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化学系冯建东教授受中央邀请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为全国最年轻受邀专家(33岁)
本帖最后由 zjuxhz 于 2025-8-10 17:42 编辑8月1日至7日,受d中央、国务院邀请,60位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专家、青年人才等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
新华社刊发的通稿中提到: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着眼未来,加快造就更多青年英才是一项战略任务。此次北戴河休假活动,有8位40岁以下的专家人才代表参加,最年轻的33岁。
注意到,“最年轻的33岁”指的正是1992年出生的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教授,个人主页看起来刚刚特地更新过:https://file.cc98.org/v4-upload/d/2025/0809/gnc3mq3v.webp
https://file.cc98.org/v4-upload/d/2025/0809/kzpotzjt.webp
在新华社的通稿中,也有一段冯建东教授的发言:
“受邀参加休假活动,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也体现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冯建东说,“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技工作者肩负新时代使命,必须当好生力军,主动担当,勇于挑战科研难题,敢啃硬骨头,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
都上背带鹤了。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8-11 00:21 编辑
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是中国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重要体现,其名单历来备受关注。本次休假活动,共有60位专家受邀参加。其中,新华社明确列出了14位参会专家(按领域分类):高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10位)
• 潘建伟: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科技领军者)
• 颜宁: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
• 周伯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
• 徐兵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乳腺癌精准治疗专家)
• 李学龙: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专家)
• 刘知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系主任(材料科学家)
• 冯建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青年科学家代表,最年轻专家之一,年仅33岁)
• 吴云坤:奇安信科技集团总裁(网络安全专家)
• 梁建英: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高速列车技术领军者,“复兴号”总设计师) • 叶林伟:国机集团所属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关键件制造专家)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4位)
• 钱乘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历史学家,专攻英国史与现代化研究)
• 汪家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社长(出版家,“大美术出版”理念推动者)
•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家) • 李心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
厉害。都是高人。 潘颜师徒双双与有荣焉啊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8-11 07:35 编辑
北戴河休假最年轻专家,毕业于天坑专业
原创城市情报栈
2025年08月11日 00:00北京
北戴河的海风,吹散了“天坑”的标签,吹向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线。天坑里的金矿渤海之滨的北戴河,今夏迎来一位特殊客人。33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冯建东,站在一群平均年龄比他大二十岁的院士和社科大家中间,成为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特邀北戴河休假的60位专家中最年轻的面孔。活动通稿里一个细节引人注目:这是近三年官方报道中首次明确出现 “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 的提法,且人数规模创下新高。冯建东的履历闪耀得晃眼:
[*]17岁进入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后转入化学系
[*]24岁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拿下该校博士最高荣誉奖(全校每年仅2人)
[*]26岁成为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建物理生物学与精准测量实验室
[*]33岁晋升求是特聘教授,手握2篇《Nature》论文(1篇封面)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青年科学家深耕的领域,恰恰是被网络段子手戏称为 “天坑专业”的化学。从其履历看,成功的关键是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任教,也就是说,留学+任职高校仍然是一条不错的职业发展道路。微观战场的大国突围冯建东的实验室里,藏着一场静默的革命。2021年,他带领团队突破 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技术,首次实现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的直接成像,空间分辨率达24纳米(传统技术为数百纳米)。这项无需标记细胞即可媲美荧光超分辨成像的技术,登上《Nature》封面。真正的“王炸”在2023年降临。针对被中国官媒称为 “世界性难题”的单分子蛋白测序,冯建东团队在三层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薄膜上构建直径约1纳米的纳米孔,实现0.94道尔顿分辨率,精准区分16种天然氨基酸及磷酸化修饰分子。
这项突破有多重要?《自然》杂志将“单分子蛋白测序”列为 2023年全球七大颠覆性技术之首,而冯建东的工作正是其核心支撑。当传统质谱技术遭遇灵敏度瓶颈时,中国青年科学家在原子尺度凿开了新路北戴河的深意今年受邀的8位40岁以下专家中,冯建东的年龄最小,但象征意义最大。他在休假座谈会上的发言颇具深意:“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当好生力军,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这句话与同期休假的几位大家的观点形成战略呼应:
[*]颜宁疾呼对归国人才 “提供精准支持”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主张 “大胆使用年轻人”
[*]官方通稿则明确定性 “加快造就青年英才是战略任务”
青年+基础研究的组合在北戴河高规格亮相,折射出人才战略的转向。自1987年小平同志倡导设立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以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风向标。从早期的“补短板”到近年的“强基础”,受邀专家的构成悄然变化:2023年:聚焦AI、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57位专家中近半数为中青年学者
2024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薛其坤领衔,凸显“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求;
2025年:首次明确提及“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冯建东等8人的入选,标志着国家对“冷门学科”和“青年力量”的双重倾斜。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只有让青年科学家在基础领域“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站得稳高峰”。
天坑背后的国家逻辑化学专业被称“天坑”,源于其产业化周期长、就业回报率不如计算机等热门领域。但冯建东的轨迹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单分子测量技术正在打开生物医药的“终极之门”。他团队当前攻关的单分子蛋白测序实用化,直指癌症早筛、靶向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高地;远期构建的细胞数字化模型,可能重塑人类对疾病机制的认知。更关键的是,这类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带来测量仪器国产化。当中国电镜领域曾饱尝“卡脖子”之痛时,冯建东实验室已自主研制皮安级电流检测装置,其团队研制的精密仪器多次被国际同行求购。没有今日的“冷板凳”,何来明日高端仪器的“中国造”?
北戴河休假活动期间,专家们参观长城博物馆时的一幕意味深长。出版家汪家明望着角山长城感叹:“长城不仅是砖石垒砌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冯建东们正在构筑新时代的长城——用单分子尺度上的一个个技术突破,在科技无人区竖起中国坐标。 当国之重器的基石从钢铁变成原子,那些曾被视为“天坑”的专业,正化作支撑民族复兴的矿脉。离城时,冯建东带回实验室的或许不只是北戴河的海风,还有国家对青年科学家的期许信笺:“建功新时代”的征程上,最前沿的基础科学,就是最坚实的强国地基。
这文章全是空对空,一篇重量级nsc论文没有,捧的高度倒是高屋建瓴,真是应了一句古话曹中有人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8-10 23:38
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是中国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重要体现,其名单历来备受关注。本次休假活动,共有60位专家 ...
发现有剽窃犯混入其中 浙江大学冯建东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显微镜,能在黑暗环境中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无需光源激发,背景接近零,提高了化学和生物成像的应用前景。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研究员团队,创新出一种能直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且在超高时空分辨成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团队的创新性研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所刊登。论文的作者包括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生董金润、博士后卢禹先,以及通讯作者冯建东研究员。
◉ 技术细节与突破
这项研究摒弃传统荧光显微术,采用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的直接宽场成像技术,通过电压施加、电流测量和光学成像融为一体,成功实现单分子反应的观测。在教科书上,化学反应通常以单分子形式进行概念性描述,然而在实际实验中,我们得到的是大量分子的平均结果,难以精准确定每个反应分子在溶液中的具体位置和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冯建东团队专注于研究电极表面产生的化学发光反应,并自主创新地设计了一套超级显微镜。该显微镜将电压施加、电流测量和光学成像等功能融为一体,通过时间和空间孤立技术,成功“捕捉”到了单分子反应后的发光信号。

◉ 成像技术的具体应用
该技术将高速摄影和空间分子反应定位的光学重构方法相结合,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实现了高分辨率成像,并在生物成像领域展示了广泛应用潜力。在空间上,团队通过不断稀释溶液来控制分子浓度,从而实现单分子的空间隔离。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董金润将其比喻为:一滴蓝色墨水溶解于一瓶清水中时,其颜色清晰可见;而若溶解在一片湖泊中,则难以分辨出颜色。这意味着通过空间上的精心操控,分子被有效地分隔和孤立,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其反应过程。
在时间上,研究者们采用了高速摄影技术,最高可在1秒内拍摄1300张照片,从而有效地消除了邻近分子间的相互干扰。这一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实时追踪单分子的动态变化过程。
单分子化学反应挑战
◉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单分子化学反应具有光、电、磁信号变化微弱和随机性大等难点。通过设计新显微镜,团队实现电压、电流、成像一体化,有效捕捉单分子反应信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尽管已经涌现出诸如单分子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冷冻单分子电镜技术等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但观察、操控和精确测量微观单分子化学反应依旧是科学家们所面临的长久挑战。冯建东研究员指出,单分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光、电、磁信号变化极为微弱,且反应过程和位置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使得控制和追踪变得异常困难。
◉ 显微镜技术优势
新技术解决了单分子化学反应观察的难题,为未来的化学测量和生物成像带来革新,并有助于揭示细胞及生物结构工作机制。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此技术应用于生物细胞显微成像领域,以细胞基质黏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成像。通过观察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与荧光超分辨成像进行关联对比,结果显示其分辨率可与之相媲美。冯建东指出,该技术的潜在友好性体现在无需标记细胞结构,这一优势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未来,这一新型化学显微镜有望在单分子水平揭示更多化学奥秘,同时为揭示生物结构和细胞工作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南山不老翁 发表于 2025-8-11 07:42
这文章全是空对空,一篇重量级nsc论文没有,捧的高度倒是高屋建瓴,真是应了一句古话曹中有人 ...
睁眼说瞎话,2篇nature看不见?还有1篇是封面。这不算那啥叫重量级?就应该把您请去休假,可惜了呀。 北京雷暴真龙出世,北戴河改派专家去疗养 user678 发表于 2025-8-11 08:58
睁眼说瞎话,2篇nature看不见?还有1篇是封面。这不算那啥叫重量级?就应该把您请去休假,可惜了呀。 ...
楼主先前那篇介绍介绍的文章在编辑修改前说了nature的论文?有2篇nature论文有1篇封面论文的青年才俊多了去了,比他强的如过江之鲫,凭什么就是他?至于你我都差不多,打打嘴炮而已 楼里几个上海洋盘真是“坍招势” 南山不老翁 发表于 2025-8-11 09:26
楼主先前那篇介绍介绍的文章在编辑修改前说了nature的论文?有2篇nature论文有1篇封面论文的青年才俊多了 ...
这人,脸又被打了。
前面说人家没有NSC,有人一列出来,马上就是死肉一块,还——有NSC的多了,我要是你,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南山不老翁 发表于 2025-8-11 09:26
楼主先前那篇介绍介绍的文章在编辑修改前说了nature的论文?有2篇nature论文有1篇封面论文的青年才俊多了 ...
自己不能求是一点?没写就等于人家没有? ecosong 发表于 2025-8-11 00:28
潘颜师徒双双与有荣焉啊
潘颜不是师徒,施一公和颜宁是师徒 lgyyuuki 发表于 2025-8-11 09:02
北京雷暴真龙出世,北戴河改派专家去疗养
心里慌得一批 看海 发表于 2025-8-11 12:13
心里慌得一批
中国有句古话“老而不那啥是啥”,鉴于中国人尊重历史尊重古训,个人觉得是有道理的 lgyyuuki 发表于 2025-8-11 15:33
中国有句古话“老而不那啥是啥”,鉴于中国人尊重历史尊重古训,个人觉得是有道理的 ...
莫多说,多说易被x,适可而止吧 南山不老翁 发表于 2025-8-11 09:26
楼主先前那篇介绍介绍的文章在编辑修改前说了nature的论文?有2篇nature论文有1篇封面论文的青年才俊多了 ...
如果真有比冯教授强的青年才俊,那就举例说明,不要凭空想象,胡言乱语 求是特聘难度怎么样 大婶子无端怀疑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我替大婶子捏把汗,
60位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人才毫无疑问是国家的栋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