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发表于 2025-9-26 15:09:02

《刘永坦传记》1953年南京高考理科状元,未选清华,选择哈工大。

本帖最后由 科学家 于 2025-9-26 15:28 编辑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高考,选报哪所名校,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志愿。那时是先考试后报志愿。
  期间,有老师说他数学天赋高,希望他报某名校数学系;哈军工当时是很著名的大学,该校派人来找他们几名成绩好的学生谈话,邀请他们去该校就读。他知道军事院校政审很严,他舅舅在台湾,不可能通过,所以,让班主任老师婉言谢绝了该校的邀请。
  这时的他,早已怀有鸿鹄之志,将来要当一名工程师,要为国家干大事,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父母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关键取决于他个人的选择。
  父亲对他说,不管你学什么,将来干什么,只希望你为国家多做点事,要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那代知识分子很普遍的情怀,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为这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做点贡献。
  他记得小时候,舅舅曾说他脑瓜聪明,希望他将来报考清华,说清华是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师资力量雄厚,还给他讲了一些清华园里所发生的故事。
  可是,当他正考虑到底报考哪所大学时,在江苏《新华日报》上,他看到一篇署名钱小科的文章:《哈工大——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多么美妙而吸引人的名字!
  当一名红色工程师,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最大贡献!这是那个时代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崇高理想。
  这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的文章,一下子吸引了他那颗少年的勃勃雄心。于是,他在“志愿”栏里,重重地写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从而把他的一生献给了哈工大……
  当时,好多报考哈工大的学生,都因看到这篇各报纷纷转载的文章,怀着当一名“红色工程师”的志向,投奔到哈工大这个“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就这样,就像当年革命青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一样,十七岁的刘永坦,这位南京理科状元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怀揣宏大抱负,背着行囊,踏上了遥远的北方征程——

科学家 发表于 2025-9-26 15:17:35

他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双方都出身于书香门第。
  祖父是中学数学教师。父亲刘鹏超出生于湖北武昌,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曾在武汉电力公司任工程师。刘永坦先生的舅舅沈刚伯,看到妹夫在电厂工作,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太辛苦,就通过关系把他介绍到南京中央政府交通部,当了一名技师职员,全家搬到了南京。
  外祖父家是五代教育世家,母亲沈汝静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她不仅精通古文,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结婚后,才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父亲给他取名永坦,是希望世界永远太平、光坦,也希望儿子能健康平安地活下去,将来做一个正大光明的坦荡君子。

阿布吃的饭 发表于 2025-9-26 15:18:19

正确的选择

科学家 发表于 2025-9-26 15:20:27

刘永坦 舅舅沈刚伯
沈刚伯
台湾大学原代理校长
沈刚伯(1896年12月4日—1977年7月31日),名汝潜,字大烈,湖北宜昌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

kjybig 发表于 2025-10-4 04:01:58

状元是全国第一,现在社会太浮躁了,全市、全县第一都叫状元,状元满天飞,我们县一中有一位83级的师兄,当年高考北方六省理科第一名,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叫北方六省总状元,呵呵,这哥们1965年的,高中老师给以后的校友讲了40多年了,据说是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内蒙古北方六省第一名,毕业以后在清华留校任教了

midori 发表于 2025-10-4 10:00:40

哈工大值得

忽如远行客 发表于 2025-10-4 10:06:13

刘永坦拿的是哈工大和清华的两份毕业证,不能算放弃了清华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10-4 10:13:36

以后外蒙古回来,哈工大可以建个漠北校区。

科学家 发表于 2025-10-4 13:46:48

本帖最后由 科学家 于 2025-10-4 13:48 编辑

kjybig 发表于 2025-10-4 04:01
状元是全国第一,现在社会太浮躁了,全市、全县第一都叫状元,状元满天飞,我们县一中有一位83级的师兄,当 ...

当年1953年南京的状元,据说刘永坦的成绩全国第三。南师大附中毕业。
再说一位:
1952年,李正邦以高分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苏联鲍曼大学六年制,在大学六年两次得学校教学金。父亲李方训原南京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1955年首批学部委员),母亲林福美系英文教授。

besharp 发表于 2025-10-4 16:51:44

本帖最后由 besharp 于 2025-10-5 17:12 编辑

哈军工可不是哈工大能比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永坦传记》1953年南京高考理科状元,未选清华,选择哈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