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届学部委员毕业院校
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
丁大钊复旦大学王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毛江森上海医学院马在田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王选北京大学
丁夏畦武汉大学王方定四川化工学院尹文英中央大学马宗晋北京地质学院王越JFJ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万哲先清华大学王佛松武汉大学石元春 北京农业大学叶大年北京地质学院王之江大连大学工学院
王业宁中央大学朱清时中科大田波 北京农业大学朱显谟中央大学王启明复旦大学
王梓坤武汉大学刘元方燕京大学庄巧生金陵大学刘宝珺北京地质学院王淀佐中南矿冶学院
方守贤复旦大学江元生武汉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刘新垣 南开大学安芷生南京大学王景唐交通大学
甘子钊北京大学孙家钟燕京大学许根俊复旦大学许厚泽同济大学叶恒强北京钢铁学院
石钟慈复旦大学何国钟北京石油学院孙曼霁第五军医大学孙枢南京大学卢强清华大学
白以龙中科大余国琮西南联大阳含熙金陵大学孙大中北京地质学院卢肇钧清华大学
吕敏浙江大学汪尔康沪江大学李振声山东农学院孙鸿烈北京农业大学母国光南开大学
汤定元中央大学沈家骢浙江大学杨弘远武汉大学苏纪兰台湾大学匡定波交通大学
苏定强南京大学张滂西南联大杨雄里上海医学院李钧武汉大学刘广均清华大学
苏肇冰北京大学张乾二厦门大学杨福愉山东大学李吉均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刘永坦
李家明台湾大学陆婉珍中央大学吴建屏上海医学院李德仁武汉测绘学院孙钧交通大学
李德平清华大学陆熙炎浙江大学吴孟超同济大学李德生中央大学孙钟秀南京大学
杨立铭中央大学陈俊武北京大学张广学中央大学杨起北京大学孙家栋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杨福家复旦大学陈敏恒华东化工学院张树政北京大学肖序常北京大学严陆光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闵乃本南京大学周同惠北京大学张新时北京林学院吴传钧中央大学李志坚浙江大学
张仁和 北京大学周维善上海医学院陈子元大夏大学汪品先莫斯科大学李衍达清华大学
张恭庆北京大学赵玉芬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陈可翼福建医学院沈其韩重庆大学杨芙清北京大学
张淑仪南京大学俞汝勤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陈宜瑜 厦门大学张弥曼莫斯科大学杨叔子华中工学院
张涵信清华大学姜圣阶河北工学院钦俊德东吴大学陈庆宣西南联大吴全德清华大学
陈建生北京大学袁 权浙江大学施立明复旦大学陈运泰北京大学吴承康威斯康星大学
范海福北京大学徐 僖 浙江大学施教耐浙江大学陈俊勇武汉测绘学院吴德馨清华大学
周毓麟大同大学徐如人交通大学洪孟民上海医学院陈梦熊西南联大邱大洪清华大学
冼鼎昌北京大学郭景坤复旦大学洪德元复旦大学 欧阳自远北京地质学院邹世昌唐山交大
经福谦 南京大学黄志镗同济大学姚开泰上海医学院周秀骥北京大学闵桂荣南京工学院
赵忠贤中科大黄葆同中央大学唐崇惕厦门大学赵其国华中农学院汪耕交通大学
胡仁宇清华大学蒋锡夔圣约翰大学阎隆飞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赵柏林清华大学宋健
胡和生大夏大学浙江大学程镕时金陵大学北京大学谢联辉福建农学院袁道先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宋振骐北京矿业学院
徐至展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游效曾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强伯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徐冠华北京林学院沈志云唐山交大
郭仲衡波兰华沙工业大学谢毓元清华大学翟中和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黄荣辉北京大学张兴钤武汉大学
席泽宗中山大学楼南泉中央大学薛社普中央大学盛金章重庆大学张效祥武汉大学
黄胜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黎乐民北京大学鞠躬湘雅医学院常印佛清华大学陈俊亮交通大学
蒲富恪清华大学傅家谟北京地质学院苗永瑞齐鲁大学
廖山涛西南联大林秉南唐山交大
熊大闰北京大学欧阳予武汉大学
潘承洞北京大学周干峙清华大学
周尧和清华大学
周炳琨清华大学
赵仁恺中央大学
胡聿贤交通大学
钟香崇香港大学
保铮JFJ通信工程学院
侯洵西北大学
俞鸿儒同济大学大连工学院
闻邦椿东北工学院
姚熹交通大学
夏培肃中央大学
顾诵芬交通大学
高为炳西北工学院哈工大
高镇同北洋大学
唐九华交通大学
唐稚松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黄克智中正大学
黄纬禄中央大学
曹楚南同济大学
屠守锷清华大学
蒋民华山东大学
童宪章中央大学
谢光选兵工大学
路甬祥浙江大学
阙端麟厦门大学
窦国仁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学院
蔡睿贤交通大学
颜呜皋中央大学
戴汝为北京大学
戴念慈中央大学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7-2 12:08 编辑
1991年学部委员反映的是民国中后期~院系调整的情况,并扩展到之后
南京大学(含中央大学):27
北京大学:24
清华大学:22
交通大学:11
复旦大学:10
武汉大学:10
浙江大学:9
上海医学院:6
北京地质学院:6
西南联大:5
同济大学:5
燕京大学:4
厦门大学:4
金陵大学:3
唐山交大:3
中科大:3
北京农业大学:3
南开大学:2
大夏大学:2
JFJ通信学院:2
大连工学院:2
重庆大学:2
武汉测绘学院:2
北京林学院:2
1人:略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7-2 12:29 编辑
1955,1980,1991三届学部委员再加上1948年中研院院士,基本上反映民国高校地位,实力;虽然没有绝对的说法,但是用四届院士来表达已经能说明足够的问题,因为再往后的中国大陆院士主体是民国时期~建国后的学生,教授全体,教师群体院士是不多的
因为再往后的院士基本上是45后毕业的,在民国时期最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无法反馈到高等教育实力,这都算到91了,其中也有不少是院系调整时期毕业的
有人说工程院还没成立,要知道55届就有技术部,工科如果是大牛,在民国时期已经是大学教授级别的,必然在这三届技术部甚至其他学部有所反应,大家都是同样在技术部参选,无贵贱先后之分;而且1994年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有不少人已经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了 这里面有一些是院校调整后调入到新学校毕业的
都算到新学校不合适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7-2 12:36 编辑
胖妞 发表于 2025-7-2 12:33
这里面有一些是院校调整后调入到新学校毕业的
都算到新学校不合适
标准不统一必然会逐渐掺杂私货;大家都是一致的,不光是院系调整,每个时期都有就读院校与毕业院校不一致的情况,但是发的毕业证上面的学校是改不了的
也不能保证这些就读原先的高校不改变学校后面就一定能当选院士,新的学学校和旧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多个学校的参与重组,这些都是模糊地带,说都说不清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7-2 12:34
标准不统一必然会逐渐掺杂私货
喝血的就公平了 只是因为你没能力区分哪些是喝血、被喝血的 胖妞 发表于 2025-7-2 12:36
只是因为你没能力区分哪些是喝血、被喝血的
胖妞这表现就像超市收银台的老太。收银员告诉她58.95,她抖抖瑟瑟地拿出钱包,掏出一个50元和10元,还有一堆几角几分硬币,在那里数了很久,好像舍不得给一样。后面排队的人急坏了,叫她快点,她还在问有没有算错账,有没有多收钱?:lol 大致能反映民国~52院校调整期间高校的实力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7-2 22:57 编辑
主帖中化学部遗漏了陈耀祖(浙大化学系1949届本科);生物学部的杨福愉搞错了,不是山东大学毕业生,而是浙大1950届毕业生。因此浙大需增加这两位院士。更正后共计11位院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