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投稿前发现跟日本团队撞题?复旦教授用一封信化解“危机”
2024年5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波的研究团队正准备投稿时,得知一个日本团队的相似研究上线了。后者在Science发表了电解水领域的催化剂研究,并且在某一单项数据上优于张波团队。整个团队陷入沮丧,一度考虑改投其他期刊。在“低气压”笼罩的一周里,他们整理心情,决定继续投Science,正面“硬刚”。 投稿前,张波团队认真准备了一封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充分阐述了研究亮点。“我们仔细分析了日本团队的工作后确定,双方的研究思路、聚焦的科学问题都截然不同,而且我们的硬核指标优于他们。”
今年2月14日,这篇论文在Science上线。张波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徐一飞,化学系青年研究员段赛、教授徐昕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通过采用熟化诱导嵌入技术,合成了具有极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铱/铈嵌入式负载催化剂,解决了贵金属纳米颗粒溶解、脱落、团聚等难题,在减少贵金属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绿氢的生成效率,为绿色氢能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基于此,张波带领团队在投稿前反复讨论思路,认真准备了一封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信中详细介绍了此项研究中的亮点,并专门对比了同日本这项研究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同时实现DOE 2026的所有目标,包括铱的负载量、活性和稳定性”。
2024年6月,张波把论文投给了Science编辑部,不久后就收到了编辑部回信和同行评议意见 ——而并非想象中的拒稿信。他们的工作获得了认可,这时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在解答了审稿人的一些细节问题后,2024年12月7日,论文正式被接收了。
审稿人表示,“研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有望解决大规模应用PEMWE技术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些材料在多个OER催化剂评估指标上表现优异”。
回顾这段有惊无险的经历,张波总结:“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创新性和性能很有自信,并在信中非常清晰地说明了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日本团队的差异。” 这个厉害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