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的小猫 发表于 2025-7-28 10:30:53

傅志恒回忆哈工大

本帖最后由 萌萌的小猫 于 2025-7-28 10:35 编辑

我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哈工大老教师很少,研究生承担了许多老师的工作,甚至有的教研室主任都由研究生担任


....................................................


考虑到50年代中后期之前如日中天的哈工大,这说明了50年代的工科方面的一级~二级教授(基本上都是老教授)没啥鸟用,大家认同吗?


个人觉得20-30年代出生的那批工程人才是共和国工科领域的第一批顶梁柱(了不得了推前道10年中期出生的,再往前的也敢叫工科?也敢叫做大工程?)

wanquanhe 发表于 2025-7-28 10:40:28

本帖最后由 wanquanhe 于 2025-7-28 10:42 编辑

请搜索八百壮士。
哈工大本就是全国800个研究生撑起来的,老的师资近乎为零了。以老毛子的尿性,会给你留下?
所以现在哈工大越过800壮士向前追溯校史,是很奇怪的事情。

忽如远行客 发表于 2025-7-28 10:43:57

因为那时候国内师资和海外水平差距太大,我去博物馆看过这一段历史,当时苏联教师、苏联专家的水平远远高于国内教师,50年代哈工大具有数量不少的苏联人指导学科发展,这些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指导了来自五湖四海前来学习的研究生。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和佐证,但是我推测当时苏联专家的水平应该整体会超过国内学部委员的水平。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7-28 10:54:53

50年前基本没有中国人在哈工大当教师

changwu 发表于 2025-7-28 11:35:54

可以看看陈雨波先生的回忆录,他是1949年8月从清华应聘到哈工大任教,是当时哈工大教师中唯一的一名中国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志恒回忆哈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