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数高院2024年的超负荷运转
本帖最后由 kissingfire 于 2025-1-23 19:33 编辑2024一年,
仅有10名教职员工(加上孙崧,共5名在编教师+5名在编行政科研助理)的浙大数高院,
开了380场学术活动,
举办了105场线下讨论班,
举行了1700多个小时的线上讨论,
迎来了1204名访问和参会学者,
发了两篇四大,
拿了一个未来科学大奖。
应该集体颁发劳模。
最受益的还是学生。 就是进人太慢了, newton27 发表于 2025-1-23 16:37
就是进人太慢了,
进人慢应该是数学院,数高院定位就是小体量,宁缺毋滥。 高研院进人慢不要紧,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提上来. 学生这面的成绩相对较弱. 太强了,浙大全方面的强 newton27 发表于 2025-1-23 16:37
就是进人太慢了,
对于数高院,或许慢就是快,关键是选对人,后者可能更重要。 newton27 发表于 2025-1-23 16:37
就是进人太慢了,
高研院的标准太高了,符合条件且愿意回国的太少 llivs 发表于 2025-1-23 21:14
高研院的标准太高了,符合条件且愿意回国的太少
85后的两位了,后面应该是90后了吧 刘治宇居然在编?! 不错不错 个个精兵强将,每个人都非常非常重要,学校一定要大力支持,认同感到位,资金到位,人才/助手到位,团队到位。 还是要尽快多引进一些年轻的人才啊,不然每年那么多场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有点浪费了。那5个大佬可能有些讲座都看不上,而年轻教师如果可以常年跟世界各地的优秀数学家交流进步会非常快。再说万一目前几个大佬以后一旦走了,又是啥都没留下。还是要加厚板凳,培养起自家的人才体系,以后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过来。 llivs 发表于 2025-1-23 21:14
高研院的标准太高了,符合条件且愿意回国的太少
90后有啥符合条件的海外人选么? highlywood 发表于 2025-1-24 08:58
还是要尽快多引进一些年轻的人才啊,不然每年那么多场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有点浪费了。那5个大佬可能有些讲座 ...
目前就看历院长,他不走,基本上主心骨就还在。他退休了,就不好说了。 Dil57707 发表于 2025-1-24 09:25
90后有啥符合条件的海外人选么?
只考虑华人的话,张瑞祥 李泱 王艺霖 antonie song 李超这几位应该符合条件,我了解的多是分析/几何口的,代数表示和数论我就不太清楚了 highlywood 发表于 2025-1-24 08:58
还是要尽快多引进一些年轻的人才啊,不然每年那么多场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有点浪费了。那5个大佬可能有些讲座 ...
他们带学生的啊,也有和数科院的教师有合作,IASM的模式是学习IAS,只招成名的大佬,年轻人能达到要求的很少很少,大部分都进去了数科院,他们组织会议也是和数科院一起组织的,孙崧刘一峰几乎是全世界领域内同年龄段最好的一批人,这种人选太少了还不一定回国,你看清北复科中科院有几个能达到这种level的 llivs 发表于 2025-1-24 09:45
只考虑华人的话,张瑞祥 李泱 王艺霖 antonie song 李超这几位应该符合条件,我了解的多是分析/几何口的 ...
老励前两年在省人才大会上说,90后还没有符合他要求的,80后有几个在接触,但确实肯回来的还是太少了(个别肯回来的也去了母校北大),两三年了也就新进了一个孙崧。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1-24 10:14
老励前两年在省人才大会上说,90后还没有符合他要求的,80后有几个在接触,但确实肯回来的还是太少了(个 ...
要求确实很高,至少是北美名校年轻正教授级别的,前面提到的几位都是rising star,这两年炙手可热的新星,应该是到门槛了,数论还有一个高紫阳,听说他去年从德国离职的时候想动员他回国,不过他直接去了UCLA正教授,这几位未来两届都是大概率能上ICM的 zwkx 发表于 2025-1-23 22:06
刘治宇居然在编?!
他是博士生,兼职科研助理 llivs 发表于 2025-1-24 10:28
要求确实很高,至少是北美名校年轻正教授级别的,前面提到的几位都是rising star,这两年炙手可热的新星, ...
90后的新星也很好啊,80后有些都已经功成名就了,引进太困难,而且大多回北大,前段时间北大好像又引进一位统计大牛,女教授,浙大要赶紧把人才厚度筑起来 重振浙大 “陈苏学派” 任重而道远! 太牛了{:2_25:} 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更好的生源 搞这么多活动,还能潜心学术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