医2综合+4专科,二医4综合+1专科,还是二医潜力更大,尤其是九院和新华,也都在郊区建新院。
一般所谓的二医规模大,主要是指非直属医院,尤其是市一市六这两个,规模质量全市第五第六。上医只有华东医院和公卫中心,一个是老干部医院,一个是非典、新冠定点医院,差太远了,不可同日而语。非直属医院虽然人财物都没关系,但主要合作内容是医学院提供博士招生名额,医院发论文、申请基金和课题项目,双赢。上交医霸榜国自然基金第一名十几年了。esi上交医和上医前两名有段时间了,某种程度也是竞争激烈,你追我赶的结果。
inature 发表于 2022-12-16 09:16
上医和协和、中山各有6家直属附属医院,北大医和上交医各有5家,在全国属于最多的几家了,谁也别拿规模说事 ...
中日友好医院,大清最佳选择,
吉大、西交委属医院不少,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2-12-16 09:32
中日友好医院,大清最佳选择,
吉大、西交委属医院不少,
44家里面,无主或者无名副其实的主的医院只有北京医院和中日友好,前者太特殊,有且只有后者了。 tomuch 发表于 2022-12-16 10:20
这些研究很清晰,虽然不同的学校出的会有倾向性,这就是交大排的时候交大医学遥遥领先,复旦排的时候会可 ...
复旦只有医院管理所搞了医院排名,是唯一一个经常把交大医附属瑞金医院排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前面的,其他的不管是国考排名、协和科技量值排名、民营机构搞的全国最佳医院排名,中山都在瑞金前面。像复旦医管所这样搞排名的,不多了 本帖最后由 inature 于 2022-12-20 16:17 编辑
更新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有50后院士4人,60后3人,共7人,并不比任何医学院校差。
【4】中国医科大学
历史沿革: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1940年学校迁至陕西延安并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迁往东北兴山(今黑龙江鹤岗),1948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迁至沈阳,1946年东北军医大学并入,1948年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并入。1956年更名为沈阳医学院,1978年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共4+13=1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吴英恺(1910,1933年毕业于国立辽宁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2、李朝义(1934,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61年复旦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马兰(1958,1982年沈阳药学院本科,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硕士,1990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王以政(1957,1982年中国医科大学学士,1985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1991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于维汉 (1922,1945年毕业于满洲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吴咸中(1925,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刘玉清(1923,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高守一(1927,1950年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王正国(1935,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陈洪铎(1933,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79-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留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吴天一(1935, 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徐洵(1934,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9、韩德民(1951,1976年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1982、1987年分获中国医科大学耳鼻喉科硕士、博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0、丁健(1953,1978年江西医学院本科,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硕士,1991年日本九州大学博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尚红(1960,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本科,1996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张学(1964,1986、1989、1994年分获年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遗传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3、姜保国(1961,1984、1987年分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程院院士。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同根同源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红军卫校1948年迁往沈阳后,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等校,其中药学专业独立为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药学院),1955年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并入,1958年沈阳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有院士1+4=5人:
1、姚新生(1935,1953年毕业于东北药学院,后并入沈阳药科大学,1983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周后元(1932,1956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裴钢(1953,1982年、1985年分获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学士、硕士,1991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马兰(1958,1982年沈阳药学院药学学士,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1990年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5、杨宝峰(1957,1980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学士,198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1988年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博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医和协和出的院士很多,但都不是顶尖,比如诺贝尔奖,国家最高荣誉(包括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中国最高科技奖,等等。或者说,中层人才很多,爬到山腰的选手很多,但爬到山顶的极少。 a123123 发表于 2022-12-21 01:37
上医和协和出的院士很多,但都不是顶尖,比如诺贝尔奖,国家最高荣誉(包括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美 ...
邓稼先、华罗庚都没得最高奖、共和国勋章、诺贝尔奖、美国国家奖章,华佗、张仲景更是连诺奖长啥样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美国奖章了。不管物理还是生医,中国人可以拿诺奖但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没拿的不止三两项,但对中国人有实打实的贡献就够了,尤其是临床医学和药物,历史会记住。
二十世纪中国医学对世界的贡献,巴德年和饶毅都总结过。
巴德年:
医学方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张晓楼最先找到沙眼病因,发现沙眼病毒。(汤飞凡,湘雅医学院博士,哈佛进修回国后任上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随后在民国和新中国卫生部任职,1957年学部委员。张晓楼,协和博士,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195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功治愈全身97%皮肤烧伤患者,这在当时是医学奇迹。从此,在烧伤研究和治疗领域,中国人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位置,并持续作出巨大贡献。(瑞金医院张涤生,后调到上二医附属九院,九院现在整形外科全国第一,张1941年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
1960年,协和医院宋鸿钊等人首先提出利用化疗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女性通过此法治愈绒毛膜上皮癌,还可生育。(宋鸿钊,协和、上医就读,长期在协和工作)
1962年,上海六院陈中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断手再植成功,他也被尊称为“世界断臂再植之父”。此后,断肢、断指(趾)再植领域成为中国骨科学在世界扬眉吐气的领域。(六院是上二医教学医院,陈中伟上二医毕业,在六院断肢再植震惊世界,1980年51岁选上院士,1984年后到中山医院工作)
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用现场、实验室、临床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食道癌研究的水平及其成果受到世界高度重视。
七十至八十年代,汤钊猷(中山医院)、吴孟超(海军医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的小肝癌研究使我国治疗小肝癌和肝癌的水平和能力世界最佳。(上医、海军医工作,分别上医、同济医毕业,后者得了国家最高奖)
70'-00' 在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面,上海第二医学院从王振义教授开始,到后来的弟子陈竺、陈赛娟,采用维甲酸进行诱导分化的方法,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治疗。其后,他们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韩太云、张亭栋、张鹏等)合作,利用三氧化二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治疗,几乎可以将这个病完全治好,治愈率和治愈水平得到了世界公认。(上二医第三项,王振义瑞金医院,张亭栋哈尔滨医科大学)
药学方面:
上世纪二十年代协和药学系陈克恢:麻黄素;(清华学堂,威斯康辛大学理学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他在协和担任两年助教期间,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后一直在美国礼来药厂和大学工作)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张昌绍、赵承嘏、周廷冲:常山碱;(上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三人分别毕业于上医、日内瓦大学、上医)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获得成功;(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北大化学系,排第一的龚岳亭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523”计划(屠呦呦、李国桥等)发明的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及其改进型至今还在非洲等热带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许。(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等,其中屠呦呦毕业于北医)
改革开放以来,人工麝香、联苯双酯与双环醇、维甲酸、丁苯肽、小儿麻痹疫苗、甲肝疫苗、甲流疫苗、埃克替尼、恩度及其蛋白复性技术、黄连素降脂。
饶毅:以研究本身的原创程度、比较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最高水平、衡量对基础科学或医药农业应用的重要性、以及时间的考验来衡量,1900年至1999年的百年中生命科学的原创研究有八项特别突出。
1、麻黄素药理作用
(协和医学院药理系陈克恢,1920年代)
2、蛋白质变性理论
(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吴宪,1920年代至1930年代)
3、沙眼病原的发现
(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同仁医院张晓楼,1950年代)
4、吗啡作用位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邹冈、上海第一医学院张昌绍,1960年代)
5、胰岛素合成
(钮经义、邹承鲁、汪猷、邢其毅、龚岳亭、杜雨苍等,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1950年代至1960年代)
6、青蒿素的发现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1960年代至1970年代)
7、杂交水稻的发明
(湖南省安江农校袁隆平,1960年代至1970年代)
8、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作用的发现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张亭栋,1970年代)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2-12-24 08:15 编辑
邓稼先 拿最高奖?笑话
邓稼先、华罗庚 连"改革开放先锋"都没有评上,想和“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相比?站一边去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2-12-24 08:13 编辑
饶毅列出来的,多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东西。
而且他的有些话也不怎么样,特别不是他的领域的东西,比如他居然说什么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可以拿两个诺奖,荒谬到没边了,人家德国美国的科学家早合成了羊胰岛素都没有获奖,轮得到中国人?实际上德国美国那两个人(Zahn, Katsoyannis) 一辈子也没有获得什么像样的奖励,本来就是很普通的工作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2-12-24 07:55 编辑
什么华佗扁鹊,就是些骗子,和“彭祖活了800岁”一个级别的东西 杂交水稻也不是袁隆平发明的,何况布劳格早就以小麦育种发动绿色革命获得了诺贝尔奖 常山碱早定论了,对人的伤害太大,不具实用性,所以才有青蒿素的巨大应用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2-12-24 07:54 编辑
邓稼先、华罗庚 连改革开放先锋都没有评上,想和“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相比?站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