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ub720 发表于 2025-10-16 17:02:30

61年前那声东方巨响,有哈军工惊天动地的回响

61年前的今天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铭记和骄傲的日子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荒漠一道强烈的白光掠过茫茫戈壁一声轰隆隆的雷霆巨响之后红云般的“蘑菇”翻卷升腾绽放在天地之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是无数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英雄其中凝聚着哈军工人的心血与智慧。中国“两弹一星”第一代拓荒者有一多半出自哈军工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这份初心与担当,从未改变。
中国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答案写在历史的屈辱里,也写在先行者的决心中。
“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出导弹?”
1955年,刚刚归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到哈军工参观,陈赓大将向他提出了这个影响中国命运的问题。
“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钱学森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场著名的“经典问答”,开启了我国火箭事业、导弹工程新征程。从五院到十院,从东风基地到马兰基地,哈军工人成为开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钱学森后来动情地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他的话决定了我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6年,哈军工在陈赓大将的推动下,率先成立中国首个导弹专业。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钱学森一直关心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建设,1962年1月17日专门写信,就该系几个专业教学计划问题与学院进行探讨,并鼓励大家“千万不能因遇到一些困难而退下去,要冲上去!”
他曾高度评价:“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五院是一翼,哈军工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地飞起来的。”
惊天动地的事业,需要顶尖的人才。哈军工,正是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最重要的人才摇篮之一。
195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哈军工的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卢庆骏等知名教授调任五院,成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中流砥柱。
“我们要搞两弹一艇——原子弹、导弹、核潜艇,奔这个目标下来了。”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曾用一句话激励哈军工的科研人员:“能不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哈军工存亡在此一举。”
当时哈军工整个班级的学生被派往导弹发射基地,“在渺无人烟的马兰,我们一个系的一半有100多人,被派过去参加原子弹研制,有的人搞了三、四十年哪!”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摁下原子弹起爆按钮的人,是哈军工学子——1957级空军工程系七科原子专业班的韩云梯。
1966年9月,酒泉卫星发射场进行导弹和核武器首次结合发射试验,史称“两弹结合”试验,被后人称为“七勇士”的七名工作人员,定位在地下控制室,执行发射任务。其中张其彬、刘启泉均是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学员。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中国正式开启了太空时代。当时的发射任务总指挥杨桓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专业一期学员。
“红箭-8”总设计师王兴治参加第一批地空导弹营组建的粟戎生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卫星总指挥马世俊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树等都是导弹工程系毕业的学员从酒泉到西昌到马兰在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中到处都是哈军工人的身影和足迹哈军工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代拓荒者在荒滩戈壁能默默无闻地工作几十年能坚持一辈子有的已经退休了有的已长眠在那里有的还在为航天事业培养着下一代六十余载弹指过“东方巨响”的余音犹在耳畔那朵罗布泊上空升腾的蘑菇云凝结着哈军工先辈的智慧与忠诚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我们始终铭记为何而出发,向何处而奋进服务国家战略铸就国之重器这种担当刻入骨髓,融入血脉   历久弥新,矢志不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61年前那声东方巨响,有哈军工惊天动地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