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荣围绕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指标、特点与变化、问题与挑战、思路与举措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李言荣说,在目标与指标方面,“十五五”期间,学校要继续加快推进国内一流高校前列、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建设步伐,这既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要求,也是在去年召开的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来的。未来五年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承上启下、新“三步走”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重要时间节点,要为2035年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目标的实现,需要若干关键指标来支撑,李言荣说,五年发展需要树立新的指标体系,可以简称为西工大版本的“1、10、100、1000”(“一十百千”),它既包含了我校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特色和国防军工背景,也指出了未来五年我校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发展内涵。“1”是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不断巩固国内一流高校前列发展态势、初步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这个“1”是方向、是旗帜、是使命、是总开关,是到2035年前一直都要奋斗的方向;“10”是指核心竞争力进入国内高校前十,包括年度国字号人才、国家科技奖、国家教学奖,以及年度科技经费、学生重要全国性学科单元竞赛等显性指标都要进入全国前十,以及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工科高校前十以内;“100”是指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一百名;“1000”是指学校国字号人才总数超过一千人,占专任教师三分之一左右,今年底学校国字号人才将达到550人,占专任教师队伍20%的比例即将实现。他说,“一十百千”是学校2023年初提出的“127”近期目标的升级版2.0,与“127”目标一脉相承,都是为实现“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服务的,没有这三年“127”目标的推动和到年底的即将完成,现在就不可能提出未来五年“1、10、100、1000”的新目标。
李言荣进一步分析了未来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规律,特别是结合西工大实际可能出现的重要发展机遇。他说,在2023年5月详细分析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未来五年有三点变化趋势会更加明显。首先,中国高校学科的国际化趋势会加快,由原来主要是眼光向内竞争转为眼光向外,开始真正意义上向国际一流大学在学术上的创新能力对标对表找差距,国内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会不断增强,高校一方面要加快“1→0”重大工程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时“0→1”原创性基础研究会逐渐兴起。其次,智能化对各个专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人工智能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变,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冲击,要提前谋划、加快布局、主动迎接。再次,未来五年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将带动这些高校“一流文化”建设的**,从优秀向卓越转变会加快,所以对西工大而言更是处于从优秀向卓越转变的关键五年。他说,当前学校很多工作已经比较优秀了,但追求卓越还远远不够,主要是与头部高校相比,“一流文化”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流文化”没有深入到方方面面、边边角角,“一流文化”在西工大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工作还是指标上的一流、部分人的一流、口头上的一流,这些都算不上是真一流。如何判断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卓越呢?他说,就是看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追求“1→0”的意识和精神以及能力,凡事向下挖到零点几,比如0.5吧,应该说就比较优秀了,但这还算不上卓越,只有挖到“0”,至少0.1、0.2的无限逼近事物本质规律的“0”,才算得上是卓越,所以凡事追求到极致、追求到本质、追求到底层逻辑上就属于卓越的范畴了。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往往给人感觉总是先人一步、高人一等。
关于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这几年我们在国内进步还比较明显,但在国际学术方面,尤其基础研究上进步仍然缓慢,差距没有缩小,甚至被拉大了;2)同时,学校几十个学院、研究院中,“专精特新”学院很少、“小巨人”学院也很可怜,长“胖”容易、长“高”难;3)此外,学校还有不少人和单位,向深里走、往精里走不行,归根结底是缺乏“一流文化”,遇到问题时办法不多、研究不够、标准不高,表现出来就是工作的惯性大,观念保守、思想陈旧,有压力下还能做些工作,一旦撤出压力,就迅速恢复到原来的低能量状态,材料专业描述这种现象叫“自极化弱、退极化快”。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李言荣强调了“十五五”主要工作思路与举措。一是要以核心竞争力为抓手来带动其他工作,而不是抓些细枝末节的次要矛盾来推动整体工作,学校作为基层单位,还是要抓些纲举目张的事,硬的工作是不能软抓的,软的工作也不能硬抓。他说,所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还是人才,当前对西工大而言,外引青字号人才的量和质都必须要有更有效的举措才行。二是强特色、筑高峰。西工大在三航和国防军工方面是有优势和特色的,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所以学科建设要以三航、无人系统、智能科技等为引领;人才培养要以“总师育人文化”为牵引;要抓好“1→0”科研模式改革创新,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强基础、抓底层技术源头创新。三是加强“一流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以“天下工大、世界三航”长远目标为精神动力。要将“只有做好了才算做了”“三个永远”“三个千方百计”“三个值”以及“四个凡事”(凡事尽到努力、凡事坚持到底、凡事追求完美、凡事争取第一)体现在一件件具体工作上。他说,怎么抓“一流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抓住“1→0”这个第一性原理的底层思维方式,不论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中,都要培养这种思维方式,让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习惯,如果大家都让优秀成为习惯、卓越成为自觉,那学校就自然而然成为真正的“一流”了,否则,那还是少数人的一流、口头上的一流、数字上的一流,大部分人还是事实上的二流三流。李言荣最后说,总之,西工大还处于将强未强、将成未成之际,“我们没有退路、只有胜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