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号科考船总长82米,型宽15米,型深6.9米,致力于打造一个移动智慧体、高性能实验室、节能绿色船舶。它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亦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务。( }/ o# G/ J) z7 R" u" s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主持了这一科考船的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设计团队希望将科考船设计成为一个“漂浮的创新社区”,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 o+ B# P* ^, k( H3 a4 c4 ?
* B% |6 G8 b) J6 p$ b8 Q
在基于数字化的外形态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提取了“沉积”与“流动”的地质形态,通过层叠的上层建筑、流畅的曲线轮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集成的空间布局,使其脱离一般船舶粗犷的工业属性,呈现出轻巧和高级的设计意向。上层建筑靠近船首的位置采用较大的倾角,呈现出飘逸和整体的流线形态,而从上建尾部平台配合舷梯呈现有节奏的空间落差,形成类似度假酒店的平台环境。$ s' t4 l2 ]% R# T. [2 q
) Q/ ]! S) w) `4 D
船内环境设计小组针对科研人员、船长、船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全面考虑色彩、材料、使用习惯和灯光,量身定制居住空间,提升舒适度,同时融入了智能化设施。在船舱打造出用户的情感地图,不仅强化了各功能区的特色,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归属感。此外,通过科学的色彩组合,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让船内环境更显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