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朱守非教授新任美国化学会ACS Catalysis期刊副主编(新发Nature Catalysis)
本帖最后由 Johnny 于 2025-2-8 17:23 编辑南开大学朱守非教授最近新任美国化学会ACS Catalysis期刊的副主编。该期刊是催化类的顶级期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为11.3。
朱守非,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催化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提出了“手性质子梭”概念,发现了催化卡宾对硼氢键的插入反应,开辟“自旋响应催化”新方向。迄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获授权专利10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科学探索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朱守非教授201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内有机化学领域第一篇Nature Chemistry文章(Nat. Chem. 2010, 2, 546),2019年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ence一篇(Science 2019, 366 900),最近以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Catalysis一篇(DOI: 10.1038/s41929-025-01293-x),另有JACS/Angew若干篇。
朱守非主要是单打独斗,课题组连个副教授都没有。
朱老师要想取得更好成绩,得搞个PI帮他发论文,提高一下他的发文量和发文效率。 NKU 发表于 2025-2-8 16:08
朱守非主要是单打独斗,课题组连个副教授都没有。
朱老师要想取得更好成绩,得搞个PI帮他发论文,提高一下 ...
是的。需要1-2个PI为助手,他的发文量才能提高。 副校长了,升的很快 qqzt 发表于 2025-2-8 17:22
副校长了,升的很快
是的,未来有希望做校长! 本帖最后由 NKU 于 2025-2-8 19:43 编辑
Johnny 发表于 2025-2-8 19:23
是的,未来有希望做校长!
现在校长一般都是外调的,下一个很可能是院士校长。
朱老师还是抓紧在有机化学领域多发发高水论文,带几个有名的学生或者PI出来。
南开有机最年轻的周其林院士也快70了,朱守非有1Science,1NatureChem,1NatureCatal,刚刚47周岁,还可以努力一把。他提出了手性质子梭、自旋响应催化等概念,还是很不错的,就是不要再单打独斗了,应该做有组织、有团队的科研。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跟自然2等第一完成人,哪个分量重? ustcharvard 发表于 2025-2-8 23:39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跟自然2等第一完成人,哪个分量重?
这能一起比吗?自然二等第一完成人分量明显大于 自1第三人。 NKU 发表于 2025-2-8 19:33
现在校长一般都是外调的,下一个很可能是院士校长。
朱老师还是抓紧在有机化学领域多发发高水论文,带几 ...
恩。现在的副校长陈军院士有可能外调做校长。 Johnny 发表于 2025-2-9 08:58
恩。现在的副校长陈军院士有可能外调做校长。
去中南大学 jiamianlushi 发表于 2025-2-9 11:19
去中南大学
真的假的? Johnny 发表于 2025-2-9 12:40
真的假的?
吉大有可能,感觉张希该升了 qqzt 发表于 2025-2-9 00:02
这能一起比吗?自然二等第一完成人分量明显大于 自1第三人。
那这些为他人做贡献的自1第三人,还不如自己积累一下申请自2? ustcharvard 发表于 2025-2-9 14:17
那这些为他人做贡献的自1第三人,还不如自己积累一下申请自2?
周其林院士上院士前是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他发现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大概在2002年,朱守非那时候还是博士生,还没有独立工作。2017年以前,南开化学教授上院士时候都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教授当时都没有上院士,比如刘育、廖代正。
1999年,Birman等首次报道了具有螺双二氢茚骨架的手性双酚SBINOL的合成与拆分,但他们并未将该结构发展为手性配体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 周其林院士敏锐地发现该螺环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价值,并由此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螺双二氢茚骨架的手性螺环配体。基于C2-对称的螺双二氢茚骨架,周其林院士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稳定,容易修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后面的故事都加都知道了。跟进周其林院士工作的人有很多,比如南科大张绪穆、上海有机所丁奎岭院士等。
参考:http://www.cjcu.jlu.edu.cn/CN/10.7503/cjcu20200370
https://sioc-journal.cn/CN/abstract/abstract344524.shtml
(a) Hu, A.-G.; Fu, Y.; Xie, J.-H.; Zhou, H.; Wang, L.-X.; Zhou, Q.-L.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2348. (b) Fu, Y.; Xie, J.-H.; Hu, A.-G.; Zhou, H.; Wang, L.-X.; Zhou, Q.-L. Chem. Commun. 2002, 480.
南科大有一位有机化学很猛的,谭斌,NS及其大子刊12篇,前两天又有一篇Nature Chemistry
https://www.sustech.edu.cn/zh/faculties/english-bin-tan.html
之前是纯做科研,学而优则仕了 NKU 发表于 2025-2-9 14:59
南科大有一位有机化学很猛的,谭斌,NS及其大子刊12篇,前两天又有一篇Nature Chemistry
https://www.sust ...
南科大有机化学的刘心元也很猛。 NKU 发表于 2025-2-9 14:59
南科大有一位有机化学很猛的,谭斌,NS及其大子刊12篇,前两天又有一篇Nature Chemistry
https://www.sust ...
谭斌是国内做有机小分子催化尤其是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大拿,以后上院士的概率较大! NKU 发表于 2025-2-9 14:46
周其林院士上院士前是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他发现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大概在2002年,朱守非那时候还是 ...
对,国自跟院士也没有必然联系。文理学校似乎比工科学校难上国自,不知道为啥,院士选举又有不同的选票。
我只是觉得自1非一作既然不被待见,那还不如攒个自2? ustcharvard 发表于 2025-2-10 09:41
对,国自跟院士也没有必然联系。文理学校似乎比工科学校难上国自,不知道为啥,院士选举又有不同的选票。 ...
谁说的自一非第一不被待见?看看厦门人才评定标准,自一前三是A类,自二第一是B类。。。 本帖最后由 Johnny 于 2025-2-10 11:00 编辑
arao 发表于 2025-2-10 10:09
谁说的自一非第一不被待见?看看厦门人才评定标准,自一前三是A类,自二第一是B类。。。 ...
国内有机化学的院士评选,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是关键。关键是看发表的顶刊文章及其影响力的广泛性,这个影响力不是指发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大子刊等期刊的影响力,是指研究本身的影响力。例如周其林院士、冯小明院士、丁奎岭院士等他们最重要的研究的成果基本都是发在JACS/Angew上,而不是发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大子刊上。 Johnny 发表于 2025-2-10 10:59
国内有机化学的院士评选,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是关键。关键是看发表的顶刊文章及其影响力的广泛性,这个影响 ...
好奇,研究本身的影响力够大的话,为何有时候评不上自2?
估计这个自2也有派系/拉票吧。 ustcharvard 发表于 2025-2-10 13:01
好奇,研究本身的影响力够大的话,为何有时候评不上自2?
估计这个自2也有派系/拉票吧。 ...
科技奖的评审专家数量多,范围很大, 院士评选才是小圈子。只要把有投票权的院士伺候好了就行 qqzt 发表于 2025-2-10 15:07
科技奖的评审专家数量多,范围很大, 院士评选才是小圈子。只要把有投票权的院士伺候好了就行 ...
现在院士评选专家库也非常大。 arao 发表于 2025-2-10 10:09
谁说的自一非第一不被待见?看看厦门人才评定标准,自一前三是A类,自二第一是B类。。。 ...
不同的学校认可度不同。 NKU 发表于 2025-2-9 14:46
周其林院士上院士前是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他发现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大概在2002年,朱守非那时候还是 ...
周其林的工作具有引领性,在业界影响很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