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18:40:13

【老核工业部系统:中物院、中核等】借鉴美国能源部经验在核工业建设国家实验室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3-5-14 18:44 编辑

2016.11.25重要旧闻-借鉴美国能源部经验在核工业建设国家实验室(节选)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 图片中核智库   时间:2016-11-25 09:59   作者:张明(作者单位系中核技术经济总院战略研究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是世界强国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重要载体,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是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研究机构,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美国能源部创立国家实验室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核工业学习借鉴。


一、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概况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实施了曼哈顿计划,催生了一批旨在推进核武器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阿贡等国家实验室,其后源于核能和平利用和国防领域的明确需求,成立了布鲁克海文等一批国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成为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力量。

(一)战略定位

       美国能源部(DOE)17个国家实验室中涉核领域的就有13家,可见核科学技术研究是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定位目标集中在战略高新技术、社会公益和国家安全等领域。1996年10月生效的《DOE实验室使命法》规定了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核心定位与使命,主要包括:维护国家安全;开发新型能源技术,确保能源供给,降低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从事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包括建造和运行大型科学装置和设施,供联邦政府、大学、产业界和其他科研机构利用;从事环保技术研发,降低能源、核武器、核材料等引起的环境影响。

(二)组织体系

       目前,美国能源部研发活动分为科学和能源两条主线,在能源部最高管理层中,分别设立了一位主管科学的副部长和一位主管能源的副部长负责这两条主线的管理。主管科学的副部长通过科学办公室管理着10个国家实验室,主管能源的副部长通过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化石能源办公室、核能办公室、环境管理办公室管理4个国家实验室,设立在能源部的国家核安全管理委员会管理3个主要从事核武器研究的国家实验室。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组织架构见图1。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分布在美国不同州,为实现有效的区域管理,能源部在各实验室设立了区域办公室(Site Office)进行现场监管。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区域布局见图2。

图1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组织构架
图2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布局

二、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营特点

(一)美国能源部统筹核科学技术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科研装置资源开放共享

       美国能源部13个涉核国家实验室几乎涵盖①核武器、②核聚变、③核电技术、④核材料、⑤后处理、⑥三废、⑦核基础物理、⑧基础材料等全核科技创新链,在管理上分三条线管理,即国家核安全委员会、能源部门、科技部门,能源部在三大部门之上发挥统筹领导作用。美国依托大型核科学装置和核试验基地,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军民融合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全球核科技发展的领导地位。目前(2016年)能源部共有30多个大型科学装置,在能源部的大力推动及政策引导下,面向全球开放,每年接受来自其全球科研人员多达数万人。

(二)政府不直接干预,绝大多数国家实验室承包给专业机构运营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主要采取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政府直接管理,为①“国有国营”(GOGO)模式;另一种采用“政府所有-合同制”管理,为“国有民营”(GOCO)模式。GOCO模式比GOGO模式更具灵活性,能有效避免政府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行政干预。目前,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中,16个实验室采取“国有民营”模式管理,委托给大学或非营利机构管理运营,资产归能源部所有,能源部负责制定实验室战略发展方向及资金支持。只有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这1个实验室采用“国有国营”模式管理,由能源部负责具体运营。

(三) 通过竞争方式获得实验室运营权,近年来企业竞争力上升

       1996年开始,能源部竞争遴选16个GOCO管理模式的国家实验室,委托合同一般为5年,目前大多数国家实验室至少经过了一次承包方更换。现与能源部签订管理运行合同的运营机构类型有4类,包括①大学、②研究所、③企业、④基金会,美国能源部16个国有民营的国家实验室中,委托大学独立管理或与大学共同管理的实验室有10个。由于管理体制原因,近年来大学所运营的国家实验室管理绩效不佳,企业在运营权竞争上更具优势,例如自成立以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长期委托加州大学运营管理,但能源部对其管理绩效不满,在2006年6月,通过竞争遴选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安全公司为新运营方;再如,2006年10月,通过竞争新遴选阿贡有限责任公司取代芝加哥大学为阿贡实验室新运营方。

(四)采用适合科技创新的现代管理制度,实现决策科学化

       对国有民营模式管理的国家实验室,能源部委托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运营管理,实现理事会制度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由主要利益相关利益方构成理事会成员。如果承包方为大学,校董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最高决策机构,并设立国家实验室咨询委员会,为董事会、校长、实验室主任提供决策咨询。如果承包方为联合设立的公司,由相关方人员组成理事会,作为实验室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若干分委会,如行政和预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环境健康安全委员会、科学政策委员会等,理事会负责招聘国家实验室主任,最后由各承包方和能源部共同确定。

(七)拥有庞大的研究团队,注重世界领军人才培养及荣誉体系建设

       根据2013年能源部统计,科学办公室管理的10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全职人数在300-4400人之间,各实验室人员规模不均匀,多数集中在2000-4000人之间,具体见表2。

表2 2013年能源部科学办公室所属国家实验室人员情况
       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尤其重视世界领军人才培养,至今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已有8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实验室为激励优秀科研人员,设立了多样的科学奖项,如劳伦斯奖,专门奖励在科研方面为能源部发展、国家经济及能源安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再如,能源部代表美国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费米奖,这是美国科技最高奖之一,重点奖励在能源研发方面表现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及科技管理人员。

(八)具有完善的成果转化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了鼓励成果转化的灵活机制

       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允许联邦实验室与企业签订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CRADA)、设立联邦实验室联盟等;1989年制定了《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案》;2000年制定了《技术转移与商业化法案》。2007年能源部设立了2000万美元的能源技术商业化基金,并任命技术转移协调员,成立了技术转移政策委员会;2015年2月,能源部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
       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转化机制主要有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第三方服务协议、用户设置协议、技术许可。根据统计,2010年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技术转移活动包括700个合作与开发协议、2200个第三方服务协议、4400个用户设施协议、6000个技术许可协议。还有,2011年12月,为减少国家实验室与创新企业合作的障碍,能源部推出技术商业化协议(ACT),使企业能够访问实验室研究成果、并与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将创新产品带入市场。2014年10月,能源部投入2300万美元发起“国家实验室-联盟”计划,向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提供优质商业资源,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三、启示

(一)强化国家核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

       美国能源部涉核国家实验室涵盖核武器、核聚变、核电、后处理、退役治理、核物理、加速器等环节,由能源部统筹国家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方向,避免了核科技创新碎片化,有效避免了科技资源浪费。当前我国核科技行政管理分散,①军 委有关部门主管战略核力量发展,②国防科工局主管军工核科技发展,③国家能源局主管核电技术路线,④科技部主管核电科技重大专项等,核科技管理体制分散造成了技术创新碎片化,科研资源重复性投入,军民融合不够,创新同质化。我国应借鉴美国能源部对核科学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强化国家对核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核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等,统筹规划各创新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大幅提升与我国经济实力相称的核科技研发投入。在实验室运营上积极借鉴美国能源部经验,委托给创新组织直接运营,减少政府对核科技创新的微观干预,确保创新效率活力。

(二)统筹谋划建设一批核领域国家实验室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能源部开始设立国家实验室,优先围绕着反应堆研究、核武器研究等设立了阿贡、洛斯阿拉莫斯等国家实验室,创新了美国能源部对核科学技术发展管理体制。       我国核工业经过60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建造了一大批包括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②高通量实验堆、③中国实验快堆、④200Mev加速器等先进的核研究装置,打造了包括①西南物理研究院、②核动力院、③原子能院、④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内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基地。这些领域是我国有望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核科技研究领域,也是推进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应优先在①核聚变、②军民两用核动力、③先进核能、④核基础研究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

(三)核工业企业是优良的核领域国家实验室运营主体

       从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管理的10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规模看,大多数实验室全职人数在2000-4000人,全部的研究人员数量在5000-10000人,研究人员规模十分庞大。从国内核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组织的研究人员规模看,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其他的研究人员规模基本都在百人量级,规模太小。从近年来洛斯阿拉莫斯、阿贡等实验室运营主体更换情况看,企业拥有更加灵活的管理运营机制,是实验室运营主体的有力竞争者。核工业企业系统的科研院所在政策引导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创新组织体系,已建立起了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组织体制和经营机制,较其他类型创新组织,在成果转移转化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国内优良的实验室运营主体。从人员规模、成果转化等综合条件看,核工业企业是核领域优先设立国家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四)创新核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

       核国家实验室科技战略发展要体现国家意志,应在充分吸收国外理事会制度优势基础上,创新国家实验室的领导监督管理体制,既发挥好国家主导和社会监督作用,又充分保障创新活力和发展自主。资源共享机制上,扩大研发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提升研发资源使用效能。选人用人机制上,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机制,建立起项目制管理模式,确保人员能进能出。人才吸引培养上,树立全球化人才观,面向全球吸收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加强世界级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把核国家实验室打造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核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考核薪酬福利体系设计上,制定能体现创新价值的考核体系,优化完善薪酬福利结构,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同时,完善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体制及政策体系,突破工资总额约束,成果按照市场化方式转移转化,让研发团队和科研人员的成果入股、产权转让、成果转化等活动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创新收益,体现创新价值,激发创新活力。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0:39:52

国内核领域研究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我国核工业经过60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创新体系,建造了一大批包括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②高通量实验堆、③中国实验快堆、④200Mev加速器等先进的核研究装置,打造了包括①西南物理研究院、②核动力院、③原子能院、④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内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基地。这些领域是我国有望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核科技研究领域,也是推进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
       从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管理的10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规模看,大多数实验室全职人数在2000-4000人,全部的研究人员数量在5000-10000人,研究人员规模十分庞大。从国内核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组织的研究人员规模看,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43

【曼哈顿工程】美国能源部13个涉核国家实验室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3-5-13 22:55 编辑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员总数为70096人,17个国家实验室平均人数为4123人,平均人数是我国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均人员数量的26.77倍。具体来看,美国现有的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数最多的国家实验室和最少的国家实验室分别为10600人和450人,总体规模都比较大。
       以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为例,目前7万人的人员总数中技术研究人员不到3万人,占比不足50%,加上博士后、研究生和实验室资助的本科生共计3.6万多人,其余人员与人数分别为高级领导247人、技术管理人员4962人、运营管理人员3144人、运营支持人员25061人。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51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01重要旧闻-小核心大协作再进一步中核集团与中科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19-01-31 21:07
       2019年1月31日,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的见证下,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清堂与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代表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中国院企合作的新典范,共同承担国家战略使命,为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做出卓越贡献。       在座谈中,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精神,加强与中科院的全方位合作,建立高效的常态化协调机制,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出成果、出品牌、出效益”为目标,助力我国核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服务好国防建设与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携手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白春礼表示,与中核集团此次签署协议将开启新时代下双方全面合作的新征程,相信双方在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指导下,破除藩篱、深入合作,发扬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一定能够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学事业的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悉,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 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组后的“新中核”提出了“小核心大协作”理念,即建立一个以中核集团为核心的大协作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国内核领域创新资源,创造一个“产学研融用”良性循环,为推动国家核威慑力量的建设以及提升核能和平利用能力服务。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及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自“两弹一星”起就为国家战略核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继2018年以来中核集团分别和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此次协议的签署,将“小核心大协作”核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对我国核科学技术创新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核集团和中科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11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核集团严格贯彻落实中 共 中 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专项调研工作安排,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率先开展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调研。
       2023年4月20日,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首站赴核动力院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参加调研。核动力院、西物院主要负责人,首席科带、研发团队、管理部门、业务所、基层科研骨干代表等10余名同志围绕科技人才发展体系与激励机制落实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体系布局及基础科研能力建设等方面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余剑锋与大家就相关问题深入讨论,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

余剑锋强调

       推动科技创新、科研院所改革工作,要解放思想、提高认知,突破思维限制。要系统谋划、勇于探索,开辟科技新领域。要形成完整、科学、高效、前瞻的核科技创新体系能力,以研带产,以产促研,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合力。

余剑锋要求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20精神。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点围绕解决基础科研、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难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持续坚定不移推动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加快建设世界核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创新体系能力短板弱项。要完善科研院所体系布局,建设一体化核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基础科研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融通创新链、价值链、资本链、产业链,主动求变,大胆探索,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融合;要进一步加强人才激励机制落实落地,加强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的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统筹形成合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总部各相关部门要统筹谋划,精心指导,认真研究,久久为功。各科研院所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桎梏,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激情和活力;要建设新型科研院所创新文化,树立远大理想,牢记伟大使命,勇担重大职责;要坚持科学、全面、系统对标世界一流,坚持开放合作交流,主动进行思想碰撞,善于把握技术前沿。
       集团公司副总师级领导王国光、杨朝东、李光亚、万钢,综合部、战略规划部、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战略规划总院等相关人员,设计所党支部党员代表参加调研座谈会。

accord 发表于 2023-5-13 23:02:33

九院的待遇大概是整个大系统内的天花板了,目前还不知道有更高的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4 00:59:59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摘编自路风《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原文有删减

       在“军转民”最困难的时期(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期),到一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视察的国防科工委领导对所见所闻潸然泪下。回到北京后,他要求九院派人去一院学习。九院是谁?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带出来的团队——中国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让这样的单位向一院学习,可见核动力院的事迹有什么样的分量。根据2006年7月20日《环球时报》(第8版)的报道,印度从1991年开发核潜艇以来的15年间,花了100多亿美元,因为实在难以完成核动力装置的建造,不得不向俄罗斯租借核潜艇。
       相比之下,中国对核动力院前40年的全部投资还不及购买一个外国核电站的钱,而被饿得骨瘦嶙峋且经常受气的核动力院却为中国核海军贡献了关键技术、装备和中国自主发展核电的技术基础。也是在那个时期,到核动力院视察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流了泪,他在一院干部大会上说:“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将不忘你们的伟大贡献,你们受委屈了!”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4 18:30:16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4 23:05:54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3-5-16 10:35 编辑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4 00:59
摘编自路风《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原文有删减

       在“军转民”最困难的时期(1 ...
船用核动力发展


美国船用核动力主要发展历程

图1 美国陆上模式堆与舰艇反应堆发展脉络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提出将原子能运用于潜艇推进动力的构想。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将各种类型核反应堆应用于船用动力装置的探索研究工作,并研制建造了多座气冷堆试验装置、多座压水堆潜艇陆上模式堆及其对应的核潜艇、1 座钠冷潜艇陆上模式堆及其对应的核潜艇。       截至目前(2022.2),美国已先后发展了 19 个舰艇反应堆型号,并建造了 200 余艘核动力舰艇,除主战核潜艇和核动力航母以外,还包括 9 艘核动力驱逐舰/巡洋舰(均已退役)和 1 艘深海特种核潜艇(已退役)。

前苏联/俄罗斯船用核动力主要发展历程
图2 前苏联/俄罗斯陆上模式堆与舰艇反应堆发展脉络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前苏联/俄罗斯虽起步比美国稍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核动力舰艇装备数量最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成功建造了 4 艘核动力巡洋舰,目前仍有 1 艘在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曾建造过核动力航母,但后来受政治因素影响未完成建造并被拆除。       与美国不同,前苏联/俄罗斯注重积极发展深海核潜艇和核动力破冰船,目前均有多艘在役。       截至目前,成功建造第 1 艘核动力破冰船和第 1 艘核潜艇以来,先后发展了 22 个反应堆型号,建造了 270 余艘核动力舰艇。

其他国家核动力发展
       除此之外,英国、法国等也发展建造过核动力舰艇,目前均有多艘在役,但数量规模均远低于美国、前苏联/俄罗斯。近几年,印度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核动力技术。

船用核动力发展特点
研发模式与管理机构

       美国舰艇核动力技术由专门的“海军反应堆计划”支持,“反应堆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依托国家实验室专职负责技术研发,利用广泛资源力量协作参与核动力研制、发展。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研发管理模式,重大事项由总统和联邦会议统一决策,以国家层面指令发布实施。俄罗斯的舰艇核动力技术发展主要由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Rosatom)负责,由其下属的机械制造实验设计局(OKBM)等科研机构具体研发。

      陆上模式堆在船用核动力技术发展早期至关重要,后随技术进步可不再新建,但将模式堆改造为通用试验平台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主要国家(五常)均将船用核动力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优先规划发展,并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指定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研发,这与其特殊的作用地位及复杂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6 01:14:23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我国发展核能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带动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推动经济发展、确保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中物院)、叶奇蓁院士(中核集团)、徐銤院士(中核集团)、万元熙院士(中科院)、彭先觉院士(中物院)等研究人员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18年第3期发表《核能技术方向研究及发展路线图》一文。文章分析了核能技术发展的现状、我国核能的安全性、核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核能技术发展路线图。文章建议,以第三代自主压水堆为依托,安全、高效、规模化发展核能;加快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解决核燃料增殖与高水平放射性核素嬗变;积极发展模块化小堆,开拓核能应用范围;努力探索聚变能源。

第四代反应堆发展现状
核能技术发展路线图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1 09:52:57

【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核动力院,在川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4 23:05
船用核动力发展



内容摘自四川日报

       七月的成都,天高云阔。带着对四川人民的深切牵挂与惦念,时隔一年多,习 近 平 总 书 记再次来到四川。
       此次来川视察,总 书 记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要指示,亲自为四川科技创新把脉定向,让大家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来川视察时,总 书 记殷殷嘱托,四川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高地,意味着什么?世界科技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扛国家责。”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表示,核动力院作为在川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聚焦“四个面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加大战略性原创性成果转化,着力构建高效敏捷的研发创新模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聚力攻坚,做强核动力、发展先进核能、推动核技术应用,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以中国核动力事业第四次创业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 23:50:23

【中核集团】“两弹一艇”功勋的创建者,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争创世界一流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
2019.01重要旧闻-小核心大协作再进一步中核集团与中科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 23:54:38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2 23:07:45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5 22:39:39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5 22:40:42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5 22:42:27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57
2023.4.20-余剑锋专题调研科研院所创新体系能力优化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04-21 17:25
       中 ...
核星计划

       “核星计划”是中核集团面向优秀毕业生的招聘培养计划,也是核动力院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核动力院为核星计划提供“四个一流”。

一流的平台:优先进入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一流的导师:首席专家等领域大牛担任导师,对入选者“传帮带”指导。
一流的历练:优先安排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机会。
一流的薪资:为入选者提供高于同期50%的薪资保障,助其快速成长解决后顾之忧。

accord 发表于 2023-9-6 07:13:46

倒不如说能源部下属的那一大串nl最早都是搞核技术的,后来才逐渐向不同领域分化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6 11:44:09

accord 发表于 2023-9-6 07:13
倒不如说能源部下属的那一大串nl最早都是搞核技术的,后来才逐渐向不同领域分化 ...

       美能源部这些个涉核国家实验室起源于曼哈顿计划,为二战服务,最近上映的《奥本海默》很应景,保留一部分核 武 器研发,其他的往和平利用核能上转是大势所趋,战 略 核 力 量在发射架上的时候威慑力最大。我国老核工业部的两弹一星(艇)工程也类似。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2 13:17:01

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员总数为70096人,17个国家实验室平均人数为4123人,平均人数是我国学科国家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3 08:33:32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本是一家


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院原创 张焕乔   来源: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23年增刊   时间:2023-07-25 17:00
张焕乔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首先热烈祝贺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50 周年,众所周知,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粲物理研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高山宇宙线物理、慧眼卫星硬X射线望远镜观测、散裂中子源和同步辐射光源等进行多学科的研究,长期参加LHC国际合作,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使我国高能物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本是一家,同源于1950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 年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8 年再度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这时建成原子能所一部(中关村)和原子能所二部(坨里)。直到1973 年2 月以原子能所一部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是高能所的起点。1985 年原子能所二部更名为核工业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以高能所与原子能院是同出一源的科学研究单位,关系密切,亲如一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始终携手砥砺前行。
       就我个人片面记忆,高能所与原子能院互相支持的几件事有:

       1)从上世纪50 年代末期到60 年代初期,原子能所派出徐建明、方守贤、徐绍旺、严太玄、王维舜5人小组前往苏联实习高能加速器,他们相继两次出国,为建立我国高能加速器及早做准备。
       2)国家为了支持高能所的筹建和高能加速器的研制,先后从原子能院(原子能所二部)抽调了方守贤、陈森玉、徐绍旺、严太玄、王书鸿等一大批加速器骨干到高能所工作;还抽调席德明和戴贵亮等一批人分别参加和组建电子学研究室与计算机计算中心。后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重大科学工程建设期间,这些人成为中坚力量。
       3)为了支持BEPC 上北京谱仪的建设,原子能院承担了谱仪磁铁大线圈的研制,在单位加工极限条件下,很好完成了任务。
       4)2001 年2 月原子能院与高能所合作组织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共同倡议在中国建设散裂中子源(北京,筹),为我国启动这一科学领域的开展做了先驱工作。
       5)在本世纪初原子能院与高能所合作提出在我国开展加速器驱动洁净能源(ADS)研究方向,2002—2010 年共同承担了二期科技部973 计划项目,先后以丁大钊和赵志祥为首席科学家,方守贤组织了院士专家咨询会,并建成国内第一台RFQ装置和启明星Ι次临界反应装置。
       6)为了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反角中子束的作用,高能所与原子能院提出动议,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共同合作建成反角白光中子源,突破了中国这一空白。为我国开展核数据测量、核物理实验和核技术应用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7)原子能院多年聘请高能所方守贤院士担任原子能院的科学顾问,为原子能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评审和加速器治癌应用等做了大量工作。聘请张宗烨院士和柴之芳院士担任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学术指导。高能所也聘请丁大钊院士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为实验室的发展特别是同步辐射及其应用做出了贡献。
       我很荣幸有机会先后参加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工程(BEPCII)和北京谱仪升级(BESIII)、散裂中子源工程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审,以及每个工程不同进度阶段的检查评审,见证了高能所在大科学工程建设中的雄厚实力,他们工程抓得紧,抓得到位,科学管理好,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进度,最后都按期高质量完成了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在高能所的这些大科学装置上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科学成果。在BEPC上开展了陶轻子质量精确测定和R 值精确测量,在BEPCII 的BESIII 上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粒子,如早期的Zc(3900)和最近的η1(1855) 1-+ 等,为研究奇特强子态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结果,在粲物理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给出了最精确的θ13值,得到国际公认。散裂中子源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做出新颖的创新成果,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所已走过光辉的50 年,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深信高能所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时期,砥砺前行,再创辉煌,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多更大的成就。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3 22:13:43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员总数为70096人,17个国家实验室平均人数为4123人,平均人数是我国学科国家 ...
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一览表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3 22:22:51

【两弹一星(艇)】国内核科研机构超过5000人规模的主要集中在核工业企业及工程物理研究院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员总数为70096人,17个国家实验室平均人数为4123人,平均人数是我国学科国家 ...
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下属机构概览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4 15:06:13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是建立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的多学科研究平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3 08:33
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院原创 张焕乔   来源: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23年增刊   时间:2023-07-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是建立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简称BEPC)上的多学科研究平台,是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横跨紫外到硬X射线波段的大型同步辐射装置。BSRF为我国众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平台,还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4 15:43:28

1972.9,高能物理学科由二机部划归中科院主管,1973.2,以原子能所一部为基础成立高能所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3 08:33
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院原创 张焕乔   来源: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23年增刊   时间:2023-07- ...
1992重要旧闻-BEPC的前前后后(节选)来源:现代物理知识杂志1992年第4期   时间:2023-08-25 11:51   作者方守贤(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一、历史的回顾

       80年代是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一个转折点。BEPC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为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也表明我国的加速器事业已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BEPC的成就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早在1957年,在王淦昌教授的领导下,选派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赴苏学习高能加速器的设计及建造。一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1—2GeV电子同步加速器的设计,这一设计在1958年的大 跃 进中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而把方案改成15GeV的质子同步加速器。但当时苏联正在建造的加速器最高能量为7GeV,所以这一建议受到了苏联专家的“冷遇”,回答是:如果中方要建造,唯一的可能是将他们的7GeV的磁铁设法加以垫补,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可将能量升高到12GeV,如果中国要坚持15GeV,那么苏联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样修修补补的方案是十分不理想的,遭到了我们设计人员的抵制,后来为钱三强教授所否决。1959年年末,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螺旋线回旋加速器(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一种)。当时在联合所工作的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朱洪元、周光召、何祚庥等,建议我国建造一台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强流中能回旋加速器。这个建议很快被领导采纳,并在力一副所长的领导下,带领一批同志去联合所实习,进行设计,加速器的能量定为450MeV。1960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二部成立了205组,继续完善设计,并开展有关研制工作。但是这一方案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困难,很快名存实亡,不久,在1963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被取消了。存下的仅是一些有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理论研究工作,大部分同志转向低能回旋加速器及直线加速器。
       1965年我国正式退出杜布纳联合所,决定在国内建造自己的高能加速器。按照钱三强副部长的指示,在力一同志的主持下,又提出了建造一台能量为3.2GeV的质子同步加速器,后来又把能量提高到6GeV。在理论设计的同时,还进行了选址。根据当时靠山隐蔽的方针,基地初步选在延安。尽管这一方案很快为WG的风浪所摧折,但周恩来总 理仍对高能物理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1968年,二机部决定把高能加速器的队伍集中到原子能研究所一部,成立高能筹建处。为了响应中 央“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号召,部分同志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直接为国 防建设服务的“强流、质子、超导、直线”方案,计划建造一台强流直线加速器,能量约为1GeV。其目的在于生产核 燃 料。张文裕先生参加了这一方案的估算。与此同时,原子能所二部的同志也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案,即,烟圈加速器和分离轨道回旋加速器。为此曾有过一场论战。1972年4月,张文裕、朱洪元、何祚庥等18位科学家联名呼吁党 中 央,重视高能物理的发展,这一要求再次受到周总 理的重视。1972年9月,周总 理给张文裕先生、朱光亚先生的回信中写道:这件事再也不能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遵照周总 理指示,高能物理学科由二机部划归中国科学院主管。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召开了香山会议,就高能加速器的规划作了初步探讨,并于1973年年初正式宣布,以原子能研究所一部为基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先生为第一任所长。1973年5月,以张文裕先生为团长的高能物理代表团,对美国及西欧有关的高能物理实验室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造40GeV质子同步加速器的方案。国家计委于1975年年初正式提出用四亿人民币实施这一方案,得到了邓 小 平同志的同意,并于同年3月报告了周总 理。总 理在重病中批准了这一方案,即所谓“七五三工程’;计划于1985年建成。但由于四 人 帮的破坏,这一计划又搁浅了。
       “四 人 帮”被粉碎后,广大科技人员欢欣鼓舞,感到真正施展才能的时期来到了。但是一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情绪抬了头,1977年11月在“关于加快建设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的请示报告”中,重报上述工程时,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即建议在1987年年底,建成一个规模可与西欧核子中心相比拟的基地:1982年年底建成30GeV的强流质子环形加速器,投资3亿元,1987年建成400GeV质子同步加速器,投资7亿元;即所谓的“八七工程”。现在看来,显然与中国的国情不符。1980年年底,在基本建设紧缩、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下,这一方案再次被迫下马。但这次与以前的六次有本质的不同。过去的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方案,而这一次是真刀真枪的实干。从1978年到1980年的预制研究阶段,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选定了实验中心的建设地点,完成了工程前期的勘探和实验中心的规划设计等等,特别是建成了玉泉路预制研究基地,包括四个实验大厅和一个第一流装备的实验工厂,从全国各地调入了约200名工程技术及管理骨干,开展了加速器主要部件的预制研究,建成了10MeV质子直线加速器,打通了国际合作渠道等。这些都为BEPC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为BEPC大大缩短工期创造了条件。
       不断的挫折使人们清醒过来,发展高能加速器必须合乎国情。1981年,为了对“八七工程”下马后的工作进行重新调整,朱洪元、谢家麟先生先后两次赴美,在李政道教授及K.W.H.潘诺夫斯基等外国专家的帮助下,提出了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前沿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经过国内专家反复的讨论和论证,上报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于1983年4月获国务院批准。这就是BEPC,其能量为2×2.2GeV,当时估算投资为9600万。同年12月,中 央 书 记 处决定成立以谷羽为首的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工程的领导,定名为“8312”工程。
       回顾从1957年到1983年的这段历史,高能加速器经过了七上七下,真可谓坎坷曲折。但是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几代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最后总算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使这个第八次上马的BEPC一往直前,使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BEPC的建设及成就

       从1984年10月破土,到1988年实现对撞,BEPC的建设历时四年(表1)。这是国际速度,主要是中 央强有力的领导,全国的大力支持,以及高能物理研究所全体参战人员的顽强拼搏;但也不能忘记过去二十多年中在加速器干部培养及预制研究的条件方面为BFPC留下的基础。饮水思源,没有过去几代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今天,BEPC的质量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它的亮度高于同能量的对撞机,在J/ψ能区达到美国SPEAR的四倍,完成了邓 小 平同志的要求,即在高科技领域中占领一席之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赢得荣誉。图l 给出了世界上已建成的对撞机的情况。从图中可见,20世纪80年代共建造(包括改建的)了7台:即,日本的TRISTAN,美国的PEP,德国的PETRA,美国的SLC,西欧的LEP,美国的CESR(改建)及我国的BFPC,其中前三台由于能区没有选对,无重要的物理课题可研究,所以将先后关闭。SLC则由于亮度太弱而丧失了与LEP的竞争能力。所以留到90年代的只有三台,即:能量较高的LEP(100GeV),中等能量的CESR(8GeV),以及低能量的BEPC。在下一代更高亮度的“粒子”工厂建成前,这几台加速器将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估计至少5—7年。

表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图l 强子、电子–质子、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亮度曲线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14 18:11:18

【回旋加速器先驱者的大本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3-9-14 18:32 编辑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3 22:49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人员总数为70096人,17个国家实验室平均人数为4123人,平均人数是我国学科国家 ...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历史沿革

       1928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1958)从耶鲁大学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划继续从事光电学的研究。


       1929年初,Lawrence看到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l871-1937)提出的产生快粒子的方法,他认为自己知道如何改变它并能实现。他考虑通过将磁场中与轨道平面垂直的粒子轨道弯转使粒子再循环,以便每圈将粒子加速两次。Lawrence说服利文斯顿(Milton Stanley Livingston,1905-1986)和斯隆(David Sloan)离开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到伯克利作研究生,从事改进回旋加速器技术的研究。
       1930年,David Sloan建造了较大型的Wideroe重离子直线加速器。
       1931年1月,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报告了Lawrence和他的研究生Livingston建造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将几个氢分子离子加速到80000 eV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Lawrence不断推动建造用于物理研究的越来越大的机器,拉私人慈善家资助。在提前报道他们感到实验室应该作出的几个基本发现后,他们开始与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1931年,Lawrence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获得一个废弃实验室,用来安放他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8月26日,辐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oratory)正式创建,该实验室成为回旋加速器先驱者的大本营。Lawrence确信,通过具有不同领域专业知识一起工作的个人组成的团队,可出色地开展科学研究。他的团队概念成为LBNL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他招募了许多杰出的、精力充沛和埋头工作的忠实追随者。David Sloan完成了一个1.14米长能够产生1.2MeV水银离子,接近百万分之一安培的管子。
       1932年1月,联邦电报公司的一块大型磁铁运到老的工程测试实验室,后重新命名为“辐射实验室”,即LBNL的前身。


       Livingston造了一台11英寸的回旋加速器。他与David Sloan一起利用联邦电报公司的一个水冷管制造了一台高功率的高频振荡器,加速电压达50 kV,频率高达20000000赫兹。大磁铁移到新的实验室时,11英寸的回旋加速器的流强为十亿分之一安培,能量为1.22 MeV。
       Lawrence、Livingston和David Sloan全年拼命工作,以使他们75吨重的磁铁极之间产生束流。当年夏季,为实现原子核分裂,Lawrence请他的老朋友Donald Cooksey为他建造探测器。Cooksey和他的一个学生在伯克利为 Lawrence建造成功所需要的探测器。1932年12月,新的27英寸的回旋加速器产生了4.8 MeV的氢离子。
       1934年初,居里夫妇在实验中发现放射性物质。Lawrence和他的学生们在《自然》杂志上看到这一报道后半小时内就又再现了居里夫妇的发现,称“核物理明显提供了一个非常昂贵、复杂和有趣的研究领域。”在罗马的Enrico Fermi组显示中子实际上诱发所有元素的活动。Lawrence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子束流,再次确认和扩展了Enrico Fermi组的实验结果。
       Lawrence和他的学生一直从事中子、质子、氘核和阿尔法粒子产生人造同位素的研究。他开始寻找有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后不久,就通过用氘核轰击岩盐有效地制造出钠-24。他用他的回旋加速器生产了其他的同位素,如磷-32、碘-131、钴-60、锝-99并发现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
       1936年,辐射实验室作为加州大学物理系的一个独立实体正式建立,Lawrence指定Cooksey为所长助理。Lawrence被任命为加州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改组后的实验室致力于核物理的研究,而不是刚成立时的加速器物理研究。
       1937年9月,一台新的37英寸回旋加速器产生8 MeV氘核。
       1939年6月,60英寸回旋加速器首次运行,发射出16 MeV氘核。9月,德国纳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Lawrence宣布建造一台100 MeV回旋加速器计划。由于担心德国的科学家根据核裂变原理设计出原子弹,所以美国决定搞原子弹。Lawrence的新加速器磁铁作为战时优先项目加以完成,它有助于开发制造第一个核爆炸装置所用的机械。Lawrence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940年4月,Lawrence从洛克菲勒基金会得到建造新加速器的主要一笔140万美元经费,用于购买一台磁铁截面直径为184英寸的回旋加速器。Lawrence认为,该加速器将开辟超越100 MeV的物理前沿,会发现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特点和有极重要的发现,它还可能引起人为的链式反应,开启核能的巨大宝库。Edwin McMillan发现U-239。珍珠港事件发生后,Lawrence被授权继续进行钚的研究。
       1942年1月,由于一切为了战争,材料非常紧缺,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辐射实验室被定为A-1优先级用钢。184英寸磁铁被定为作战装置。磁铁被放在一个大的质谱仪里,进行将U-235从U-238分离出来的可行性实验。
       1942年3月,Lawrence利用实验室的经费改进了37英寸的回旋加速器进行初步演示,成功地将可裂变的同位素浓缩为铀的样品。Glenn Seaborg应邀加入Compton和Fermi开发钚产生后将其分离的化学工艺。4月17日,Glenn Seaborg用公文包带着钚乘火车前往芝加哥。Glenn Seaborg的工作并未使在伯克利的钚研究工作结束。Wahl继续研究镧-氟化物过程。化学院院长Wendell Latimer指导这项工作,并开始研究热对钚生产反应堆中使用的材料的影响。与此同时,Hamilton组检查快中子对石墨减速剂的影响。
       1942年10月,辐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部门分开,管理层次增加,制订了相关手续,加强安全管理。
       1943年5月1日,辐射实验室的人员增加到826人,外加65名警卫。8月,由橡树岭建造的电磁集合体的轨道运行中出现故障,Lawrence和其他人从伯克利前往进行诊断。
       1944年6月,辐射实验室的总人数接近1200人。7月,经过连续20000小时运行后,60英寸回旋加速器停机检修。Lawrence起草并修改曼哈顿工程未来计划。
       1945年3月,Lawrence写信给曼哈顿工程,提出接受7百万—1千万用于战后辐射实验室第一年的运行费用。 Alvarez和 McMillan从LANL回到辐射实验室。Groves授权完成184英寸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并建造一台电子同步加速器。Alvarez获得设计产生2000 MeV质子直线加速器初步工作的经费支持;Seaborg从芝加哥返回领导核化学,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几周后美国在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战争将整个实验室都动员起来,核医学、核物理和核化学也被动员起来。Hamilto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裂变产物对生理学的影响。LBNL的Donner实验室的John Lawrence和他的同事们调查了高度飞行产生的生物学后果。利用惰性气体放射性同位素,他们揭开了减压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奥秘,在低压室模拟高海拔度试验了1500人。实验室示踪物的研究为了解气体的循环和扩散,像氧气设备、降落伞开启器这样的实用设备以及用毛细血管测量血液的循环和灌注的方法起了基本的作用。
       1946年11月1日,184英寸同步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二战结束后,辐射实验室迅速恢复起来。
       Lawrence的实验室对帮助判断什么是二战的三个最有价值的技术开发项目(原子弹,低空爆炸信管和雷达)作出了贡献。使用新建造的184英寸回旋加速器作为质谱仪,Lawrence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电磁铀浓缩原理。这一原理用在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大型Y-12装置的分离同位素电磁装置上。
       老辐射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Melvin Calvin的领导下,利用碳-14和离子交换、纸色谱分析法和放射性照相术新技术,绘制了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轨迹。
       1946年至1949年期间,辐射实验室不到30%的服务部门直接与军事问题有关,其余的工作集中在Crocker 实验室。该实验室有一个小组参加了在比基尼岛的核试验,它告诫海军要清除核爆炸对船的污染。它研究了放射性浮悬颗粒和裂变产物对生物学的影响。战后前几年辐射实验室的其他的防卫工作涉及分离可裂变元素。
       1947年,医学上开始应用新元素。今天普遍使用的70个人造放射性核素的一半首先在回旋加速器上产生,其中一半在辐射实验室被发现或首先合成。8月,Lawrence说服原子能委员会里主要反对加强基础研究的研究局长James Fisk承认加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Brobeck设计了一台10 BeV质子加速器,造价相当184英寸回旋加速器的10倍。设计遇到了许多技术的不稳定性。为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辐射实验室建了一个1/4的模型。
       1948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停止研制分裂同位素的电磁装置。Alvarez的直线加速器建成,束流流强达到0.4 mA。年末,Lawrence的多学科设施蓬勃发展起来。在“热实验室”,Seaborg, Albert Ghiorso, James Kennedy, B. B. Cunningham和其他人详细阐述锕类元素的丰富和各种各样的化学特性;Seaborg和他的助手们在60英寸的回旋加速器上又合成了锫(97)、锎(98)和钔(101)。
       1948年12月,340MeV的电子同步加速器首次出束(从1945年起在Edwin McMillan的指导下开始设计)。
       1949年11月,R. Bjorkland、W. E. Crandell、B. J. Moyer和H. York观测到来自184英寸同步回旋加速器的质子轰击来自靶的光子产生的几对电子。
       1950年1月,Lawrence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建议建造一台25 MeV高流强直线加速器模型。4天后,他要求建造一台产生350 MeV氘核,每天制造1克中子的加速器。原子能委员会批准在LIVERMORE海军航空基地建造加速器模型MARK-I,用于生产核武器和辐射战争中使用的钋。4月J. Steinberger, W. Panofsky和J. Steller在实验中,利用McMillan建造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的准直束打靶产生光子。夏季,朝鲜战争爆发后,开始研制MARK-II,用于生产氚和钚。
       1951年,Edwin McMillan和Glenn Seaborg因发现第一批超铀元素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Lawrence开始力劝建造强流强、强聚焦回旋加速器MARK-III,以试验扇区聚焦原理,但原子能委员会未予批准。
       1952年,MARK-I建成。8月7日,原子能委员会终止MARK-II。
       1953年11月,MARK-I关机。
       1954年,在建造1/4的模型加速器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参数几经修改,6 BeV质子加速器建成,使其能够产生反物质。11月19日,Alvarez在建造了两个粒子探测器的基础上,建造的第三个液氢泡室在6 BeV质子加速器上运行。
       1957年,建造了一台重离子加速器。利用它合成了锘(102)和铑(103)。辐射实验室获得一台IBM650计算机。该计算机和伯克利校园里的一台IBM704完成了数据分析和第一个泡室系统。Frank Solmitz和Arthur Rosenfeld首次实现了重建由Franckenstein室提供的轨迹,并将它们与假设的相互作用轨迹加以比较。
       1958年,授权建造88英寸扇区聚焦回旋加速器。8月27日Lawrence病逝,他不仅为回旋加速器的技术做出巨大贡献,而且确立了LBNL的多学科基础,创建了新的综合科学,包括核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LBNL成为一个多学科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冶金、催化剂、表面科学、电子显微术、理论化学、光电光谱学、地球科学、水文学、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激光化学和生物学。Edwin McMillan被任命为LBNL所长直到1973年。
       1959年3月——72英寸液氢泡室探测器建成。Denis Keefe和Leroy Kerth发明火花室。
       1961年,Melvin Calvin因利用碳-14和离子交换、纸色谱分析法和放射性照相术新技术,绘制了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轨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88英寸扇区聚焦回旋加速器建成。
       1963年,螺旋扫描法研制成功。测量事例数大幅度增加。实验室的计算机经过改进升级,使测量的事例在1968年比前20年约提高了1000倍。
       1967年,与SLAC合作建造的20 BeV电子直线加速器开始运行;还与SLAC合作建造了PEP。
       1973年,Andrew M. Sessler被任命为LBNL所长。他把LBNL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能源和环境研究。
       1980年,David A. Shirley被任命为LBNL所长(1980-1989)。他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空间科学和战时开始进行的反应堆材料研究领域。该实验室开发了杰出的仪器,如1.5 MeV 的电子显微镜等。
       1987年,LBNL开始建造先进光源ALS。
       1989年9月,Charles Vernon Shank被任命为LBNL所长(1989-2004)。他被公认为科学研究的帅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
       1993年3月,先进光源ALS建成,同年10月22日投入运行。



美国先进光源 ALS时间:2019年10月10日 21:56:52   来源:中国科学院
       美国能源部所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的先进光源ALS(Advanced Light Source)是世界上紫外线和软X射线束流最亮的光源和在其能区内世界上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ALS使以前不可能进行的研究成为可能。该装置欢迎来自世界上的各大学、工业部门和政府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美国先进光源 ALSS全景
       ALS于1987年开始建造,1993年3月建成,同年10月22日投入运行,造价为9950万美元。ALS由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处提供经费支持。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17 21:51:55

【我国第一个独立建制专门研制潜 艇核动力研发机构】七院15所,解 放 军 总 字 907部 队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6 01:14
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我国发展核能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
2023.10.12-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原 总 字 907 部 队 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成都圆满举行来源:中国核 动 力研究设计院   时间:2023-10-12 22:11
       1963年6月,中 央决定把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成立潜 艇 原 子 能 动力工程研究所,番 号 国 防 部 七院 十 五 所,代 号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总 字 907 部 队。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独立建制专门研制潜 艇 核 动 力的研发机构。



       2023年10月12日,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原 总 字 907 部 队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成都圆满举行,50多位原 总 字 907 部 队老战友齐聚一堂,共忆光辉岁月,共叙战友深情。
       中国核 动 力研究设计院纪委书记蒋永鹂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广核集团首任董事长昝云龙,原科技核电局副总工程师、核电老领导、老专家郭天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蒋永鹂代表核 动 力 院向原总字907部队老领导、老前辈对中国核 动 力事业的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蒋永鹂表示,原 总 字 907 部 队的老前辈们都是第一代核 潜 艇 陆 上 模 式 堆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后来,他们在不同地方、不同岗位继续我国核动力事业奋斗,为我国核 动 力事业和核电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大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会上,蒋永鹂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发展规划等方面,向参会老领导、老前辈简要汇报了核动力院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蒋永鹂指出,近年来,院一直把尊老、敬老、助老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今后,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多为老同志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进一步关心、重视老同志,让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蒋永鹂强调,核 动 力事业已经开启了第四次创业,希望老领导、老前辈们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参与核 动 力事业的发展,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弘扬优良传统,讲好核 动 力事业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故事,积极为核 动 力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原 总 字 907 部 队老战友踊跃发言,共同追忆为第一代核 潜 艇 陆 上 模 式 堆奋战的难忘岁月。还有来自一所、二所、四所、设计所的青年代表在现场学习聆听学习。会后,老同志们还集体参观了中国核 动 力科技馆。
       核 动 力院党委宣传部、离退休管理部、群团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17 21:53:57

【我国第一个独立建制专门研制潜 艇核动力研发机构】西南水电所,解 放 军 成 字 137部 队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5-16 01:14
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我国发展核能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

       1966年2月的四川核 动 力工程实验研究建设基地,那时不叫这个名称,出于保 密,称作“西南水电研究所”。       1966年初在北京刚组建基地热工组时,分别来自北京194所、715所和哈尔滨703所。兵分两路,一路到基地配合实验室土建设计,一路到全国各地厂家配合生产科研设备。二机部27公司7处负责承建。“工艺队”的任务是负责实验室的工艺设计及土建设计。当时,实验室建设所在地丘陵起伏,丘陵之间就是山沟,农田散落其间,由山间小道连接,有的地方连小道也没有。我国第一代核 动 力研发基地的建设,就这样从一无所有开始了。
       那是一个全国范围大协作、大会战的场景,加上大团结、大家干,被称为“四大作风”。
       经过考察,涉及水力、热工、零功率、驱动机构、稳压器回路的几个主要实验室,分散布置在一片丘陵的各个山沟,被称为“五个独生子”,意思是“国内独有的工程实验室”。
       从1966年初到1968年的不到3年时间里,多数实验室陆续建成,科研设备开始安装,相继投入实验。我国第一个专业齐全、设计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综合性的核动力实验研究基地就这样建起来了,共有15个工号。这是一个奇迹。
       当时,科研人员是以临战的姿态投入科研生产的,因而被称为 “科研战士”,编号为“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成 字 137 部 队”。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31 10:12:06

【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国家实验室】国家安全基石、核动力主导者、先进核能策源地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9-5 22:42
核星计划

       “核星计划”是中核集团面向优秀毕业生的招聘培养计划,也是核动力院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 ...
2023.10.27-顾军与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会谈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10-28 13:59
       2023年10月27日,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集团公司总部会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一行。双方就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研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双方回顾了中核集团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历程。2018年,中核集团与上海交大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了校企双方不断深化合作的步伐。近年来,双方共建科研院所,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并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构筑高水平产学研平台、打造协同创新产业生态链提供了良好范例。
       顾军对丁奎岭院士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上海交大给予中核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上海交大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之一,学术底蕴深厚,创新能力卓越,人才辈出,一大批上海交大优秀人才活跃在中核集团各个领域和岗位,为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双方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续写校企合作典范新篇章。
       丁奎岭感谢中核集团对上海交大创新发展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心。他表示,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双方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进一步深化在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基地建设、就业指导等领域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实现合作共赢。
       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网络安全官孟琰彬,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产业开发与国际合作部主任王德林,上海交大科研院、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总会办公室、船建学院、材料学院、机动学院相关领导和负责人,集团公司综合部、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人力资源部,原子能院、核动力院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见。

kaiserdodo 发表于 2023-10-31 10:55:39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31 10:12
2023.10.27-顾军与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会谈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3-10-28 13:59
   ...

船建学院参加,这个应该是要研究核动力HM相关的技术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老核工业部系统:中物院、中核等】借鉴美国能源部经验在核工业建设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