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2|回复: 7

50年代首批学部委员中的复旦师生12人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51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9 12: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舵手 于 2025-5-19 14:30 编辑

50年代首批学部委员中的复旦师生校友至少12人:
学生7人:冯德培、童第周、陈世骧、李庆逵、竺可桢、陈寅恪、俞大绂等
教师5人:苏步青、陈建功、陈望道、钱崇澍、蔡翘等




中研院院士6人(其中学生5人):
陈寅恪、竺可桢、俞大绂、冯德培、童第周、蔡翘等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335

积分

1

贡献

20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9 1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5-19 12:18
竺可桢那个不太能算

竺可桢为复旦公学(今复旦中学前身)中学阶段的毕业生校友,且只呆了1年。
竺可桢高等教育经历始于留美期间(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博士)

版主

Rank: 8Rank: 8

3072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9 13: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15岁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上海澄衷学校)读书。
1905年15岁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二、1908年秋季在中学期间转学到复旦公学继续读中学。
1908年春,上海澄衷学校的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三、1909年,19岁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四、1910年20岁入美国大学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版主

Rank: 8Rank: 8

3072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9 14:0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5-19 13:25
文字说明是否有误呢,按理说18岁不是再读中学的年级了,如果是读中学自然有复旦中学 ...

15岁小学才毕业
18岁中学(类似现在初中加高中)很正常

高级战友

Rank: 4

51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4: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大学校庆计算元年1905年,今年是120周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级战友

Rank: 4

60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0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FL 于 2025-10-30 14:48 编辑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5-19 12:31
竺可桢为复旦公学(今复旦中学前身)中学阶段的毕业生校友,且只呆了1年。
竺可桢高等教育经历始于留美期 ...

当时的公学、学堂、书院、专门学校等,都差不多。复旦公学是大学预科,后来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陈寅恪入学时已有高中程度,竺可桢和陈寅恪在复旦公学不仅同学,还是同桌,虽然竺时间很短,两人后来经常回忆同窗友谊,两家夫人也会提起复旦同桌往事。
复旦公学章程:(一)本公学遵高等学堂定制,正斋(学科为二类:一,政法科、文科、商科大学之预备;一,理科、工科、农科大学之预备)三年毕业。

当年的复旦公学为高等学堂,毕业生的学业程度为“大学预备”(稍高于高中程度,不少人毕业后或赴欧美留学,或考国内大学,如1909年毕业的张彝赴美国留学,1910年毕业的金问洙考入北洋大学)。陈寅恪入学时已有高中程度。陈寅恪在复旦公学就读时间为1905年秋至1909年暑期,整整4学年。
  1908年春,复旦公学在校学生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级,共241人。甲、乙、丙三级为正斋生,丁、戊、己、庚为备斋生。陈寅恪、竺可桢、夏传洙、钱智修等38人为丁班生。学生姓名册内设有姓名、年龄、籍贯、住址、三代(曾祖、祖、父)姓名、入学年月等详细栏目。


  如:“陈寅恪 十九 江西义宁 伟琳 宝箴 三立 南京中正街 乙己七月


  高丙炎(嵩山) 二十四 江苏丹徒 士洪 同庾 汝楫 扬州苏唱街 丙午正月


  钱智修(经宇) 二十六 浙江嵊县 宏道 谟楷 崇鼎 长乐镇 乙己七月


  竺可桢(烈组) 十九 浙江会稽 宏毅 大冈 嘉祥 东关镇 戊申正月


  任传鹤(守梅) 二十 江苏震泽 振勋 酉 兰生 同里镇 丁未七月”[25]


  这里清楚地记载着陈寅恪入学复旦公学年月(乙己七月)。己酉秋季(1909年)学生名册中已不见陈寅恪,同班的高丙炎、钱智修、任传鹤均在册[26](竺可桢则已于1908年秋即离校去北方)。是时,丁班已由丙班升乙班,该班于1911年夏季毕业。
https://www.mokecn.com/culture/info_13088.html

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1756.htm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情谊

作者:谢欢  来源:《书屋》2014年第3期

    1959年5月7日,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之后引起广泛争论的著名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在该演讲中,斯诺指出“文学知识分子是一极,而在另一极是科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这两极之间是一条充满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是敌意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互相对对方有偏见。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即使在情感层面也找不到共同之处……”

    那么是不是真如斯诺所说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呢?著名文史学者张荣明教授在其新著《竺可桢与陈寅恪》(漓江出版社,2013年2月)一书中以竺可桢日记为依据,从中钩沉出身为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的竺可桢与史学家陈寅恪之间的种种交往,有力地驳斥了斯诺的观点。

恰同学少年

    1984年2月24日的《复旦校刊》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本刊讯:最近,校史组在残存的我校一九○八年、一九○九年档案中,发现了已故著名学者陈寅恪和竺可桢当年在复旦的学*成绩记录。他们当时……都是十九岁,一同编在丁班……陈寅恪是丁班第一名,考试成绩是九十四点二分,也是全校各班考试成绩的魁首;竺可桢是班上第四名,成绩为八十六点六分。”而据竺可桢日记中相关记载(见竺可桢日记1958年4月21日内容),竺、陈二人不仅同班,更是同桌,他们同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这友谊却为二人终身所珍视与呵护。

    1949年,当陈寅恪选择“栖身岭表”的时候,竺可桢已任职北京。然而竺可桢每次到广州,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前来探望,这在其日记中也有清楚的显示,如:1955年5月25日“回途在中山大学码头登陆……惜未见姜立夫与陈寅恪”;1957年2月18日“至中山大学宿舍会晤陈寅恪及其夫人,系复旦同学,十余年未见,眼半盲,尚能认人。相询年龄,如我们两人和立夫均1890年生……”;1958年4月21日“十点至河南中山大学钟楼对面晤陈寅恪……至楼下,杨秘书为我们拍一照。寅恪夫人说我们是五十年前在复旦同桌读书的人……”;1962年2月14日“……我和刘力、吴副院长乃去看寅恪……虽目盲而谈笑风生……”;1964年4月13日“四点至中山大学,至姜立夫和陈寅恪家中……”;1966年3月20日“至中山大学陈寅恪处。他卧在床上,由他的太太招待,但陈寅恪仍健谈,我坐在床上与他谈一刻钟……”。从这几则日记不难看出,不仅竺可桢,陈寅恪对这段友谊亦是极其珍视的,并且还将他与竺可桢在复旦求学事告诉其夫人唐筼女士,这也就有了他们在合照时,唐筼女士说出“我们是五十年前在复旦同桌读书的人”。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3月20日的那次拜访(那次也是竺可桢与陈寅恪的最后一次会面),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已十分紧张,此前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陈先生也早已辞去教席,“避乱”于家,对于访客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决不轻易见客,而竺可桢此次来访,陈寅恪先生居然还能与之“卧谈一刻钟”,足见二人之间厚谊。

竺可桢与陈寅恪深交的原因

    陈寅恪先生素来孤傲,和其同学者不在少数,然而并不是谁都能与其深交,细细观察,不禁发现竺可桢能与陈氏深交,是因为他不经意间符合了陈寅恪交友的若干“准则”。

    陈寅恪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陈宝箴是清季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早期协助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之乱,其才华也深为曾国藩赞赏。太平军乱平定后不久陈宝箴开始任职于地方,而其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在湖南巡抚任上力推维新,颁布施行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湖南风气为之大变。陈寅恪之父陈三立乃清末四公子之一,其诗亦执清末民初诗坛之牛耳,且陈家与曾家(曾国藩)等家族更是多代姻亲。陈寅恪本人虽然没有明确说过其对家世门风的看重,但是从其史学研究中重视对历史人物家世的考察却能窥得一斑,而与其深交者如傅斯年、俞大维,包括其夫人唐筼都算是“世家之后”。竺可桢祖辈、父辈虽不像陈寅恪祖父辈那么显赫,但是其祖上毕竟也是出过使程颐惊叹、让朱熹为之撰写形状的宋淮宁伯竺简的,从这点看,竺可桢也算是“名门之后”。

    “名门”、“世家”是陈寅恪比较看重的,但并不代表陈氏交友只注重这一点,与“名门”“世家”相比,陈寅恪更看重的应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敬重程度,陈寅恪虽然留洋多年,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守旧派”,目前已有的诸多关于陈氏的研究都可证实这点。竺可桢同样也是留洋多年,而且是学*理工科,但是这位理工科出生的洋博士却能将西方自然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为“自然科学家,他的文史修养,他对经、史、子、集的娴熟及造诣在同行中可说是首屈一指”。这从狂傲的守旧派代表黄侃(季刚)对竺可桢的称赞便能看出一二。这其中尤其引起陈寅恪共鸣的或许是竺可桢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竺可桢于此领域内接连发表《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而这一时期正在清华任教的陈寅恪的治学范围之一同样也有“年历学”,陈氏肯定也注意到了竺氏的这些成果,而竺可桢对于陈寅恪于史学及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肯定也是有所了解,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才有了1943年12月18日竺可桢向陈寅恪请教《史记·天官书》干支起源问题。此次会谈陈寅恪除提供中国、法国、日本学界研究线索外,还和他讨论起历法中的“三正”问题;1962年2月14日,两人又讨论起“五星连珠”的问题。陈寅恪后来研究的重点虽转向“不古不今之学”,然其对于古代历法的兴趣仍在,而竺可桢通过采用西方现代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地理(以西法治国史,同样也是陈氏所采用的治史方法之一),并在该领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古代天文地理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竺可桢能重视此领域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这也许是赢得陈寅恪钦佩,并缔结深厚情谊的又一重要原因。

    然而,竺可桢与陈寅恪能够拥有一段数十年的深情厚谊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为人、为学的信条。1929年陈寅恪在其所撰的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也是陈氏一生最看重的东西。1953年当陈寅恪的爱徒汪篯自信满满地南下劝说自己的老师北上任职时,未曾想到被陈氏逐出师门,而此事也被认为诠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好的一例。而竺可桢应该说也是有着类似思想之人,张荣明先生在《竺可桢与陈寅恪》一书中重点谈了1940年中研院院长选举一事,此事已广为人知,竺可桢在此事上亦很好地表现出了学者应具备的独立性。而竺可桢在浙大校长任上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学术自治,尤其是其提出的“求是”校训(竺可桢在阐释这一校训时第一点就是要求“不盲从,不附和”,)与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高级战友

Rank: 4

51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16: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10-30 14:40
当时的公学、学堂、书院、专门学校等,都差不多。复旦公学是大学预科,后来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陈寅恪入 ...

考证有力

初出江湖

Rank: 2

8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14: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19 13:21
一、15岁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上海澄衷学校)读书。
1905年15岁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 ...

竺可桢先生的大姨子和连襟们也很牛,蒋作宾,老同盟会员,民国时曾任湖北省主席,邵元冲,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安事变时跳窗户逃跑被东北军击毙,蒋作宾之子蒋硕杰是著名经济学家,蒋硕民是数学家,外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11-26 11:38 , Processed in 0.08408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