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程大】国际首创!助力“海卫”系统完成海试!
国际首创!哈工程助力“海卫”系统完成海试!日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在海南文昌海域完成海试,其高耐波无人船、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光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标志着项目进度取得关键突破。
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晔教授团队完成了“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中继器的研制和“海卫”系统总体监控系统的研发。
团队成员在试验现场
项目团队进行“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水前的检测工作
“海卫”系统历时5年研发,采用国际原创的“无人船+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中继器+光通信”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技术,其中无人船“守护者”是国内首艘深水铺管监控用18米级无人船,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领航者”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1500米级深水铺管监测水下机器人,对推动我国深水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与“守护者”无人船协同作业
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张国成副教授介绍,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可达到1500米作业水深,抗流能力3节,续航能力可达10天。团队攻关了基于总体、控制、导航、能源、操纵等多约束条件下的水下机器人总体及详细设计方案,并开展了长时间实验测试,为保障“海上能源生命线”安全,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向智能化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继器
团队在“海卫”系统中央控制室进行远程控制
团队研发“海卫”系统总体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守护者”无人船及中继器的协同控制与集中监控,构建起一个信息融合度高、响应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的综合控制平台。该平台不仅提升了多设备协同作业的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也为未来海洋探测、资源开发和应急救援等重大应用场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海底管道被称为“海上能源生命线”,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核心基础设施。在深水海管铺设作业中,海底管道初始部位与海床接触的位置被称为着泥点,其运动状态直接影响管道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着泥点监测是整个作业的关键环节之一。
传统铺管作业水深超过200米时,需依赖多功能支持船释放遥控水下机器人进行着泥点监测,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船舶交叉作业风险,还大幅提高了海管铺设成本。“海卫”系统设计作业水深达1500米,“守护者”无人船可以作为水面基站,为中继器和光通信提供能源和控制信号;“领航者”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可自主识别并跟踪着泥点,通过水下无线光通信,无缝传输至指挥中心。该系统实现了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制,并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海管着泥点识别正确率高达95%,为中国海洋工程智能化、装备国产化提供有力支撑。固我海疆坚如磐!哈工程科技工作者为你揭秘强海“利刃”!入选中国“十大”!哈工程“智”造让探海更“精”“深”!全球首创!HEUer让牡蛎军团变身“海洋卫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