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NS量上来的一些judge
我记得北大之前课上有个老师说过一句话,现在学校很多老师不屑于发表,不是说没有成果,而是觉得投稿本身是个很麻烦的事,学术圈为什么要经常搞讲座,搞交流,因为有些成果并不是一定要发表出来,才证明有进步。如果一个老师觉得自己的成果是诺奖级别的,哪怕写在一张tissue上,也是。可惜的是,迫于整个科研以论文为导向的趋势,北大这两年也被迫一定要发些论文。我读博期间老师们针对一篇文章的发表非常很谨慎,特别我的导师即使审稿人没有给出尖锐的意见,他自己也会反复斟酌,自己给自己加码。现在,可能北大为了应付所谓的指数开始冲论文了,但其实在我看来,反而也丧失了一些底色。
北大有些老师不屑于发表,恐怕说的是人文社科;理科的标识就是论文,只不过未必非得外刊、大刊,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3-7 14:04
北大有些老师不屑于发表,恐怕说的是人文社科;理科的标识就是论文,只不过未必非得外刊、大刊, ...
我就是地理学的,北大重理轻工的传统不仅仅是不同学科的差异,更加重要的是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现在无论主刊,大子刊,还是哪怕领域顶刊,工作量都极大,但这些工作量里面除了核心的发现有多少是有用的,这个是需要斟酌的。很多论文没有逻辑观点也极其很乱,甚至前后结论矛盾,也都发出来了 我博士时候做了很多导师觉得是废纸的结论,后面自己也发出来了。 北大还是有一批真正的学者的,淡泊名利。 在北大文人相轻的氛围很重,发表很容易被周围人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垃圾。这个和很多工学为主的学校不一样,他们以KPI为主
从学校层面这个就更难,一方面要保持学校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各位的学术品位。但是我想给的结论是,这些年北大也在工科化,显然我作为理学的一派,不觉得是个好事情。
当然我也反对有些人说理学本来该多发些论文,纯粹扯淡。工科才是水文大户,道理很简单,以捏橡皮为例,理学论文揭示的是橡皮的材料是什么,力学特性如何,这是普适规律,并且要经得住他人的实验验证。而工科论文写的的是这块橡皮可以捏成什么形状,捏成什么形状都有道理 中国的基础研究还得加强。 发论文的目的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发现了规律。如果发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论文KPI,这就变了味道,低水平的文章就会泛滥。 按高质量论文比例排名——1麻省理工,2斯坦福,3哈佛,4加州理工,5普林斯顿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3-7 17:16
发论文的目的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发现了规律。如果发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论文KPI,这就变了味道,低水平的文章 ...
学术造假和论文KPI关系也很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