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的小猫 发表于 2025-9-15 11:48:34

1950年前中国各大高校各科40年(1912-1952)综合实力排名

本帖最后由 萌萌的小猫 于 2025-9-15 13:08 编辑

依据:
1948年中研院院士校友和在校人数
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校友
1956年左右评选的1-3级教授各高校校友人数
1981年首批博士生导师校友
1980年、1991年学部委员校友

文科(含中文、外文、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法学、风俗、艺术等):第一名北京大学,第二名清华大学,第三名中央大学

理科(含物理、数学、化学、地质、地理等):第一名清华大学,第二名中央大学,第三名北京大学,第四名浙江大学

工科(含机械、土木、矿冶、电机、化工、航空、建筑、纺织、铁道、造船、测绘等):第一名交通大学,第二名清华大学,第三名中央大学,第四名唐山交大,第五名北洋大学、第六名浙江大学

农科:第一名金陵大学、第二名中央大学、第三名清华大学、第四名北京大学、第五名浙江大学

医科:第一名协和医学院,第二名上海医学院,其他:同济医学院,央大医学院,北平医学院,圣约翰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满洲医学院等

师范:略(并入文理科)

叮咚叮咚 发表于 2025-9-15 12:35:27

我发现南京高校的一众小号除了考究50年代以前的历史,压根就不敢讨论以后的发展了。

春华秋实 发表于 2025-9-16 11:50:35

南京市就这样,几任腐败,几任不作为。台积电投资16、28nm芯片,还受美国制裁。本省产值不如苏州,后有不少追兵,大量的苏北安徽的买房住南京了。所以新华日报三问:高校林立为何不如杭州6小龙?祖上阔过成为一种自慰自嗨**。学校培养的4年本科学生又不是仅在本校教书,出国留学,他校的工作平台,长期培养就归零?以此排名高校好笑之极!还想顺便踩踏他校。前朝拼多多大学只与南大有世袭关系。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7 09:18:10

【1946-1952年北大、清华理工农医类当时或后来成为院士的师资对比】——(最终完整版)

院士包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数学】
      北大:9人
          许宝禄(55)(40-70),王湘皓(55)(46-52),吴文俊(57)(51-52),
          江泽涵(55)(31-94),程民德(80)(46-47),廖山涛(91)(46-47),
          关肇直(80)(46-47),程毓淮(62中研)(?-49),樊畿(64中研)(?-49)
      清华:4人
          华罗庚(55)(33-52),段学复(55)(36-52),程民德(80)(50-52),
          周毓麟(91)(49-52)
----------------------------------------------------------------
   2.【物理】
      北大:8人
          饶毓泰(55)(47-52),黄昆(55)(51-52),胡宁(55)(51-98),
          张宗遂(57)(48-52),朱光亚(80)(50-52),邓稼先(80)(46-48),
          徐叙瑢(80)(46-52),黄宏嘉(80)(46-47)
      清华:13人
          叶企荪(55)(25-52),王竹溪(55)(46-52),孟召英(55)(47-52),
          余瑞璜(55)(46-52),周培源(55)(29-52),钱三强(55)(48-52),
          葛庭遂(55)(50-52),钱伟长(55)(46-82),彭桓武(55)(49-52),
          洪朝生(80)(51-52),杨立铭(91)(51-52),冯康(80)(46-51),
          梅贻琦(62中研)(16-48)
----------------------------------------------------------------
   3.【化学】
      北大:9人
          曾昭伦(55)(46-67),袁翰青(55)(47-52),唐敖庆(55)(50-52),
          邢其毅(80)(46-??),徐光宪(80)(51-现在),蒋明谦(80)(50-56),
          高小霞(80)(51-??),钱思亮(64中研)(46-49),张树政(91)(46-49),
      清华:6人
          黄子卿(55)(21-52),张青莲(55)(34-52),冯新德(80)(37-52),
          唐有祺(80)(51-52),侯祥麟(55)(50-52),朱亚杰(80)(50-52)
----------------------------------------------------------------
   4.【生物】
      北大:3人
          张景钺(55)(49-75),庄孝惠(80)(46-49),殷宏章(55)(46-48),
      清华:2人
          李继侗(55)(29-52),陈桢(55)(28-52)
----------------------------------------------------------------
   5.【地质/地理/气象】
      北大:10人
          孙云铸(55)(??-??),王竹泉(55)(??-??),董申保(80)(51-52),
          杨起(91)(46-52),郝诒纯(80)(46-52),王鸿祯(80)(47-52),
          马杏垣(80)(48-52),张炳熹(80)(50-52),阮维周(76中研)(??-50),
          杨钟健(55)(47-48)
      清华:6人
          孟宪民(55)(46-52),杨遵仪(80)(46-52),冯景兰(55)(33-52)
          池际尚(80)(50-52),徐光炽(80)(50-51),谢义炳(80)(50-52)
----------------------------------------------------------------
   6.【工学院】
      北大:7人
         傅鹰(55)(50-52),马大猷(55)(46-52),王补宣(80)(49-52),
         高景德(80)(47-51),顾夏声(94)(??-52),杜庆华(97)(??-52),
         张蔚榛(97)(??-51)
      清华:17人
         梁思成(55)(46-72),章名涛(55)(32-85),常迥(80)(47-91),
         张维(55)(47-02),张光斗(55)(49-02),刘仙州(55)(32-75),
         孟少农(80)(46-52),沈元(80)(46-52),慈云桂(80)(46-50),
         刘恢先(80)(51-52),吴良镛(80)(50-02),陈新民(80)(47-52),
         郑哲敏(80)(47-47),屠守锷(91)(46-52),曹本熹(80)(46-52),
         武迟(80)(50-53),金国藩(94)(50-)
----------------------------------------------------------------
   7.【医学院】
      北大:13人
          刘思职(57),马文昭(55),林巧稚(55)(46-48),
          冯兰洲(55),钟惠澜(55),蒋丽金(80)
          吴阶平(80),诸福棠(56)(45-52),王志均(80)(50-52)
          王序(80),张金哲,楼之岑(94)(51-52)
          王夔(91)(52-52)
      清华:0人
          无
----------------------------------------------------------------
    8.【农学院】
      北大:10人
         俞大绂(55)(47-49),李连捷(55)(47-49),陆宝麟(80)(47-49),
         赵善欢(80)(46-48),蔡旭(80)(46-48),陈华癸(80)(46-47),
         汪菊渊(95)(46-49),曾士迈(95)(48-49),李先闻(48中研)(46-48)
         李景均(62中研),
      清华:6人
         汤佩松(55)(38-52),刘崇乐(55)(46-49),戴芳澜(55)(46-49),
         娄成后(80)(39-49),裘维蕃(80)(48-50),李竞雄(80)(48-50)


----------------------------------------------------------------
【理工农医类院士总数】
北大:69人
清华:54人

----------------------------------------------------------------


【理工农医类院士总数(若不计入中研院院士)】
北大:63人
清华:53人



【结论】
除工学院和物理系之外,北大其他学院和理学院其他系,都强于清华。




1946-1952年间:
1、北大当时师资中的院士人数全国第一(10人)。
2、北大医学院全国第一(师资全国第一、设备全国第一,起码不弱于上海医学院和中央大学医学院)。
3、北大农学院全国第一(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农学科系,设有农学、园艺、植物病理、昆虫、土壤、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 10 系,师资阵容最强大)
4、北大理学院强于或起码不弱于1930年代以来以理科著称的清华。(未与中央大学、浙大比较过,但根据掌握的情况,师资应不弱于这两校)





【院系调整前的中国“四大名校”的学院设置】
南京大学(7学院、35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
北京大学(6学院、33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
清华大学(5学院、26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
浙江大学(7学院、25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

在这四大名校中,北大系科数目仅次于南京大学,是北方地区学科最齐全的大学。


四大名校中,南大、浙大学院最多,有七个之多。清华学院最少,仅有五个,也是四大名校中唯一没有医学院的。

以南大、北大两校系科最多,其中北大医学院的医学系,这一个系下设18科之多。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7 14:36:57

【北京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的学科列表】(不完全统计)

数学:中国第一个数学学科。
物理:中国第一个物理学科。
化学:中国第一个化学学科。
地质:中国第一个地质学科。
计算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学科。
智能/人工智能:中国第一个智能/人工智能学科。
微电子: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学科。
核物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学科。
地球物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学科。
心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科。
中文:中国第一个中文学科。
历史:中国第一个历史学科。
哲学:中国第一个哲学学科。
外语:中国第一个外语学科,源自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学科均为国内第一个建立的。
考古: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科。
政治:中国第一个政治学科。
经济/商学:中国第一个经济/商学学科。
新闻: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科。
医学:中国第一个医学学科。
农学:中国第一个农学学科。
师范:中国第一个高等师范学科。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8 19:21:57

【院系调整,北大损失院士考】(共损失58+4+8人),即损失教师58人,外校转入北大又转出的4人,损失的学生后来成为院士的8人。

王湘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所
张宗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师范学院
朱光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调至吉林大学
徐叙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51年留苏进修,1955年回国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于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51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唐敖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
蒋明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师,1950年调至教育部
朱起鹤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师,1952年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张树政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1950年调至重工业部
袁翰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工系教授,1950年调任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局长
苏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工系教师,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庄孝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195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
李博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兼助教,1957年调入内蒙古大学
王鸿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地质学院
董申保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2年调至长春地质学院
孙云铸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2年调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
王竹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调至燃料工业部
张炳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地质学院
郝诒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马杏垣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至北京地质学院
杨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至北京地质学院
马宗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兼助教,1952年调至长春地质学院
丁国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翟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刘光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赵鹏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教师,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马大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50年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
杜庆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顾夏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金国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师,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高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大公派留苏,返国后至清华大学
王补宣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1952年调至清华大学
张蔚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师,1951年留苏,回国后至清华大学
汪菊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俞大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李先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李连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李景均 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赵善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蔡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陈华癸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陆宝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师,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曾士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1949年调至北京农学院
马文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诸福棠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出北京大学
刘思职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王志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王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吴阶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楼之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教师,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胡世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艾思奇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3年调至马列学院任哲学教研室主任
罗常培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钱端升 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1952年调至北京政法学院
傅鹰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由北大化学系调至清华大学,1953年调至哈工大,1954年调回北大

陈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由清华调入北大生物系,195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
李继侗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由清华调入北大生物系,1957年调至内蒙古大学
王夔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由燕大调至北大医学院研究生及助教,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金岳霖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由清华调至北大哲学系,1956年调至中科院哲学所

沈渔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1951年留苏,1955年回国后至北京医学院
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1952年调入北京医学院
李连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1952年调至北京医学院
李廷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1952年调入北京地质学院
马福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学生,1952年调入清华大学
唐明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学生,1952年调入燕京大学又转入天津大学
毛用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学生,1952年调入清华大学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农学院学生,1950年调入北京林学院

(注:北京地质学院即今中国地质大学正式组建于1952年11月,而丁国瑜、翟裕生等院士毕业于当年7月,留校任教后并入北京地质学院;
      内蒙古大学成立于1957年,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援建,北大教授李继侗率植物生态学专业的全部人马并入内蒙古大学。)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9 19:17:31

1952年院系调整前,北大农学院是无可置疑的全国第一,碾压其他任何学校,包括金陵大学农学。

iwasgone 发表于 2025-9-19 20:15:37

解放前北京肯定没这么强。你这个不靠谱,明国早期北京还行,明国后期北京几乎啥都不是了。你看你的榜单,北京比上海南京还强,武汉天津毫无地位

风云机会 发表于 2025-9-19 21:14:43

燕京比北大强多了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9 23:31:50

风云机会 发表于 2025-9-19 21:14
燕京比北大强多了

院系调整前,北大是北方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在职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多、培养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多的大学。

以1952年前毕业生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数量计算,即便不计入西南联大中南开/清华学籍,不计入农学院、医学院不属于北大时期的学生,北大培养的院士依然是燕大的5倍。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20 21:38:04

【中国第一批院士毕业学校】(口径为本科以上毕业生)

1948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首届院士评选,共选出81位院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院士。其中人文组28人,生物组25人,数理组28人。

1、北京大学(7人)
人文组:冯友兰、傅斯年、顾颉刚、董作宾
生物组:汪敬熙
数理组:杨钟健、黄汲清

2、南京大学(4人)
生物组:王家楫
数理组:严济慈、吴学周、赵忠尧

3、南开大学(3人)
生物组:殷宏章
数理组:陈省身、吴大猷

4、复旦大学(2人)
生物组:冯德培、童第周

4、天津大学(2人)
人文组:王宠惠、马寅初

4、金陵大学(2人)
生物组:陈 桢、俞大绂

4、清华大学(2人)
数理组:许宝騄、陈省身(研)

8、厦门大学(1人)
生物组:伍献文

8、北京协和医学院(1人)
生物组:袁贻瑾



点评一下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毕业学校(本科以上)情况:
1、北大遥遥领先,也是唯一覆盖全部人文、生物、数理三组的学校。这与北大在中国最早开展大学教育有关。
2、作为除北大外中国最早的名校,南大的表现也很出色,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
3、南开很强劲,不愧是民国私立大学魁首。
4、复旦较早的建立了本科,所以也有不错的表现。

iwasgone 发表于 2025-9-20 22:57:38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20 21:38
【中国第一批院士毕业学校】(口径为本科以上毕业生)

1948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首届院士评选,共选 ...

这一看就是在乱选

风云机会 发表于 2025-9-21 08:22:51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19 23:31
院系调整前,北大是北方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在职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多、培养中央研究院院士最多的大学。

...

规模最大 燕园不必北大老校区大多了?sinica中 数学一个本科院士没有 拿地学凑数

南雍山 发表于 2025-9-21 08:50:19

风云机会 发表于 2025-9-21 08:22
规模最大 燕园不必北大老校区大多了?sinica中 数学一个本科院士没有 拿地学凑数 ...

老北大校区很多,遍布北京内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0年前中国各大高校各科40年(1912-1952)综合实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