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院士刘永坦:40年坚守雷达研发,用笔记点燃中国海防火种。
2025-10-09 18:02广东
90岁的刘永坦院士,每天早上8点还是会准时出现在哈工大的实验室。扶着桌沿站稳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总是拿起办公桌上那本磨破封皮的笔记本 —— 封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但里面不同颜色笔标注的参数依旧清晰。

为什么这本笔记如此重要?这得从1978年说起。那年国家派他去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导师是国际雷达专家谢尔曼。1981年学成时,导师极力挽留,他却毫不犹豫地回国了,当时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想买一台先进的信号分析仪比登天还难,这本记录着国外地波雷达关键参数、甚至教授随口提及的 “杂波抑制思路” 的笔记,几乎成了研发的 “火种”。
随后他就带着3个刚回国的学生扎进了当年的旧实验室,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基于对数学的孜孜不倦的求索和臻于纯熟的计算技巧,如手摇的计程机般准确的算盘的辅助下,才能够对这些复杂的、千差万别的、常常让现代的计算机都望尘莫及的古代数学公式,一一的推导了出来。
经过3连抢72个小时的不眠之夜,团队的草稿纸也早已高出桌面一大截,纷纷的纸条中充满了对地波传播的各种设想和初步的模型设计,似乎随时都能将地波的奥秘揭开一角。他累得几乎趴在桌子上都哭了,还是把刚拎回来的热着的馒头递了过去,只是低着头就简单的说了句“再坚持会儿,数据对了,方向就明了”。但要说他们真的“扛”了近十年的苦头,也的确是那么一回事!。

1985年,团队遇到了真正的“死胡同”—— 雷达信号在海面低空莫名衰减,模拟测试连 10公里外的目标都探不到。刘永坦带着人搬到了山东威海的海边,搭了个简易棚子当实验室。每天天不亮架天线,深夜才收工,吃的是干粮,住的是简陋棚屋。
有意思的是,那段日子里,他的妻子冯秉瑞每周都会踩着自行车来送家书和换洗衣物。后来设立基金时特意加了个“瑞”字,大概就是为了记住这份后盾吧。但科研的苦远不止于此。有次台风突袭,棚子被吹塌了,刘永坦的手臂被铁皮划了道大口子,鲜血渗进工作服,他却死死护着记录数据的本子喊:“设备能修,数据没了就全完了!”
就这么在海边蹲了半年,他们终于找出信号衰减规律,研发出 “高频地波雷达信号补偿技术”。到1990年4月,雷达屏幕上第一次清晰出现了165公里外的船只目标。不过当时这项研究需要保密,连公开报道都不行,只能通过内部渠道反映成果价值。
技术突破后,诱惑也来了。2001年,国外某公司找上门,想以高薪和实验室为条件合作研发,还暗示能 “共享数据”。刘永坦当场拒绝:“我的研究是为中国海防,没法做交易。” 那时他们正攻关“反隐形”难题,核心元器件买不到,就自己画图纸找国内厂家定制。一个关键的放大器模块,前后试验了13次才成功。

2015年,新一代雷达在南海完成测试 —— 这款高频地波雷达能利用短波绕射传播的特点,突破地球曲率限制,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还能有效捕捉隐形目标信号。这意味着我国海域监控范围从不足 20% 实现了全覆盖。团队里的年轻人抱着他哭,他只是拍着肩膀说:“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
2018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领奖回来,他第一时间跟冯秉瑞商量捐款的事。妻子笑着说“早想好了吧”,两人在 2020年8月一起到学校办理了捐赠手续,设立了 “永瑞基金”—— 从夫妇俩名字各取一字,专门资助电子信息专业肯扎基础的年轻人。
现在这基金已经资助 300多名学生。有个学生想做 “雷达民用化” 研究却缺经费,基金很快拨了款,后来这学生研发的 “港口船舶监测雷达” 还拿了国家专利。刘永坦每次见到他都叮嘱:“技术既要保家卫国,也要服务老百姓。” 这话其实藏着他一直以来的想法 —— 早在 1990 年,他就提过雷达在渔业、缉私等民用领域的价值。

如今90岁的他,还在给 “雷达技术创新班” 上 “基础雷达理论”。上课前半小时准到教室,跟学生聊的不是成就,而是 “坑”:“当年算错一个参数,白熬了三个月,你们一定要严谨。” 办公室里,那本英国带回的笔记还摆在显眼处,他常说:“看到它就想起回国时的念头 ——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
由此他的科考生涯便一发不可收拾,去年他还以“极地科考雷达”作为本届科考的研发论证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一一通过了科考的专家评审。也就只是做了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做的“本分”的事罢了。但他一生都在不懈的为这份“该做的事”努力着。 2015年,新一代雷达在南海完成测试 —— 这款高频地波雷达能利用短波绕射传播的特点,突破地球曲率限制,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以上,还能有效捕捉隐形目标信号。 预警机还很难探测到300Km以外低空的隐形飞机。比预警机还牛逼。 向爱国和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感恩他们让中国变得强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