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前世今生几次转型
本帖最后由 吹没有用 于 2025-11-2 06:18 编辑1.哈工大建校的历史背景
清政府末期腐朽没落无能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国内也被列强划分了各个势力范围。由于地缘关系东北成了俄日争夺的区域,最可恨的是1904--1905在东北土地上还爆发了俄日战争。1911清朝政府垮台,东北被军阀占据,俄日仍然盘踞,1917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沙俄贵族赶到了远东,哈尔滨集聚了大批沙俄贵族,由于满洲铁路和沙俄贵族子弟教育的需要,1920哈工大建校了,初名叫中俄工业学校,学制四年后改为五年,俄语授课。列强办学在当时中国堪称现代制度大学,尤其是工科教育。当时国内办学都叫学堂,叫学校已经体现了进步,后更名为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在中国东北土地上的出现意义非凡,也是中国工科教育的星星之火。
2.哈工大第一次转型
1931日本全面侵占东北,哈工大由日本接管,校名正式更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日语授课。1932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引入了大批日本官僚入职政府,同时向东北移民了三百多万垦荒团,哈工大主要接收日本官僚和垦荒团子弟入学,并号称日本第九帝国大学。
3.哈工大再一次转型
1945日本投降,哈工大再一次被苏联红军接管,只不过此时沙俄已被苏共彻底推翻,哈工大又回归俄语授课。由于苏联出兵东北,根据美苏背地里私相授受,东北仍然划归苏联势力范围,驻扎着大批苏联红军及随军家属。
4.哈工大建国后的角色转变
1949TG建国,由于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1950哈工大被苏联政府归还给中国政府。鉴于哈工大过往和实力,中国政府指定哈工大为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为全国高校培养理工科骨干教师。老夫*惯上称哈工大为中国“工科祖师爷”。
5.哈工大再一次华丽转身
1958瞪小平视察哈工大,要求哈工大转军,搞高精尖。于是哈工大从祖师爷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军工大学之首,办学宗旨为--立足航天,服务国防。
从哈工大几次转型可以看出,不论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变换,哈工大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并立于不败之地,在大浪淘沙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熠熠生辉。
不明白权限为何将此贴转移到学术争鸣? 日俄,日德都在大清领土上大打出手,日本... 支撑你吹哈工大,但不要踩踏其他学校就行 江浦黄 发表于 2025-11-1 13:32
支撑你吹哈工大,但不要踩踏其他学校就行
在哪看出踩其它学校的? 中俄工业学校,一路走来,在东北那嘎达确实不错,直到49年才和内地坐到一起。49年之前是被动接受各种变化,这个时期的事,如果正面宣传属于政治不正确,只能眯着。49年之后。赶上中苏蜜月期,大搞工业项目,有大量人员留苏再回来,编制了国内很多工业基础教材,其实是翻译了很多苏联教材,因此学校有一批知名教授和优秀人才,在锻造,机械设计与制造,焊接,力学,金属材料等成为了国内领先高地。在58年开始弃民转军,和内地其他大学不一样,其专业调整的损失不大,但是得到较高的政治地位。直接到现在,一直是政策扶持的重点,但是遇到了东北环境不好,人才培养上遇到了问题,接近不了,但一时半时影响也不大,毕竟其他学校也不是那么努力的。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3:38
在哪看出踩其它学校的?
黄浦江说得对。我也支持你吹你喜欢的,吹毕竟还是有用的。但建议你平时不要日日夜夜“踩”其它学校,其实是一种羡慕嫉妒恨。 sunrise 发表于 2025-11-1 18:15
中俄工业学校,一路走来,在东北那嘎达确实不错,直到49年才和内地坐到一起。49年之前是被动接受各种变化, ...
其实建国前哈工大基本属于外国的学校,与民国政府没有一毛钱关系。另外东北也相对保持独立性,只是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才派部队去摘桃子,最后还被TG打得一路逃窜。
曾经的东北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素有“南上海,北哈尔滨”之称,经济也相当发达。受地缘政治影响,东北已被掏空,但不能埋没历史贡献。
哈工大也是一样,被土鳖土豪狗尿苔小瘪三百般诋毁,但哈工大的地位时至今日也不输。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9:01
其实建国前哈工大基本属于外国的学校,与民国政府没有一毛钱关系。另外东北也相对保持独立性,只是1945年 ...
哈工大虽然有俄日的基因,由于日本的特殊性,日剧时代的基因基本被废,只能妥妥摸摸的自己回味。苏联的关系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坏的时候你死我活。哈工大虽然有外国语的基因,但是没有像大清南大同济协和一样获得收益。 sunrise 发表于 2025-11-1 18:15
中俄工业学校,一路走来,在东北那嘎达确实不错,直到49年才和内地坐到一起。49年之前是被动接受各种变化, ...
是的,哈工大解放前是被动接受各种变化,这跟吹哥所说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熠熠生辉”不是一回事儿。别的不说,就说哈工大解放前培养出的院士吧。中国籍毕业生中出的国内院士少得可怜,几近为零。就算中国籍毕业生少,情有可原,那么俄籍毕业生中出了苏联/俄罗斯院士吗?日籍毕业生中出了日本院士吗?还不一样惨淡?
实际上哈工大的崛起是在解放后,源自中苏蜜月。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19:12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 ...
你上面这些回复都是度娘的吧?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9:19
你上面这些回复都是度娘的吧?
我的回复内容源自哈工大官方链接:
http://www.hit.edu.cn/11551/list.htm 吹哥大力宣传哈工大还是不错的,
邻居二白活的孙子高考,听从建议报了这所C9大学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19:28
我的回复内容源自哈工大官方链接:
http://www.hit.edu.cn/11551/list.htm
当时哈工大本科生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当教师,这是国家指定的。
研究生都是各大学选送的骨干教师,包括讲师、助教。
进修生是主要学俄语,目的是派往苏联深造。
有的进修生学完俄语没有得到苏联留学机会回各学校继续工作了。
难道学了俄语就能当合格的理工科教师了?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19:07
是的,哈工大解放前是被动接受各种变化,这跟吹哥所说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熠熠生辉”不是一回事儿。别 ...
蒋介石到台湾时候其实就带了大批哈工大背景的人,其中就有在后来官至台湾省“行政院长”的孙运璇和“教育部长”的罗云平。可能由于某种避讳,那一批人并未出现在哈工大的著名校友之中。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11-1 22:07 编辑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9:37
当时哈工大本科生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当教师,这是国家指定的。
研究生都是各大学选送的骨干教师,包括讲 ...
不要转移焦点,顾左右而言他,正视事实吧:
1.哈工大将中央发电文的“6月7日”作为校庆日,佐证了哈工大的崛起是在解放后这一事实。
2.从哈工大官方网站上关于校史的陈述可知,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换言之,哈工大是五十年代初真正崛起的。
本帖最后由 吹没有用 于 2025-11-1 19:59 编辑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19:48
不要转移焦点,顾左右而言他,正视事实吧:
1.哈工大将中央发电文的“6月7日”作为校庆日,佐证了哈工大的 ...
没错呀,建国前哈工大不是中国的大学。
那么为什么建国后TG要重视这样一所学校?就是因为工科基础雄厚,建国前国内所有的大学工科教育都略胜于无,哈工大被政府做为母机发挥着两个列强建设的作用。
所以,任何学校在哈工大面前傲慢都无济于事,包括大清,因为哈工大是“祖师爷”。即使现在哈工大在强国贡献上也任何大学比不了的。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11-1 20:09 编辑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9:58
没错呀,建国前哈工大不是中国的大学。
那么为什么建国后TG要重视这样一所学校?就是因为工科基础雄厚, ...
你就别再描了,越描越黑!
哈工大解放前工科基础雄厚的话,那就不至于解放前的毕业生出的国内外院士数几近为零,更不至于在自个儿的官方校史陈述中,直言不讳地说“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20:04
你就别再描了,越描越黑!
哈工大解放前工科基础雄厚的话,那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出现在解放 ...
再说一遍,建国前哈工大不是中国的大学,俄管时期主要招收俄国和东欧人,日管时期招收日本人。个别中国官二代和富豪子弟能就读于哈工大,但数量很少。
这样你能明白吗?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11-1 20:28 编辑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20:11
再说一遍,建国前哈工大不是中国的大学,俄管时期主要招收俄国和东欧人,日管时期招收日本人。个别中国官 ...
政商学三界人才培养,跟高校水准的关联度(正相关)由高到底依次是学界、商界、政界,换言之,最能体现高校水准的是以国内外院士为主要代表的顶级学界人才培养。比如哈工大解放后因中苏蜜月而崛起,成为顶级名校,结果五六十年代哈工大培养出了四十名院士,在全国高校同期培养出的院士人数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这也佐证了学界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
你说解放前哈工大主要招收俄籍/东欧籍/日本籍学生,那也没关系啊,你把哈工大俄籍/东欧籍/日本籍毕业生校友中出的苏联/俄罗斯院士、东欧院士、日本院士列出来不就得了?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20:26
政商学三界人才培养,跟高校水准的关联度(正相关)由高到底依次是学界、商界、政界,换言之,最能体现高 ...
尊重你的理解力,也许我没解释明白。哈工大跟踪外籍校友能力可能欠缺,也没法跟踪。
哈工大是搞高精尖的大学,比数量肯定不如大杂烩大学,以量取胜是老夫历来反对的,烂数据坑死人。
哈工大培养了130多位大学校长,130多位院士,哈工大的性质也不可能培养出外籍院士,哈工大在美国制裁名单里,只能在中国上桌。
记住哈工大是军工大学,国家地位有就足够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19:58
没错呀,建国前哈工大不是中国的大学。
那么为什么建国后TG要重视这样一所学校?就是因为工科基础雄厚, ...
主要是因为五十年代全面学苏,哈工大作为历史传承和地理位置的近苏前沿,受到国家重视并重点建设。其实接管重建前的哈工大的学科专业规模很小。假设平行宇宙里是全面学美,那将是清华、燕大、圣约翰等一批美制大学打头阵。但历史不能假设,哈工大的地位举足轻重!哈工大是苏式工科教育之母!哈工大是新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哈工大是新中国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哈工大德高望重、英勇善战!哈工大厉害,哈工大必胜!!!八嗄牙鲁!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11-1 22:12 编辑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20:46
尊重你的理解力,也许我没解释明白。哈工大跟踪外籍校友能力可能欠缺,也没法跟踪。
哈工大是搞高精尖的 ...
同期毕业生中出了多少院士,是衡量该时期学界顶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标之一,比的是顶级高端货,又不是比低端指标。再说了,为了公平起见,比的时候可以剔除并校因素嘛!真有底气的话,还怕比吗?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11-1 20:46
尊重你的理解力,也许我没解释明白。哈工大跟踪外籍校友能力可能欠缺,也没法跟踪。
哈工大是搞高精尖的 ...
哈工大不是也合并过哈建、哈电、黑工?论招生规模,在高校中规模数一数二了吧,一个工科专业性院校每年招收8000本科生? 想跟一个神经病说理?想多了。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1-1 20:56
同期毕业生中出了多少院士,是衡量该时期学界顶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标之一,比的是顶级高端货,又不是比低 ...
哈工大在1950年之前招收的学生,90%是外籍,这批学生毕业以后,基本成为世界移民,终身生活在“别人的国家”,评院士有先天的劣势。即便这样,哈工大早期毕业生中,也有中研院院士、苏联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等。政坛有朝鲜总经理、台湾行政院长、教育部长,以色列多位部长等。可以看看哈工大建筑系老主任的经历,有一定代表性:
彼·谢·斯维利多夫(1889—1971),俄罗斯建筑学家、教育家。1907年—1915年,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师学院学*,1920年侨居哈尔滨,担任中东铁路代理建筑师,1925年任教于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1938年加入俄罗斯建筑师联盟。1946年担任哈工大土木建筑系系主任。1950年担任中国工业部重大工业项目建筑师。1954年移民南非,1962年在澳洲定居,1971年在悉尼逝世。他留给哈尔滨的建筑作品家喻户晓,如国际饭店、霁虹桥、哈三中、哈工大土木楼等。 本帖最后由 congyun 于 2025-11-1 23:49 编辑
日占时期,还出过一位后来的日本首相。名校的基因是从开始就奠定的,很多学校因势利导也只是昙花一现。 花无百日红,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低谷。今日的辉煌不可战胜也许明日就是跌入谷底,很多人眼界低一辈子埋怨外因的时候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和做时间的朋友,时间是公平的,看久点就一目了然了。
不知道年底解放入学后工大院士校友到百的是不是更近了 ,但肯定不远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