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01:01

第五轮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A+单位学科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扎根西北,铸大国重器。潜心办学,育华夏栋梁。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38年7月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与矿冶工程系,1956年西北工学院设立第四机械系,成为材料学院的主体。历经8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格局,领军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科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科在教育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居第9、第6和并列第3,第四轮获评A类,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重大突破,跻身第一方阵前列;2017年和2022年两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ESI学科排名进入前0.28‰。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构建了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技术、金属增材制造、精确塑性成形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近年来,近年来发展了纳米能源材料、先进润滑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绿色催化等新兴学科方向,并在江苏太仓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在重庆两江新区成立轻质高温高强结构材料及构件精确成形技术研究中心,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日益凸显。

教学成果丰硕,卓越人才辈出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国防科技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己任,积极探索“总师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分层次、有统筹的本研衔接课程体系,实施“寓教于研、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一流专业3个和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程11门次。学院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800余名。办学至今,先后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包括12名两院院士、近百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我国第一位铸造专业博士、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百余位副总师以上的众多行业领军人才,成为铸就和续写“西工大现象”的中坚力量。

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人才高地

学院以构筑材料科技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通过“育情怀、筑平台、优政策、强配套”,持续改革人才“引育用”机制,不断完善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支撑体系。现有教职员工300余人,教授118人,副教授82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4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近30%,建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十余个,荣获国防创新团队奖1项、陕西省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称号,涌现出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最美劳动者等诸多先进典型,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强师铸魂、优师筑梦的浓厚氛围,构建起了一支梯队合理、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科研实力雄厚,国防贡献突出

学院立足“四个面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高温隐身、高强钛合金、金属3D打印、反重力铸造、难变形材料锻造和数控弯管等40余项科研成果在我军现役的50余个型号百余种关键构件上获得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20余项(其中,“十三五”期间8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学院拥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其他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含重大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连续13年过亿,2018年首次突破2亿元,2021年首次突破3亿元并不断攀升。依托学科优势培育了陕西华秦、西安铂力特、重庆两航、无锡博智、安徽汉正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铂力特作为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3D打印公司于2019年首批登陆科创板,华秦科技作为“隐身材料第一股”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又添硕果。

立足全球视野,深化全面合作

学院坚持全球发展、开放包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大篇章,持续构建高水平对外教育和科技合作格局。积极承担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任务,并作为主力学科参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办学项目,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材料智慧。持续完善生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机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索邦大学、新加坡国立、巴西国家纳米实验室等100多所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国际知名学者引用机制,聘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30余位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名誉教授或讲座教授,每年邀请近百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开展联合研究,派出百余名教师出国访问。“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政府友谊奖2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机构任职50余人,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3个,学院在世界材料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02:23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由柯俊、肖纪美、章守华等著名材料科学家创建的中国最早的金相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和金属物理专业发展而来,怀揣着科教兴国的热忱,肩负着工业发展的使命,北科大材料学科始终奋斗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最前沿。70余年来,材料学科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人才,包括罗干、刘晓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崇愚、叶恒强、张统一、张跃等19位两院院士,葛红林、张少明、段向东等60余名特大型央企董事长(总经理),有力支撑了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和“985 工程”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于材料学科第一方阵前列。 材料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2人,教育部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30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建成了一支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等在内的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材料学科科研实力强劲。现依托学科建有包括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高效轧制与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等12个国际/国家级平台,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等25个省部级平台/机构。学科坚守“材料报国”初心使命,围绕“四个面向”,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战略和社会需求,为我国先进材料、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国防军工、生命健康和现代交通等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深度参与长征、北斗系列、嫦娥、天宫、天问、张衡、蛟龙、航母、两机专项、高铁等“大国重器”关键部件的研发工作。1978年以来共获2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近五年,实到研发经费约36 亿元,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4500余篇,长期稳居ESI 排名0.2‰。“新一代超高强钢”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材料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柯俊院士推动组建了被誉为“大材料”的教育改革试点班,首开国内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河,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四阶递进、三体并举”的材料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再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使得北科大材料成为全国唯一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材料类学科。学科还牵头制定了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本科专业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近年来,将大数据理论运用于材料教育,与国内众多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实现高校间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材料学科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波音、福特、塔塔、壳牌等全球50余所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由谢建新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创办的“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已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打造“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学术文化品牌,至今已举办至第111讲,多年来邀请百余名海内外院士来校举办学术交流讲座。牵头组建全球最大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中国学生分会,赴美欧1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百人次研究生赴东南亚开展科研合作,建立首个“一带一路”材料腐蚀试验站,为中泰高铁、印尼雅万高铁和中马友谊大桥建设提供腐蚀大数据快速选材技术支持。2022年,建校70周年之际,举办首届2022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院长论坛,来自国内外30余位材料学院院长云聚北科,共同研讨面向未来的材料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了我校材料学科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大力推行“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由引航学长、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共同引领学生成长。近五年,学生在学科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513篇,授权专利121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6项;71人次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国家“三大赛”1特等3金7银5铜优异成绩,135人次获其他国家级比赛奖项;本科生深造率约70%,研究生就业率近100%。博士生蒋虽合、杨倩倩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钱鸿昌获欧洲腐蚀青年科学家奖,段芳苗助力重型燃气轮机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受央视新闻专题报道。 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材料报国、钢铁强国”的价值追求,践行“学厚力行、育材兴邦”的责任担当,深入贯彻******重要回信精神,一体构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成果显著,先后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等。 面向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全体师生继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材料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在全球材料相关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07:19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于2012年12月正式组建,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成。其前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 材料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编教职工100名。专职教师80名,其中教授41名,副教授35名, 助理教授4名。两院院士7名(1名双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优青”8名。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创新精神、优秀研究能力、突出理论认识的材料学科学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约300名,硕士研究生约200名,博士研究生约400名,其中外国留学生60余人。 学院现有多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包括: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先进材料”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贝氏体钢推广中心、镁铝合金成形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市高技术陶瓷材料与工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学研基地。 学院瞄准材料科学前沿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材料微结构及表征、计算材料科学及工程仿真、材料制备工艺及加工工程、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再生医学及仿生材料、极端条件材料等有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清华大学的材料学科在最新一轮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均被评为A+。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位列世界第10名。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17:57

西工大表述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重大突破,跻身第一方阵前列。北科大表述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于第一方阵前列,和首批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单位。清华大学表述第五轮学科评估获评A+。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21:50

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材料学院”)起源于1954年成立的航空冶金系,2001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包含材料物理中心和材料化学中心)、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微纳米技术和材料结构失效与安全工程2个自主设置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及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获评A+。2019年,ESI排名成功进入ESI国际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纳米材料与技术”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以徐惠彬、王华明、宫声凯、钟群鹏、杜善义(双聘)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0位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代表的一流师资队伍。现有教授(研究员)5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2名,博士生导师70名(兼职博导5名)。形成了“超常服役环境金属智能材料”和“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高性能非平衡材料科学与技术”和“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型”教育部创新团队、“先进高温材料与涂层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和“增材制造”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本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联合建立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111引智基地”。依托本学院建设有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高性能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民航安全技术和鉴定”重点实验室、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主持国家重大与重点项目40余项,获得含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在内的科技奖励20余项;在新型功能材料的功能调控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等基础研究方面发表7篇Science、3篇Nature,在Nat. Nanotechnol., Nat. Catal., Nat. Electron., Adv. Mater., J. Am. Chem. Soc.,Acta. Mater.等顶尖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原创性成果。 自建院(系)以来,共培养了8300余名本科生、4600余名硕士生和900余名博士生。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30余名,硕士生180余名,博士生90余名。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含提名)6篇。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京市、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10余所企业共建了教学实习基地。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本科生读研率在70%以上。学院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2个本科专业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实施一级学科宽口径培养课程体系,高年级的专业方向课按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材料加工等方向组织教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注重材料大专业基础培养,强化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纳米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制备等专业知识学习,突出在空天能源材料、功能器件、表面技术等方向的专业特色。学院注重依托重大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先进的实验设施,并建有完善的学生科技实践及科研训练体系,学生在各项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2019年,获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迈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材料学院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目标,以提高质量、突出创新、强化特色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25:17

北航表述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获评A+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26:48

北航说本科读研率70%以上,北科说本科读研率约70%。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43:34

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培养金属材料及热加工工艺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发源地,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首轮双一流建设获评“成效显著”,进入“培优学科”。学院现有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近年学院年均科研经费约2.75亿元,固定资产约4.4亿元,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国际一流的平台。学院现有教授118人、副教授7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各类高端人才37人、博士生导师169人,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22年评估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连续多年入选全球ESI排名前千分之一行列(万分之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及材料物理专业四个本科专业均已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学院不断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国内率先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每年招收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生310余名、博士生190余名。在校学生每年在各类国家级科技竞赛获奖近百项,包括“挑战杯”特等奖、“互联网+”大赛金奖等一批标志性奖励。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比例约70%以上,一次就业率超92%,为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之重器研制,及航空、高铁、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以18位两院院士、上市公司董事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在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集群)招生入学;大二年级择优进入“先进材料与智能成形”大类,大三年级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进入先进材料与改性、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凝固及智能化、先进塑性成形及智能化、智能焊接与先进连接、先进电子封装制造、增材制造等专业方向,确定第三学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大四年级毕业论文工作。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43:57

上交: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在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QS材料学科排名升至第20位,连续十多年入围ESI 1‰学科。近年来,学院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勇于开拓创新,面向学科世界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术队伍,组成了十三个各有特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7 两院院士99+ 专家教授300+ 教职工99+ 研究成果1700+ 在校学生797 申请发明专利20 2021年QS材料学科排名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370人规模,师资及研究队伍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师资及研究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长江特聘学者6名、四青人才36人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学院在校生为1847人,其中,本科生466人,硕士研究生501人,博士研究生732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48人。学院目前占地面积为45500多平方米,拥有9栋综合性办公及试验楼组成的材料楼群,建筑面积达到40000多平方米。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7.9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2423篇,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372项,其中授权860项。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授治学,推进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共同愿景。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45:37

浙大: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溯源于1952年开始招生的铸造和金相热处理专业(时属机械系)、1958年开始招生的硅酸盐专业(时属化工系)。1978年,浙江大学组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2014年7月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85年,在浙江大学建立了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2007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7年,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材料学院建有半导体材料、材料物理、高温合金、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个研究所和1个电子显微镜中心,并拥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以及浙江省电子显微镜中心。截至2023年4月,全院在编职教工149人,其中正高81人,副高4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6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20人。 材料学院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材料微纳结构表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众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并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2020年12月,据美国ESI对全球机构材料科学学科评估显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10位。 材料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和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材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名、硕士生约120名、博士生约70名、进站博士后约15名,本科毕业生的国内外读研深造率保持在70%左右。 今天的材料学院,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校训,遵循学院“明德求真,精材成器”共同价值观,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材料学科,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传承与弘扬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为我国乃至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进步而努力。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0:50:23

哈工大表述首轮双一流获评成效显著,进入培优学科。上交表述进入qs 全球20名,浙大表述esi 评估全球第10位。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1:05:01

综上分析,可以明确A+的有四所:西工大、北科大、清华、北航。可能A+一所:哈工大,不可能两所:上交、浙大。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1:10:16

第四轮参评单位172所,第五轮估计差不了几所,按3%的A+应该是5所,所以哈工大可能是最后一个A+。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1:11:38

上述7所高校读研率都是70%左右。都不错。

tdub720 发表于 2023-11-13 21:15:19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1:10
第四轮参评单位172所,第五轮估计差不了几所,按3%的A+应该是5所,所以哈工大可能是最后一个A+。 ...

哈工大上面不是说了吗2022学科评估并列第一。

nideduoqing 发表于 2023-11-13 21:17:33

西工大,北科大,清华,哈工大,北航。材料五虎,实力深不可测。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1:54:36

tdub720 发表于 2023-11-13 21:15
哈工大上面不是说了吗2022学科评估并列第一。

疏忽了,没有详细往下看。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2:01:29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可以确定五个A+学科了。西工大哈工大北科大清华北航,验证了3%是A+。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3-11-14 02:27:23

材料双龙(清华北航,连续两轮a+),新晋三虎(一个科技学校两个工业学校)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42:28

周锐有一个分析,证明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与学科评估是高度一致的。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2:32

软科最新的中国最好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A+学科如下:西工大、北科大、清华、哈工大、武汉理工、上交、浙大。除了由武汉理工替代北航,其它吻合。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3:51

打错了字啦,是周锐。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4:47

怎么回事,是周锐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7:18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4
怎么回事,是周锐

打字有问题了,是周锐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4 21:59:22

奇怪了,出不来那个rui了。哈哈

kuga 发表于 2023-11-16 23:24:17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3 22:01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可以确定五个A+学科了。西工大哈工大北科大清华北航,验证了3%是A+。 ...

第五轮学科评估,客观分前三排名,西工大,北科,清华。加上主观分,西工大,清华,北科大。

满天星 发表于 2023-11-17 13:20:09

北科牵头的大科学装置,金属所和西工大是共建,哈工大是参建。大概代表15年前材料学科的地位。

subcom 发表于 2023-11-18 10:20:33

不作假能死啊,一群人渣,我专门去看了哈工大官网看了一下,只提到了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A,有你妹的2022评估并列第一。不作假会死啊。

subcom 发表于 2023-11-18 10:21:49

一点水平都没有,帖子弄的飞起,什么垃圾水平和思维。

subcom 发表于 2023-11-18 10:22:23

到处都是人渣泛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五轮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A+单位学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