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1 14:42:23

中山大学:科技开大道 创新攀高峰


中山大学:科技开大道 创新攀高峰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规项目61项,牵头获批科技创新2030项目4项。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中山大学将以新的百年为起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科技开大道 创新攀高峰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1 14:43:58

11月1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隧道中的山洞超静实验室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该实验室是“天琴计划”重要的地面设施之一,为高精度探测仪器设备提供研发测试平台。

走进“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的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已就位,正进一步揭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微观秘密。

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中山大学是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的大学。如今,中山大学心怀“国之大者”,集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1 14:45:52

向深,强“基础”研究

在实验室,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向记者展示了一根黑色料棒——高温超导新材料的单晶样品。

这个新材料,大有来头。高温超导研究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终点在哪里,如果知道,我们就可以设计一条达到终点的路径,但基础研究就是解锁未知,而未知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王猛说。面对不确定,王猛教授团队逆流而上,逐渐摸索出高质量单晶样品的生长条件,并发现了其中的高温超导电性。2023年7月,王猛教授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

在中山大学,“从0到1”并不少见。该校教授张宏波课题组在《自然》杂志上发布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团队合作,成功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RNA病毒研究,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郑治坤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编织晶界聚合物均孔膜,有望扩展晶体膜在分离、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中山大学长期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凝聚起加强基础研究的强大合力,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

中山大学教授、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介绍,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获资助项目数连续四年超过千项,2024年首次集中接收期获批经费超6亿元。2024年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两项,在该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1 14:47:55

向大,铸国之利器


逐梦深蓝是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

中山大学向海图强,打造了“中山大学”号、“中山大学极地”号、“珠海云”三艘大船,建设“海路通”高性能计算集群,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其中,“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第三艘具备极地考察能力的破冰船,完成北极科考任务后,正在广州南沙母港休整。

近年来,该校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其中,天琴中心推进我国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该中心主任罗俊院士介绍,“天琴计划”预计在2035年前后发射部署三颗全同卫星,建成一个空间引力波天文台,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

“新一代国产超算系统项目已基本建成,升级成为新一代应用能力型超算系统,服务性能较天河二号实现倍增,可有效支持多领域超智融合应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说。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5 00:49:23

校长高松:百年中大培养80余万名毕业生

“百年来,中山大学共培养了8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高松致辞时介绍,他还与校友分享了中大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如今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座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目前,学校共有70个院系、10家直属附属医院,分属7个学部;在校学生超过7万人(34240名本科生+36502研究生),专任教师4600多人。

近年来,中山大学取得跨越式发展。其中,11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高校前三,连续四年突破千项;去年中大牵头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5;ESI全球排名从2021年第134位上升至2024年第73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6,有21个学科进入前1%,其中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nature论文指数国际高校排名从2021年的全球第30位上升至2024年的全球第9位,位列内地高校第8位。38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并列国内第1。


百年中大培养80余万毕业生,来听他们分享与母校共度的珍贵时光

dongyongqing123 发表于 2024-11-15 13:33:47

厉害啊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7 14:50:44

dongyongqing123 发表于 2024-11-15 13:33
厉害啊

;P


:lol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7 14:51:28

【全国首台,填补中国相关领域空白】中山大学 80 厘米望远镜在青海冷湖投入试运行
https://bbs.netbig.top/thread-63320-1-1.html
(出处: 网大论坛)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杨山清表示,该项目是中大复办天文学科后第一台大型科研观测设备,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台投入观测试运行的地基红外天文望远镜,并首次使用国产探测器在K波段实现科学级成像观测。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30 18:14:15

两大千万级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在广州立项!瞄准科学前沿制高点!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01339

广州两项千万级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立项资助

单项直接经费高达6000万元!

这个好消息

来自刚获*总*书*记致贺信的

百年高校中山大学


此次由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分别牵头主持的“自旋与铁电化学”和“肿瘤免疫生态演进”2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A类),资助期限为5年。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2-12 00:05:47


立足大湾区 再创新辉煌--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中山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
立足大湾区 再创新辉煌

2024年11月12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edu.people.com.cn/n1/2024/1112/c1006-40358973.html


育学子,立志做大事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中山大学师生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中国人,他的事业必须在祖国生根。”这是中山大学教授陈心陶生前说过的话。20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血吸虫病,他走遍广东各个疫区,助力广东率先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如今,“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已成为中山大学师德师风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后来者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20余年来,中山大学医科的医疗专家们,多批次“组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新疆、西藏。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几个藏族孩子出生时,都是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生刘颖琳主刀剖宫产手术。2016年7月3日,援藏工作第一周,她即完成了仲巴县历史上第一台剖宫产手术。如今,她已为当地培养出一支“技术硬、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1928年,完成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学考察;1981年,建成我国第一座两吨的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系统;1999年起,陆续选派26届共381名学子分赴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支教……翻开中山大学百年校史,一个个“立大志、做大事”的故事,被编入学校“大思政”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2-12 00:14:51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409/t20240903_1148679.html
中山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简报〔2024〕第21期  中山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体制机制、丰富培养路径、优化育人体系、革新培养模式,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贡献力量。  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汇聚两院院士、知名学者、教学名师,高位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立七大学部,每个学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务部设立基础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办公室,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学部的统筹协调作用。各院系建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室,形成“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多层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一体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中山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419计划”)总体实施方案》《中山大学关于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常态化举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交流工作坊,各相关院系轮流承办,交流新问题、研究新举措,不断提高拔尖学生培养质量。三是健全选育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遴选和动态进出机制,鼓励院系设置创新班、实验班、拔尖班等特色班级,以“英才计划”为牵引,优化“早期培育+高考录取+二次选拔+动态进出+综合评价”的拔尖学生选才机制,确保遴选优秀且合适的学生进入特色班级。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联合育人机制,建有实习实训基地331个、直属附属医院10家、教学医院27家,与11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教育部立项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项。  丰富培养路径,畅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通道。一是坚持“通专融合”。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人文社科通识教育方面,强调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通识教育方面,整合资源搭建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电子电路类、工程制图类等共同基础课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二是推动“交叉融合”。建设“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整合科学”等交叉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开设“计算、数据与管理”“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等跨学科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跨学科学习需求。实施跨学科课程、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三级辅修及“零门槛”转专业制度,接收转专业院系实现“全覆盖”,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机会。三是深化“国际融通”。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国际化课程的本土开发,持续开拓“2+2”“2.5+1.5”“3+1”型境外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国际化学习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化交流学习,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在线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校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高校和机构签署协议并建立正式校级合作关系。  优化育人体系,厚培拔尖创新人才生长土壤。一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持续优化课程类型及其学分结构,强化课程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梳理并明确各门课程的建设重点,强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搭建“校级-省级-国家级”金字塔式一流课程建设结构,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72门、省级158门、校级198门。二是大力建设教材体系。积极推动教材编修工作,建设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叉学科和紧缺专业等方面教材,大力推进“101计划”系列教材建设,修订一批经典传承教材,近三年共出版相关教材210余本。三是构建完善师资培育体系。坚持“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常态化开展教师资格培训、新开课试讲、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工作坊等,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每年评选校级教学名师、举办校级教学竞赛,每两年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着力营造尊师重教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  革新培养模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一是提倡“学主教辅式”培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任务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工作、合作和生存”。推行小班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推动信息、智能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开展知识图谱、电子教案、AI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数字化资源建设,使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是实施“本研贯通式”培养。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的有效衔接,遴选、推动一批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优质研究生课程下沉,作为本研贯通课或荣誉课程,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追求卓越。高年级本科生修读的本研贯通课程可在本校研究生阶段予以免修,完成18个荣誉课程学分并符合相关要求可获授荣誉学位。目前,所有院系均开设本研贯通课,约82%的院系设置荣誉学位制度。三是推进“产教研协同式”培养。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琴中心、“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等重大科技设施集群应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创新平台,推动学生在科研和产业前沿实景中学以致用,着力培养一批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2-26 20:15:43

【百年中大】国家三大奖,刷新近年记录!*2014年(2023年度)
https://bbs.netbig.top/thread-55668-1-1.html
(出处: 网大论坛)

https://bbs.netbig.top/data/attachment/forum/202406/24/173940uts5upljhp0j3zcl.jpg

专利金奖公示了
https://bbs.netbig.top/thread-64797-1-1.html
(出处: 网大论坛)
中大:3项(1银)
华工:2.5项吧
广工:2(1银)
广医:1(1银)
https://bbs.netbig.top/data/attachment/forum/202412/23/221644ohlc0rccqn0zc22f.jpg


Newtime99 发表于 2024-12-27 11:53:44

祝贺中大,理工医全面开花,这才是真正的大且强

school 发表于 2024-12-27 12:42:50

besthread 发表于 2024-11-11 14:45
向深,强“基础”研究

在实验室,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向记者展示了一根黑色料棒——高温超导新材料的单晶 ...

对王猛的研究一直觉得非常牛,颠覆性的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山大学:科技开大道 创新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