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牧滥用举报权事件的学术影响
引言
2013年10月,一场震惊中国学术界的举报风波在南京大学悄然掀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牧在中科院院士增选的关键时期,突然在科学网博客上实名举报同事闻海虎教授的论文涉嫌造假,并宣布退出院士增选 。这一看似维护学术正义的举动,却在后续发展中演变为一场持续多年的学术内斗,其影响之深远远超当事人的想象。
从表面看,这是一起普通的学术不端举报事件。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和后续影响时,却发现这一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案范畴,演变成了对中国学术监督体系、高校治理机制乃至整个学术生态的深刻冲击。王牧在调查未出结论时就公开举报内容,后续两次在院士评选关键节点无实据举报的行为,不仅扭曲了学术监督的本质,更在学术界引发了信任危机,其负面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王牧滥用举报权行为对学术圈的多维度影响,通过梳理事件的完整脉络,分析其对学术监督公信力、高校学科发展、科研人员执业环境等方面的深层冲击,并探讨这一事件对中国学术制度建设的启示意义。
一、事件全貌:从学术举报到恶性内斗的演变
1.1 第一次举报:2013年院士评选关键节点的突然发难
2013年的这次举报,是整个事件的起点,也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一次。根据调查,王牧的举报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时机选择性和程序违规性。
时间节点的特殊性不容忽视。2013年7月17日,王牧和闻海虎双双在中科院数理学部分组投票中胜出,进入院士增选的下一环节 。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期,王牧却在9月15日向中科院数理学部实名举报闻海虎,举报的内容是闻海虎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 。
更令人质疑的是举报的程序违规性。王牧在调查尚未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于10月21日在科学网博客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的博文,不仅宣布退出院士增选,还公开了举报信的具体内容 。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术举报应当保密的基本原则,将原本应该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解决的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
举报信的内容显示,王牧指控闻海虎的论文存在四项主要问题:在未进行能谱测量的样品区域随手标上50个点,谎称进行过化学成分测量;肢解、变造数据,将来自4-5个样品的数据谎称来自同一样品;编造数据间的关联;伪造两名研究生的邮箱地址用于投稿。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闻海虎在10月22日凌晨通过博客进行了回应,措辞严厉地指出王牧"故意使用大量错误数据,上纲上线以达个人目的",并表示这是"利用学术不端之名行个人算计之实" 。闻海虎强调,自己"十分反对数据造假的文章,也坚决反对伪造证据的整人举报" 。
1.2 调查过程:程序规范与结果保密的矛盾
针对这一举报,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调查程序。10月13日,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调查;10月14日,中科院进行了独立调查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作为调查组成员之一,透露调查组于10月中旬前往南京,调查共进行了4个小时,"基本事实都弄清楚了" 。
然而,调查结果的处理却陷入了制度困境。根据中科院的规定,因院士增选的保密性要求,调查结果不予对外公布,但会反映在院士增选结果上 。这种"保密"原则导致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调查已经有了结论;另一方面,公众和当事人却无法获知真相。王牧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出来" 。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1月,安徽市场星报报道称"调查结果还了闻海虎清白" 。抖音上也有视频称"南大及社会方面经过调查,结论是没有造假" 。虽然这些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有待确认,但从后续闻海虎继续活跃在学术界并多次获得重要科研成果来看,其学术声誉并未受到根本性损害。
1.3 第二次举报:2023年院士评选的再次干扰
如果说2013年的举报还能以"维护学术正义"为借口,那么2023年王牧的再次举报则彻底暴露了其恶意竞争的真实面目。
根据网络信息,2023年,闻海虎再次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这是他第三次冲击院士头衔。然而,王牧再次在这个关键节点"出来举报",导致闻海虎再次落选 。
更为严重的是,这次举报还引发了国际学术组织的介入。据论坛讨论,王牧利用美国物理协会的名义到处发举报信,被闻海虎反举报。美国物理协会经过半年的调查,认为王牧的举报都是"子虚乌有的诬告",并对王牧采取了不再续聘其担任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副主编等处理措施 。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王牧举报行为的恶意性质。如果说2013年的举报还可能存在学术争议的成分,那么2023年被美国物理协会认定为"诬告"的事实,则彻底撕下了王牧"学术打假"的伪装,暴露了其滥用举报权进行恶意竞争的真实目的。
1.4 事件的性质认定:从学术争议到权力斗争
综合两次举报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对王牧的行为性质做出如下认定:
第一,举报时机的恶意选择性。两次举报都发生在闻海虎院士评选的关键节点,第一次是在两人双双进入第二轮投票后,第二次是在闻海虎再次进入第二轮时。这种精准的时机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明显的干扰竞争行为。
第二,举报程序的严重违规性。2013年王牧在调查未出结论时就公开举报内容,严重违背了学术举报应当保密的原则。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被举报人权益,也破坏了学术监督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第三,举报内容的失实性。2023年美国物理协会的调查结果认定王牧的举报是"子虚乌有的诬告",这一结论虽然只针对2023年的举报,但其性质足以让人对2013年举报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第四,行为动机的功利性。从王牧两次都选择在院士评选关键时期举报来看,其真实动机并非"维护学术正义",而是通过举报手段干扰竞争对手,以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
二、扭曲学术监督本质:举报公信力的系统性崩塌
2.1 正常学术监督机制的功能与价值
在分析王牧行为的负面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正常学术监督机制的本质功能。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术举报制度的设计初衷是"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正常的学术监督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保密性原则。《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明确规定,调查处理应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等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等利益相关方。
程序正义性。举报应当经过初步审查、正式调查、认定处理等规范程序,调查过程应保证公正、透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动机纯洁性。举报应当基于真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而非个人恩怨或利益冲突。
结果公开性。虽然调查过程需要保密,但最终处理结果应当向相关人员通报,必要时向社会公开,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2.2 王牧行为对举报公信力的三重破坏
王牧的行为对学术监督体系造成了系统性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举报动机的污名化。王牧在院士评选关键节点的举报行为,让公众对举报动机产生了根本性质疑。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王牧此时举报'动机可疑'" 。当举报不再基于学术正义,而是服务于个人利益时,举报制度的道德基础就崩塌了。
第二,举报程序的工具化。王牧在调查未出结论时就公开举报内容,将原本应该保密的学术调查变成了公开的舆论战。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程序正义,更将举报异化为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调查显示,"超过60%的科研人员目睹过学术不端却选择沉默" ,这种沉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举报被滥用的恐惧。
第三,举报效果的反向化。王牧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反向效果:当真正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时,人们反而不敢举报了。调查发现,只有不到6%的学术打假人认为当前的不端行为报告渠道是有效的 ,这种信任缺失直接导致了学术监督机制的失灵。
2.3 学术圈信任危机的深层表现
王牧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已经渗透到学术圈的各个层面,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对举报者的普遍质疑。调查显示,64%的科研诚信官支持机构自我监管模式,而只有28%的学术打假人同意这一观点 。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异反映出,学术界对举报者的动机普遍持怀疑态度。
举报机制的失灵。研究发现,60%的校内举报最终以"查无实据"结案 。这种高比例的"查无实据",一方面可能确实反映了部分举报的失实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调查机制的不公正。更关键的是,这种结果让真正的学术不端行为难以被揭露。
学术批评的噤声。由于担心被误解为"恶意举报",许多学者在发现学术问题时选择沉默。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担心日常学术研究中因学术观点差异、数据处理方式不同等正常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借'举报'之名针对"。
机构保护主义的抬头。调查显示,"由于很多期刊不负责任地继续强化造假个人和学术单位之间的关系,学术单位更加不敢追查学术不端,甚至连公正调查都不敢,倾向于捂盖子" 。这种保护主义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学术监督的失灵。
2.4 对学术打假生态的长远影响
王牧事件对学术打假生态的破坏是长期性和结构性的:
举报文化的异化。原本基于学术正义的举报文化,正在异化为基于利益博弈的举报文化。当举报成为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时,真正需要举报的学术不端行为反而被掩盖了。
"吹哨人"保护机制的缺失。调查显示,举报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举报人常因'破坏单位声誉'等理由遭受隐性惩罚,某高校教师举报同事数据造假后,竟被调离教学岗位" 。这种报复机制的存在,让许多人即使发现学术不端也不敢举报。
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当举报成为影响学术评价的因素时,正常的学术竞争就被扭曲了。闻海虎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他拥有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重量级成果,但却因王牧的举报而三次与院士头衔失之交臂。
三、拖累高校学科发展:南京大学的十年之痛
3.1 物理学院学科地位的断崖式下跌
王牧事件对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其影响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从学科评估排名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衰落轨迹:
- 2007年第二轮学科评估: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以95分的成绩获得全国第一,领先于中科大(92分)和北大(91分)
- 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南京大学与北大、中科大并列第一(90分)
-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由于A+学科比例调整(仅有2个),南京大学物理学科跌至并列第三(A类),与清华、复旦、上交并列
虽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物理学科重新获得A+评级 ,但这一恢复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期间的损失难以估量。正如网络评论所言:"南大物理直接让出保持了多年的全国第一宝座" 。
3.2 院士资源的巨大损失
院士是衡量一个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王牧事件对南京大学院士评选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分析,王牧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院士损失包括:
王牧本人的损失。作为南京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位杰青、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曾担任PRL副主编,王牧原本有很大机会当选院士。但由于其举报行为,他在2013年主动退出院士增选,此后再无机会。
闻海虎的三次落选。闻海虎拥有极其突出的学术成就: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按照正常情况,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他在2013年就当选院士。但因为王牧的两次举报,他在2013年、2023年两次落选,2025年是他第三次冲击院士头衔。
连锁反应。网络评论分析认为,如果没有王牧的举报,"南大物理的朱诗亮教授,天文的戴子高教授,数学的程崇庆教授都能上院士" 。这种连锁反应的逻辑在于:如果南大物理能增加两位院士(王牧和闻海虎),将**增强其在数理学部的话语权,进而有利于其他学科的院士评选。
院士总数的停滞。数据显示,2015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百年庆典时,拥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到2024年,物理学院仅有8位中科院院士 ,十年间不增反减。而按照网络评论的说法,如果没有王牧事件,"南大物理的院士也早就突破10人了,院士总量也直逼40人" 。
3.3 人才引进与学术生态的双重困境
王牧事件对南京大学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于院士数量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学术生态的全面恶化:
人才引进的困境。网络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闻王之争爆发后,谁还敢来南大物理系?都知道派系太多,本土势力排外严重"。这种负面形象直接导致南大在引进顶尖人才时处于劣势。
学术合作的破坏。事件导致"两派矛盾让外界觉得南大相关院系派系林立、内斗严重,既难以引进院士级别的顶尖人才,也破坏了校内原本和谐的学术合作氛围"。原本应该是学术共同体的物理系,变成了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战场"。
青年人才的流失。由于学术环境的恶化,一些优秀的青年学者选择离开南京大学。网络评论提到,"戴子高尤建功的院士之路就会顺很多,也不用为了选院士出走"。这种人才流失对学科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
科研资源的浪费。原本应该用于科研的精力和资源,被消耗在了无休止的内斗中。这种内耗不仅影响了当前的科研产出,更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 其他相关学科的连带影响
王牧事件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物理学院,还波及到了南京大学的多个相关学科:
天文学科的影响。物理学院的内斗直接影响了天文系的院士评选。戴子高教授是天文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但因为物理系的负面形象,其院士之路也变得异常艰难 。
数学学科的影响。程崇庆教授是著名数学家,"有一年只差了一票当选"院士。如果南大物理学院能增加两位院士,在数理学部的话语权将**增强,程崇庆当选院士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整体学术声誉的损害。作为中国顶尖高校,南京大学因为这一事件在学术界的声誉严重受损。这种声誉损失不仅影响了其在各种学术排名中的位置,更影响了其对优质生源和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四、科研人员执业环境恶化:从学术自由到人人自危
4.1 学术研究中的普遍顾虑
王牧事件给整个学术界带来的最大冲击,是让科研人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执业顾虑。这种顾虑已经渗透到了日常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
对学术观点差异的恐惧。调查显示,许多科研人员担心"日常学术研究中因学术观点差异、数据处理方式不同等正常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借'举报'之名针对"。这种恐惧让正常的学术讨论变得小心翼翼,学术批评几乎消失。
对数据处理的过度谨慎。为了避免被举报,许多科研人员在数据处理上变得过度谨慎,甚至不敢进行必要的数据筛选和分析。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对合作研究的回避。由于担心在合作中产生分歧而被举报,许多学者选择独立研究,避免与他人合作。这种趋势不利于跨学科研究和团队协作,阻碍了重大科研突破的产生。
对学术交流的谨慎。在学术会议和交流中,学者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畅所欲言,而是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因为一句话、一个观点而得罪他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4.2 学术竞争导向的严重扭曲
王牧事件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学术竞争导向的扭曲:
从成果竞争到人际斗争。正常的学术竞争应该基于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但王牧的行为展示了另一种"竞争策略"——通过举报打压竞争对手。如果这种行为不被制止,可能会诱发更多类似行为,让学术竞争偏离创新的核心。
对"安全成果"的追求。为了避免被举报,许多科研人员开始追求"安全"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不敢涉足有争议但可能有重大突破的领域。这种保守倾向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
学术评价标准的混乱。当举报成为影响学术评价的因素时,传统的评价标准——如论文质量、引用率、获奖情况等——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质疑:一个没有被举报过的学者,就一定比被举报过的学者优秀吗?
学术声誉机制的失灵。在正常情况下,学术声誉应该建立在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贡献之上。但王牧事件表明,一次恶意举报就可能毁掉一个学者多年建立的声誉。这种不确定性让学术声誉机制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4.3 科研人员心理压力的增加
王牧事件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举报恐惧综合征。研究发现,"超过60%的科研人员目睹过学术不端却选择沉默" 。这种沉默背后是深深的恐惧——担心举报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精神健康问题。调查显示,被举报的当事人往往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某被举报的黄教授"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接受着数百个电话的轰炸"。这种精神折磨对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王牧事件让许多科研人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如果认真做研究可能被举报,不认真做研究又无法取得成果,那么该如何选择?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动力。
学术理想的动摇。最令人担忧的是,王牧事件正在动摇许多科研人员的学术理想。当学术不再是纯粹的追求真理,而变成了充满斗争和算计的竞技场时,科研的意义何在?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可能会导致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危机。
4.4 青年科研人员的特殊困境
在王牧事件造成的学术环境恶化中,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更加特殊和严峻的困境:
导师关系的复杂化。调查显示,"研究生举报导师学术不端时,常常面临权力不对等的困境" 。而王牧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困境——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可能因为学术分歧被举报时,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
学术成长的阻碍。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学术成长的关键期,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充分的学术交流。但王牧事件创造的"人人自危"氛围,让他们不敢提问、不敢质疑、不敢创新,严重阻碍了其学术成长。
职业选择的困惑。面对如此复杂的学术环境,许多青年学生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从事科研工作。一位研究生坦言:"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真的不想做科研了。"这种人才流失对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巨大损失。
价值观的冲突。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王牧事件让他们看到了学术圈的阴暗面,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持学术理想,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五、制度反思与改革路径:重建学术信任的系统工程
5.1 现有学术举报制度的缺陷分析
王牧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发酵,充分暴露了中国学术举报制度存在的系统性缺陷:
保密机制的执行不力。虽然《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明确规定要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但在实际执行中,保密机制往往形同虚设。王牧能够在调查期间公开举报内容,说明保密制度存在严重漏洞。
调查程序的不透明。调查显示,"调查过程缺乏透明度,举报人往往陷入漫长等待" 。这种不透明不仅让当事人感到焦虑,也容易引发各种猜测和谣言,加剧矛盾。
处理结果的不公开。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结果并不公开,导致"60%的校内举报最终以'查无实据'结案" 。这种不公开既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也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对恶意举报的惩戒缺失。现有制度对恶意举报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严厉的惩戒措施。这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利用举报制度进行恶意竞争。
举报人保护机制的不完善。虽然制度上规定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但在实际中,"举报人常因'破坏单位声誉'等理由遭受隐性惩罚" 。这种保护机制的缺失让真正的举报人不敢发声。
5.2 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面对王牧事件暴露的制度缺陷,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美国的吹哨人保护制度。美国《吹哨人保护法》规定,联邦机构不得对举报者采取任何人事报复 。这种法律保护为举报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的独立调查机制。日本学术振兴会设立独立伦理委员会,举报者可申请匿名调查 。这种独立机制能够保证调查的公正性,避免机构内部的利益冲突。
德国的诚信支持体系。德国马普学会建立"诚信办公室",为举报者提供法律支援 。这种支持体系不仅保护了举报人,也提高了举报的专业性。
英国的透明公开机制。英国的学术不端调查结果通常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种透明度不仅保证了公正,也起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
5.3 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和国际经验的借鉴,我们提出以下制度改革建议:
建立分级举报处理机制
- 一级举报:涉及严重学术不端(如数据造假、抄袭等),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调查,结果必须公开
- 二级举报:涉及学术争议(如数据处理方式、学术观点分歧等),由学术共同体内部协商解决,不对外公开
- 三级举报:涉及个人恩怨或恶意攻击,不予受理,并对举报人进行警告
完善保密与公开的平衡机制
- 调查期间严格保密,违者必究
- 调查结束后,必须向举报人、被举报人及相关机构通报结果
- 对于重大案件,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建立恶意举报的认定与惩戒机制
- 明确恶意举报的认定标准:无事实依据、多次重复举报、在关键时期举报、明显带有个人目的等
- 对恶意举报者的惩戒措施:警告、取消一定期限内的举报权、记入诚信档案、影响职称评定等
-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恶意举报,追究法律责任
强化举报人保护机制
- 建立举报人保护基金,为遭受报复的举报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补偿
- 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直至开除公职
- 设立独立的举报受理机构,避免举报信息在被举报人所在单位内部流转
建立举报前评估机制
- 在正式受理举报前,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举报是否有事实依据
- 对于明显缺乏证据的举报,不予受理,并向举报人说明理由
- 建立举报风险评估机制,预判举报可能产生的影响
5.4 学术文化的深层变革
制度改革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推动学术文化的深层变革:
重建学术共同体意识。要让学术界认识到,学术共同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任何损害学术共同体声誉的行为都是对全体成员的背叛。
倡导理性学术批评。要区分正常的学术批评与恶意举报,鼓励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学术争论,反对捕风捉影和人身攻击。
强化诚信教育。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要进行系统的学术诚信教育,让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明白什么是学术不端,如何避免学术不端,如何正确举报学术不端。
建立学术声誉修复机制。对于被恶意举报的学者,要建立声誉修复机制,通过公开澄清、学术评价等方式,帮助其恢复名誉。
结语:重建学术净土的艰难之路
王牧滥用举报权的行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从2013年到2025年,这一事件已经持续了十二年,其影响之深远、危害之严重,远超当初所有人的想象。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一事件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扭曲了学术监督的本质,让举报从维护学术正义的工具异化为打击竞争对手的武器;它拖累了南京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导致物理学院失去了保持多年的全国第一地位,院士数量不增反减;它恶化了科研人员的执业环境,让原本应该自由开放的学术圈变成了人人自危的"战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王牧事件并非孤例。调查显示,类似的学术内斗、恶意举报在学术界并不罕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将面临严重阻碍。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当学术不再是纯粹的追求真理,而变成了充满斗争和算计的竞技场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院士、几个学科排名,更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重建学术净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文化的变革;需要个人的觉醒,更需要集体的努力。只有当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尊重学术道德,勇于举报真正的学术不端,同时坚决抵制恶意举报时,中国学术界才能真正迎来风清气正的春天。
王牧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学术诚信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任何损害学术诚信的行为,无论以何种名义,都将遭到历史的审判。让我们以此为鉴,共同努力,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而要建设这样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 这种事不用在网大争辩了 为了闻老师好 删帖编辑了吧
价值观正常的人没人支持wm 感觉闻老师这一次特别冤。而且哽咽了,一个兢兢业业为中国超导事业添砖加瓦的科研工作有确被弄成这样了。1 举报的如果是事实也没问题吧 哦我的天那 发表于 2025-11-16 01:33
感觉闻老师这一次特别冤。而且哽咽了,一个兢兢业业为中国超导事业添砖加瓦的科研工作有确被弄成这样了。1 ...
王牧老师喜出望外。 0000 发表于 2025-11-16 05:35
举报的如果是事实也没问题吧
是事实吗?用屁股想想,如果那篇文章造假,早撤稿了。可撤稿了吗?8年间,连继多次要求自然编辑部撤稿,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钻木取火 发表于 2025-11-16 05:57
王牧老师喜出望外。
那是,当年秦桧夫妇害死岳飞时也是喜出望外! 0000 发表于 2025-11-16 05:35
举报的如果是事实也没问题吧
如果是事实,调查了这么多年,闻海虎早就不可能有候选人资格了。闻海虎这么多年依然能够被提名说明中科院的调查也认为闻海虎没问题。 2013年,WM自己退选干嘛呢? 王情商太低,人品太差。学校处置不力。这么多年,闻论文未被撤稿,说明论文没学术不端。这么多年,网上没有人对闻落井下石,说明闻人品很好,平时受到别人的尊重。科研和人品俱极佳的人不上院士,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schoolcao 发表于 2025-11-17 13:37
2013年,WM自己退选干嘛呢?
第二轮排名比闻海虎老师落在好几名了,升院士无望了,除了退选这个名头还有啥? 本帖最后由 躲猫猫的猫 于 2025-11-17 14:44 编辑
文章发公号上去,我们转发 好文章!学校应该向公众表明态度,彻底还闻清白。国家不要亏待认真做科研的人,不要亏待好人。 据说屁股哥已经去找王牧谈过话了,下次应该不会了 拼多多也去吧,顺便带上恒大歌舞团 那也不能怪我 江苏13太保互不服气,踢个苏超还互相攻击;江苏部分人喜欢内斗,也热衷攻击竞争对手。结果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王、闻就是一例。 据说屁股哥已经去找王牧谈过话了,下次应该不会了 据说屁股哥已经去找王牧谈过话了,下次应该不会了 yz123 发表于 2025-11-16 06:57
如果是事实,调查了这么多年,闻海虎早就不可能有候选人资格了。闻海虎这么多年依然能够被提名说明中科院 ...
应该是事实,实验是王做的,原始数据在他手里 我很好奇,既然教育部、中科院都做了调查,为什么不在院士评选后公开发布调查结果呢?公开了结果不就能还闻清白了嘛那后面王再举报还能有啥影响? 不存在滥用,人家有举报权利 外卖小哥 发表于 2025-11-17 17:47
不存在滥用,人家有举报权利
滥不滥用,大家心里知道。目前只有APS有非常明确的处理意见,现在就看南大的了!!!希望这这届领导不要再和稀泥! 茫茫雪花飘 发表于 2025-11-17 16:45
我很好奇,既然教育部、中科院都做了调查,为什么不在院士评选后公开发布调查结果呢?公开了结果不就能还闻 ...
当时想把两个人都保住吧,如果公布调查结果闻是冤枉的,王必然从此过街老鼠,毕竟王也有冲击院士的水平。现在看来真不如直接公布,一把锤死 一开始清华朱邦芬是支持王的,后来南大邢院士公开站出来指责王,随后就不了了之。 物理可以考虑引进万宝年?万宝年和王伯根关系很好。 拉番窑 发表于 2025-11-17 21:00
物理可以考虑引进万宝年?万宝年和王伯根关系很好。
屁股哥好像已经在操作了 拉番窑 发表于 2025-11-17 20:59
一开始清华朱邦芬是支持王的,后来南大邢院士公开站出来指责王,随后就不了了之。 ...
13年底邢院士骂的王牧,14年老朱还到处做报告,可能是受到么人的蛊惑,或者自己想出名。那些年闻海虎老师压力真的很大!但闻老师一直默默的积极工作中,有时候把一些好的工作情况发给老朱看,也许这样感动了老朱,从开始的不答理到最后的回信。老朱主管的杂志社还邀请闻老师在他们哪里发文章,这都是后话! 拉番窑 发表于 2025-11-17 20:59
一开始清华朱邦芬是支持王的,后来南大邢院士公开站出来指责王,随后就不了了之。 ...
朱邦芬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成功毁掉闵乃本邢定钰两脉,也毁掉南大物理三代人的心血传承,王牧是一头蠢猪,内部斗的再厉害到关键节点也要统一战线,数理学部本就是竞争最最激烈的学部,每一票甚至每一个推荐名额都十分宝贵,王牧为了自己的那点小九九,弄的太难看了! shnbyby 发表于 2025-11-17 23:23
朱邦芬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成功毁掉闵乃本邢定钰两脉,也毁掉南大物理三代人的心血传承,王牧是一头 ...
为兄台点赞!!!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