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玉米棒,内有大文章。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有一支科研团队,13年如一日探寻玉米基因的秘密,让金灿灿的玉米更具价值。
" P3 q1 T; C) E$ [6 O$ I8 P8 u8 d5 h8 |# l, L
11月5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对“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培育”成果进行了展示。
* B# }9 U1 L, P7 X# u5 K2 A
; [3 g# D# D( P1 P$ ` 据介绍,我国饲料蛋白存在较大缺口,对大豆进口依存度高,每年进口大豆约1亿吨。严建兵带领团队调研后发现,如果全国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700万吨大豆蛋白替代。发展高蛋白玉米,既能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率与饲料转换率,还能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8 z% z1 A; A4 |8 u% B
5 s& B: ~# s! _% h- _) l 在人类长期的选择驯化过程中,把追求产量和淀粉作为首要目标,使得当前玉米蛋白质平均含量降为8%。提升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瓶颈不是土壤中没有足够氮源,而是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够。严建兵团队根据产业研发需求,解析了高产高蛋白宜机收多性状协同调控的遗传基础,形成了产学研融通的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图谱,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等杂志,培育了产量不降低、籽粒蛋白含量从8%提高到12%的新品系,找到了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低7%的关键基因钥匙,克隆的多个高产、优质、抗病、快脱水关键基因已经应用于产业,服务于多家种业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