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137|回复: 563

【东南大学●医学】附属中大医院最新数据:2院士、5国家级科研平台、51国家级人才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8 12: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5-6-30 19:09 编辑
$ x) l) |- g7 r/ g# k
* h7 D2 l1 d' C$ N2 I9 Y
《新华日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建院90周年发展纪实全文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 2025-06-30 点击量:
+ a5 N3 @, _' b

2025年6月24日《新华日报》6版5 a# G5 v; b( Q) F

南京丁家桥87号的梧桐树下,记录着一段九十年的医学传承。1935年抗战时期,一群医学专家用纱布和手术刀守护生命尊严,在此播下中国现代医学的火种。

九十载风雨兼程,从一栋小楼起步,在时代洪流中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中心。医院始终秉承“厚德 精业 敦行 至善”的精神,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医者。

九十载春秋流转,新时代赋予中大医院新的使命担当。一代代“中大人”始终以回应群众健康需求为奋进动力,在创建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征程中,持续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动人篇章。

丁家桥院区

江北院区

湖南路门诊

烽火弦歌

丁家桥87号的医学传承

丁家桥87号,这个门牌,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跌宕起伏的历史。1935年5月18日,国立中央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开始筹建医学院和附设医院,当时的《中央日报》专门刊发了教育部要求复建医学院及附设医院的训令,明确了拨款、建设等要求,要求下年度开始招生,以应国家急需。这方150亩的院落,成为烽火年代里医学火种的起源之地。受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聘请,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教授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首任院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医学院师生被迫西迁四川,在炮火中坚持教学与医疗,为前线输送大批医护人才。1946年回迁南京时,满目疮痍的丁家桥校园浴火重生,迅速恢复为华东地区重要医疗中心。这片医学沃土孕育的“精英浓度”令人惊叹:戚寿南、阴毓璋、蔡翘、丁德泮、郑集、陈华、牟善初、姜泗长、张涤生、王士雯、丁光生、孙曼霁、何凤生等,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与生命科学教育以及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开医院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大人”对医学事业的杰出贡献。上世纪60年代末,医院发明大面积烧伤早期补液公式,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奖及铁道部科学大会奖,并收入国家科技成果库;1975年,医院成功研制并生产国内首台钴60治疗机,填补国产大型放疗设备空白,获铁道部科学大会奖;1979年,国内首创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盲端综合征治疗;1987年,成功研制并生产国内首台改进型KDE-I体外震波碎石机,国内领先并推广全国及亚太地区,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医院成立了江苏省最早的重症医学科;1990年,省内首台核磁共振仪启用……在这里,医学前辈们用严谨的态度,展现的是中大医院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医院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4月14日,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十四五”以来,医院成为江苏唯一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先后获批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和国家综合介入技术质控中心“双料质控中心”,这一成绩位列全国第五;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江苏省首批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江苏省研究型医院等项目与平台也均花落中大。

如今,这座承载“止于至善”精神的医学殿堂、国家级医疗高地,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医院连续多年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评级,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省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生命灯塔

九十年守护的“终极防线”

九十载风雨兼程,九十载晖光日新,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始终牢记使命与担当,不断探索医学的前沿领域,他们用医者的大爱和温暖的情怀,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生命禁区,创造全球奇迹。2025年4月,95岁的老奶奶因异常凶险的A型主动脉夹层被紧急转至中大医院心脏外科。专家团队在完成检查后发现,老奶奶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都关闭不全,极高危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功能3级,严重撕裂的血管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大出血……高龄老人各项指标都超过手术极限,手术团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患者命悬一线之时,中大专家果断迎难而上,完成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置换、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及次全弓置换术,成功挽救老人生命,也创造接受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最大年龄患者的全球纪录。这次救治的成功也展现了中大医院在复杂心脏病领域的综合实力。两年来,心脏外科为百余位80岁以上老人实施了心脏大血管手术、小切口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技术,心外科最高难度的瓣膜手术之一的二次衬裙技术Commando手术均为国内领先。自从2023年7月独立成科以来,心脏外科凭借精湛技术与专业团队,为众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生死时速,诠释医者担当。2021年寒冬,31岁的产妇小娟(化名)遭遇了一场生死考验。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妊娠合并瘢痕子宫等严重并发症引发了羊水栓塞,随之而来的产后大出血达5000毫升,继而导致梗阻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中大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妇产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放射科、检验科等专家团队火速集结,展开了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在紧急启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系统后,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终于迎来转机。历经5天生死考验的小娟平安返回病房亲吻怀中新生儿的场景,让在场医护人员为之动容。近年来,中大医院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承担省内及周边区域的危急重症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疑难危急重症救治工作。近6年来,该院参与救治的极危重孕产妇已超过300例,为全省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仁心仁术,温暖生命乐章。2019年12月29日,来自青海玉树孤儿福利学校的藏族小伙来到中大医院。他自小右耳失去听力,外耳残缺,仅靠左耳维持着听力。医院多学科专家齐力保障,藏族小伙重获新“声”,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小耳再造整形技术一直是中大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王牌项目”,至今已经为全国各地的耳缺损患者成功完成了2000余例外耳再造手术,在这里,医患联手共同把耳朵唤醒,面对“造耳梦”望而却步的患者梦想成真,如今都成了“圆梦人”。

跨越千里,浇灌团结之花。医院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建设,构建“组团式+远程协同”帮扶长效机制。10余年来对新疆、西藏、青海、陕西、云南等多省区数十家医疗机构进行帮扶,高效落实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教育部滇西扶贫及团中央援青等重点任务。创新搭建三级远程培训网络,通过开展云端教学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云端下沉”。通过学科共建、技术平移、骨干带教等举措,助力受援医院新建重点专科、开展新技术等,惠及基层群众超千万人次。

冲锋在前,彰显大爱无疆。援外医疗,抗洪救灾、抗震救援……“中大人”始终秉承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每当危急时刻,总是挺身而出,不畏艰难,用不屈的精神、不挠的毅力,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在这支英勇的队伍中,东南大学副校长、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带领的重症团队尤为突出。他们始终奋战在救治最前线,用精湛医术守护患者生命,展现了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创新破壁

科技兴院步履铿锵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科技强劲动能。锚定重大疾病,整合基础研究、临床学科,关注平台搭建、科研转化,切实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肿瘤病人的治疗领域,碘粒子植入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滕皋军院士团队所研制的全球首台人工智能放射性粒子介入机器人,是全球首创、国际领先的高精尖医疗器械,让介入内放疗手术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和安全。借助先进的5G通信架构,这台机器人还实现了介入手术的远程操控,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精准的介入手术。这一卓越的研究成果被7部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引用。目前,该成果已在120余家医疗中心得到推广应用,惠及2万余名肿瘤患者。

在重症医学科,一块实时跳动着数百项生命体征数据的智慧大屏,也在悄然改写危重患者的命运。屏幕上不时会显示标红的数值,随之“警报响起”,守在大屏前的医护立马找到相对应的患者,通知值班医护人员和下级接入相关人员,紧急启动干预……重症团队创新研发的院内重症患者早期预警及快速反应平台(CCRRT),能做到实时监测,并能够敏锐嗅出“重症”疾病发展的信号,提醒医护进行及时处置,及早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向重症发展。这套“生命预警平台”上线后,已覆盖全院各科室,让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了30%。

我国有3780万耳聋患者,传统耳聋治疗手段难以有效改善重度耳聋患者的听力状况。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以临床耳聋患者需求为导向,全球率先开展耳聋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恢复15例重度耳聋患者听力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实现耳聋基因治疗“0到1”的创新突破,奠定我国在耳聋基因治疗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为耳聋患者带来重获新“声”的希望。

这是中大医院始终秉承的“科技兴院”发展战略的几个生动镜头。

近年来,中大医院以探索解决一系列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为战略目标,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布局高水平临床研究,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持续做有格局、有组织、有学术引领力的科研,逐渐形成具有中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研平台矩阵支撑前沿探索。医院依托东南大学,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及6个省部级平台,形成覆盖重症医学、分子影像、干细胞研究的科研网络。

重大项目引领创新实现突破。中大医院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62项,其中牵头国家重大重点研发计划2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31项。荣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第一单位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

科研成果转化迈向新征程。千万级以上重大成果转化4项,其中2个项目转化金额过亿。医院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与产业化进程。

人才沃土

从中国南京到世界舞台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大力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厚植人才培养的根基,以高端人才为龙头,着力带领培育一批优秀梯队人选,形成人才链式发展,带动学科和医院水平快速提升,总体国家级人才总量和增量保持省内前茅。2位院士、12位国家战略拔尖人才、17位国家战略青年人才、22位国家专业领军人才、147位省级专业领军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正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性生态。依托高端人才的科研引领与临床示范,各学科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多点开花,为医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高地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区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九十年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始终秉承“厚德 精业 敦行 至善”的院训精神,培养出众多医学专家和优秀人才。医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全维引才、多措育才的举措。一方面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战略布局,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另一方面完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勤灌智慧泉,润育栋梁材。

深耕九十载,中大人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前沿医学成果,在国际医疗合作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校长率团深入考察,共商人才培养与学科共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肯尼亚卫生代表团等多国团队相继到访,围绕医疗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积极响应共建“****”倡议,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介入医师培训项目,与印尼卫生部合作培训外科医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助力提升共建“****”国家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多措并举搭建国际合作桥梁,全方位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也为不同层级的医务人员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迈向百年

锚定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执行院长黄英姿描绘出战略蓝图: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医院已擎起新百年发展的火炬,我们将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医院,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根本,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医院,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导向,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医院。

即将建成的中大医院龙王山院区

医院将以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四大核心为引擎,全力推进“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水平医院”三大建设工程。通过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培养临床技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加强医学科研与技术创新,探索高水平医院管理机制,矢志打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品牌。

此刻,丁家桥87号院内的梧桐枝叶茂盛,焕发着盎然生机。从战火中淬炼的“止于至善”精神,已化作驱动现代医学破浪前行的永恒动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部省共建新征程和健康江苏建设实践中不断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华章! (文字/ 新华日报:安莹 杨彦 中大医院:崔玉艳 蔡逸秋 图片/中大医院:张鑫)

, {5 O4 a+ V: h/ a4 `5 A' ^% D. I; I

% Z7 M, }5 G8 e: Y- w' j

: c5 j3 B; t# I! m& ~7 L
东南大学第一单位《cell》:百年来重大突破!东大团队全球首创单细胞数字胚胎,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 O! n3 w7 d
[size=0.12]2025-06-19 10:14

& D9 ~3 s  ~0 N$ X, \$ A) x0 _: ?1 I6 B
交汇点讯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1924年,科学家通过两栖类胚胎实验发现外胚层器官原基与体轴形成的“组织中心”并获1935年诺贝尔奖,但中胚层和内胚层器官原基的精确定位及形成机制却成了困扰学界百年的“世纪难题”。如今,这一僵局被中国科学家打破。
6月18日,东南大学林承棋、罗卓娟、谢芃团队以《小鼠早期器官发生期完整胚胎数字重建》(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full embryos during early mouse organogenesis)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构建覆盖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在胚内-胚外界面发现中内胚层器官原基决定区(primordium determination zone, pdz),揭示心脏、前肠等器官原基发育的独特信号微环境。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哺乳动物心脏早期发育理论空白,更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防治与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E) E, `6 Y7 d6 [* G! G9 m
破局世纪难题:解锁生命早期的发育密码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基础科学突破。”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罗卓娟指出,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高达5.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是最为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而pdz区域的发现,为追溯心脏发育异常的起源提供了“时空坐标”——在胚胎器官发育的关键窗口期,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对pdz微环境的干扰,可能导致器官原基形成异常。
“就像找到了器官发育的‘隐秘钥匙’。”罗卓娟解释,通过数字胚胎技术,科学家能精准定位决定中内胚层器官命运的细胞群,进而研究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这一过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胚胎发育生物学的整体推动。“a first of a kind(史无前例)”业内专家如是评价,强调研究的原创性与突破性,认为其填补了领域内的关键空白。就像1924年外胚层组织中心的发现推动神经发育研究一样,pdz的发现将开启中内胚层器官发育研究的新纪元——这项工作首次在单细胞精度揭示器官原基形成的时空动态,为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图为单细胞数字胚胎技术破译早期心脏发生密码
创新背后的“中国智慧”:跨学科融合的科研范式
这项研究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科学发现本身,更在于在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范式中汇智聚力——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医学专家打通研究各环节,从顶层构想、资源调配,到研究方案设计实施、关键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全链协同攻关,最终推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项目总设计人,林承棋特别指出,东南大学在跨学科交叉合作方面的大力支持,是成果产出的关键保障。
项目研究团队与多家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刘瑾教授团队,开展了深入的跨学科合作。林承棋笑言:“每天晚上开会讨论数据,成了团队的常态。”这种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持续了近六年。最终,团队不仅取得了构建“数字胚胎”的技术突破,更建立了一套涵盖“基础理论-算法工具-研究模型”的完整研究体系。
随着单细胞数字胚胎技术的正式亮相,这项东南大学科研团队领衔的原创成果正引发全球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共享,让更多同行利用这些数据和工具,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林承棋表示,团队下一步将聚焦pdz区域信号网络的精细调控机制,探索器官发育异常的深层原因,为出生缺陷及相关人类疾病防治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从1924年到2025年,历时一百多年,人类终于从细胞层面破译了心脏发育的“最初密码”。这项诞生于中国实验室的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胚胎发育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更是彰显了高校以基础研究服务人民、助力国家发展的初心与担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通讯员 吴涵玉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 a( U  n, V' g" e
超亿元成果转化第2单:东南大学完成1.6亿元“新型环状RNA药物”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签约

【东大新闻网6月5日电】(通讯员 科萱)在建校123周年之际,东南大学完成“新型环状RNA药物”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以1.6亿元的高额转化金额,将前沿科研成果注入产业发展,开启基于环状RNA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产业化新征程。

此次成果转化基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团队在环状RNA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团队创新构建的全新核酸药物,通过circSCMH1的多靶点协同作用、结合新型靶向载体,兼具高靶向性、高安全性和高效性,直击缺血性卒中治疗难题。这一成果不仅有望打破临床缺血性卒中治疗药物匮乏的困局,更突破传统药物单一靶点局限,为患者带来首个针对缺血性卒中多靶点协同干预的核酸药物,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恢复效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未来,该项成果将助力我国在核酸药物开发新赛道实现领跑,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药物研发体系,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变革式发展。

该团队负责人姚红红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理学科带头人,深耕“神经炎症-非编码RNA-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领域,先后入选多项国家级人才计划,担任江苏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和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

该项目是东南大学近期推动实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转化案例。自2024年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东南大学作为重点支撑高校,以中心建设和大学科技园重塑为契机,锐意改革。通过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实施职务成果“赋权”,升级“一门式”服务保障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化跃升的“东大方案”与“东大实践”,持续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 y* ?" G* l0 L3 o

供稿:科研院 医学院

(责任编辑:嵇宏 审核:宋业春)

  o% p* h" o: B6 f. o
总金额1.17亿元!东南大学完成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 D2 t' M  z- ?4 x. Z6 n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东萱 记者 李楠)2024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举办前夕,东南大学联合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完成 " 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系列试剂盒相关成果 " 转化签约。该转化涉及 13 项专利及相关专有技术,通过排他许可的方式授权产业公司实施,总金额达到 1.17 亿元。

0 y& b3 K) M, {4 _6 D( M5 G
7 s0 O9 G" Q; L/ |: e  B6 ~# f
成果完成团队负责人吴国球,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学系主任,东南大学临床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等方向的研究。曾主持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 16 项,授权专利 40 余项;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
该团队从原理、方法、材料、工艺等全链条底层创新,利用 " 干式反应 " 原理,30 分钟内可完成检测,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目前已成功用于新冠、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乙肝、丙肝、解脲脲原体、HPV E6/E7 mRNA 等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检测,适用于床旁核酸快检和家用自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 Y5 r4 c+ b3 _3 i9 \1 |
) b0 O8 I$ N- m% S
(图片来源:东大科研官方微信)
! A$ W2 O; _' I! V
东南大学承担的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05-30发布者:李震浏览量:203
7 V5 A4 q' x" |; t# r  e

【东大新闻网5月30日电】(通讯员陈慧)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承担的科技创新2030 “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南京召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刘玲教授负责的“慢病人群呼吸机依赖高危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邱海波教授负责的“基于 ICU 质控体系的慢病人群脓毒症诊治评价及策略优化”两个项目同期启动论证。项目特邀郑州大学姜勇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刘良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教授、东南大学杨冠羽教授等5位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指导专家。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管理负责人对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要点做出提示。江苏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态积极推动重大专项实施与成果转化,为健康中国贡献江苏力量。姜勇作为专家组组长,就项目具体实施规范、科研诚信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并寄语项目团队实现研究成果的国际引领性。

两个项目有关负责人分别对项目的研究目标、实施方案、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策略进行详细汇报,并就研究进展情况做了全面梳理。与会专家从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方案优化、临床实践应用和课题间协作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项目组表示,将认真吸纳各方意见,优化实施路径,强化项目统筹协调,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以优异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健康战略,推动我国重大慢病危重症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会上还开展了专项财务培训。


* @* \) E1 l( l3 p! t% F& ?- L. L$ @' _

供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责任编辑:杨万里 审核:宋业春)


" f  L! T$ |  u+ H

; s1 z  b9 \, q2 |! l/ J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现有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GCP平台、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资质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智能影像与介入医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 a+ [4 F6 d  q
医院拥有7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妇科、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医院生物样本库是中国生物样本库联盟发起单位,于2019年、2024年两获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累计入库样本超20万份。依托东南大学雄厚的工科基础,建成江苏省首个医工交叉国创平台,总投资3.9亿元,设有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药械组合与CGT治疗创新中心、医学表型组学创新中心等。

+ m6 b7 _: \6 {$ a) C
1、学科
根据最新的ESI学科排行,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7个大医科相关学科入选全球前1%学科。
2、空间
现有实验办公空间3.8万平米,新建医工交叉科研大楼、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实验动物中心(共计26万平米,均已通过教育部审批)
3、经费
近3年累计投入超4亿元,建成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医学和生命科学创新转化学科平台、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未来3年将继续投入不少于20+亿元的专属运行经费和科研支持经费。
4、管理
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独立绩效考核机制,单列专职师资岗位,协调交叉专项资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3-12-26 21:29 编辑 ( P- e# c* T, u. ~2 \0 C

; [8 k3 v. q1 L$ N7 @
  • 东南大学医学院概况
    " R9 X( J5 P1 s8 @* n
东南大学医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玄武湖畔,高校群集的市中心。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先后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JFJ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时期。一批医学和教育大家如戚寿南、蔡翘、潘铭紫、郑集、胡懋廉、林几、黄克维、张涤生、吴在东、郭绍周、姜泗长、王士雯、阴毓璋、陈华、苏鸿熙、孙曼霁、何凤生、贺林、杨焕明、樊嘉、滕皋军等先后在此工作或学习,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笃学重研的传统。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医学院现已成为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菁英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东南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也是江苏省唯一同时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 3”一体化)人才培养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三个项目的高校。以“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国际化”为特色,重视通识课程,做精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全面培养医学领军人才。
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医学院一大批教师和校友冲锋在第一线,以全国道德模范邱海波教授为代表的多位专家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为夺取全国抗疫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3 D( [5 t2 l8 p' u+ z' y
学科建设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5个: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创新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 Q, ?* U8 |$ d# v6 \# c

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1 个
国家中西医院协同旗舰医院 1 个
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 1 个
国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1个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1项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
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核心科室2个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  1个
直属附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9 J, ]/ k) c+ E1 |4 `
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
临床教学基地15个
留学生教学基地5个
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
$ A* f! ^' t3 g8 w

+ Y. P1 s- J% ~% @, Q7 D# P7 ?
本科生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试点班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优良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能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胜任高水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临床医疗、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等岗位。
选拔方式:入学后,从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学生中择优选拔。
培养及管理:“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试点班”实行“本-硕-博”(5+3+N)一贯制培养,采用“分阶段、滚动式、淘汰制”学籍管理模式。硕士阶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博士阶段有机会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汉堡大学和乌尔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双博士学位。完成规定学业、达到培养方案相应条件者,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共8证。
7 x+ j% R0 v1 d8 L. U  {
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建立较为完整的临床医学概念,熟悉临床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能独立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工作,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质的高级临床医师。
培养方案:按照“本硕连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阶段学籍审核合格者转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国家级基地参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完成规定学业、达到培养方案相应条件者,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共6证。

( ^# ^( E' I0 O& M8 N7 W0 H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大类招生,含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方向)
学生入学后,经过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并结合对专业的了解,依据学习成绩、学生志愿和该类两个方向的容量,分流进入相应专业方向学习。
培养目标:
a 临床医学: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素养和职业素质,掌握较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掌握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医疗卫生、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岗位胜任力,具备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
b 医学影像: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 掌握较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岗位胜任力,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教学和科研机构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且具备发展潜力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1 l1 K) F( ^' [" t  P7 L) c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 理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医学基础知识,能在医疗卫生、科研机构和生物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医学检验和科研等工作,具备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 Y7 Y  O" {1 b
5 P+ W: p& Z  z1 U
师资力量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CJ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2人,国家火炬计划人才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海外长江讲席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级工程人才1人,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青年千人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2人,国家卫计委突贡中青年专家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3人。
- O- N2 k( n( K! U# r4 q+ @
科研情况
东南大学医学院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双一流高校学科综合优势,大力开展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等优秀成果。在介入影像、重症医学、肾脏病学、神经科学、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入选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在器官纤维化与脏器功能衰竭、外科疾病的基础理论与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脑功能与脑疾病的发生机理与干预、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
近年来学院牵头(首席)获得国家“973”项目2项、“863”计划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牵头科技创新2030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项;同时承担了国家“973”二级课题、“863”计划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等20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每年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每年获得授权专利近30项。
* @, g1 |1 G& s1 k2 C$ x
- e! L7 d+ e1 r- |; C1 Y
杰出校友
6 g+ ?9 d/ d9 L+ S6 k
贺林
贺林,1978 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首届世界转化医学学会主席,东亚人类遗传学联盟主席。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等荣誉。贺林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申请和已获授权专利20多项。

7 n' `( C, B# S+ @# Y& |5 ]
杨焕明
杨焕明,1979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印度、德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基因组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现任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曾获“世界科学**”、人类基因组组织卓越科学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荣誉。杨焕明院士和他的团队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人类泛基因组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主译图书10多部。

8 l' q/ T0 L& G2 c+ M3 T( i, ?/ l) Z4 S
樊嘉
樊嘉,1986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肿瘤外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8项。樊嘉院士长期致力于提高肝癌临床治疗疗效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是中国肝癌领域中青年专家的领军人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90余篇。参与编写《肝移植300问》《现代肿瘤学》等专著19部。
; j/ @7 ?$ B# x" d( ]+ V! b

, `+ v4 f; L* L% O' t& x; L
8 C3 ~) X) b7 h4 `' {. T
滕皋军
滕皋军,1986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 (APSCVIR)前任主席。曾获美国、欧洲及亚太三大介入学会最高荣誉奖、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临床工作40年,主持包括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 F- ^( f* z% \& P- d! g: |
李嘉强
李嘉强,男,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第一位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入选完成哈佛大学住院医师与专家医师训练的中国人。现为英国皇家医师学院荣誉杰出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内科学院首批特邀直选院士,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强新科技集团主席,强新科技国际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BIDMC医院最高管理董事会董事,艾克曼分子靶向治疗中心主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与癌症专家,博士后导师,哈佛大学医学院院士会(Board of Fellows)委员,兼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和院士专家委员会首任专家,中央统战部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 李嘉强拥有6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与专利申请,是世界上拥有原创技术发明最多的医学家之一,在医学健康科技及转化医学的诸多领域做出国际影响的开拓性的原创成果,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明。获得哈佛大学里曼格录奖学金,麻省理工学院MERCK学者奖,哈佛大学医学院最佳毕业生荣誉,入选美国顶级医师,韩国科技部生物技术国际研究奖,2010年美国年度技术创新奖,韩国Dongguk大学荣誉教授,美国麻州杰出亚裔成就奖(唯一获奖华裔),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终身成就奖,美国麻州议会特殊表彰奖,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健康科技学院2017年毕业典礼杰出校友发言人等。应中组部邀请荣幸参加了国庆60周年的观礼;应中央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和阅兵观礼。
# n$ r* N- i3 x( U4 f5 z
毕业去向
医学院近年来首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5%以上,就业层次高,质量好,继续深造比例高,超过70%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国内升学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家双一流和985高校等;出国深造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国家的国际一流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医院绝大多数为国内知名三级甲等医院,深受就业单位青睐。
+ s+ f  n, X  Y: V, Q
国际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打造多元学术交流氛围。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入选教育部“111引智计划”。聘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多位国外、境外知名专家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长期开展全英文课程和医学进展类讲座。邀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开展特色国际暑期课程,德国乌尔姆大学开展特色“春季课堂”。与瑞典乌普萨拉(Uppasala)大学开展中瑞合作双博士学位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德国汉堡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开展中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

# x; M/ S- t5 M$ f+ {
图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医学院

% \4 Z) z, ^' a4 j

----------------------------------------------------------------------------

【东南大学医学发展大事记】

5、东南大学医学院士实现0的突破-滕皋军教授当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皋军,1962年8月生,籍贯浙江金华,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滕皋军教授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他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他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他建立的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为新型支架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奠定基础。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他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由于滕皋军教授对国际介入放射学的贡献,他相继被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会、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奖。同时,他还荣获了中国医师奖、卫生部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 ^/ w5 Z- R9 _% Q& ~5 T

4、南京江北新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扩建)项目开工(总投资11.5亿)

【摘要】2020年10月28日上午,南京江北新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扩建)开工仪式奠基开工。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诸渊深,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书记彭宇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党委书记郭小明等出席开工仪式。中大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江北院区管委会主任范晓娜及一院两区医务人员代表参加仪式。诸渊深、滕皋军分别致辞。江北新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是江北新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重要的步骤。新区规划扩建江北院区为江北新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项目位于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新华路108号,新增床位499张。全面建成后的江北新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将保留大专科小综合,门诊日均可接待6500人次、总住院床位数1000张、配建停车位1290个。

0 q. t6 O& D+ x* ?; E, Y

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院区在南京江北新区奠基开工(总投资约60亿元)

【摘要】2020年9月10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院区在南京江北新区奠基开工。新院区建成后作为中大医院主院区,将与江北新区共同打造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级医学交流与合作中心,着力完善新区医疗体系和大健康产业链,赋能新区 “南京新主城”建设。项目位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坐拥龙王山,紧邻江北大道和地铁S8号线。项目总占地面积265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总设置床位2500张,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 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

' Z/ A& d: Z1 _+ {# B! v

2、交叉融合、学术特区,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成立

【摘要】2022年6月5日上午,在东南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正式成立。江苏省政府副省长陈星莺(校友),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谭颖(校友)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教授,东南大学人事处处长王景全,以及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东南大学各院系单位的领导、代表们出席了成立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焕明(校友)为“高研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柴人杰教授出任“高研院”执行院长

; W0 V4 x  t7 L" |2 E4 Y0 v

1、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匿名校友捐赠3亿元发展大医科

2022年6月,在喜迎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杰出校友向母校匿名捐赠人民币3亿元,服务学校交叉学科发展战略。据悉,此次捐赠为东南大学迄今为止收到的单笔金额最高的捐赠。

捐赠校友表示,东南大学是他追梦的起点,此次捐赠是希望帮助东南大学大医科建设,支持东南大学建立医学科技与工程研究院(学院)以促进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生命科学相关学科与工程学和信息科技等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东南大学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工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学院尽绵薄之力。该校友表示,医学健康是我国四大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新冠疫情更凸显了医学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匿名捐赠的出发点在于希望社会各界和校友将目光聚焦在东南大学大医科战略和新成立的东南大学医学科技与工程研究院(学院),为东南大学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健康问题贡献中国的创新答案。

* F& C) o4 b1 a

【要闻】

12.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成功入选国家级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

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了全国第二批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名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榜上有名,成功入选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其建设方向为慢病诊疗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

11.投资8.2亿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等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可行性论证

2023年7月4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副会长、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孙光初教授会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专家组,对我校江北校区“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和“实验动物中心”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

“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和“实验动物中心”项目为东南大学“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7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医学与生命科学科研用房。实验动物中心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动物房、SPF饲养间、SPF动物房等。两个项目建设建成有效改善医学办学条件,有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将为医学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对夯实大医科发展根基、提升医科竞争力和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B5 |# {" C, U) r8 ^

10、中大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江苏唯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联合印发《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储备库和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作为江苏省省级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项目建设单位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正式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储备库承建单位,这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试点的综合医院。

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入选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名单(江苏共两个,南京唯一)

4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公布了40个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名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入选,江苏另一个入选医院为无锡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江苏医学发展趋势:+ C/ F; L  f6 k0 m0 L
     国家首批“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东南大学、南京大学
( _, G# y8 i1 V5 O# B7 @& P0 p+ D( g( m     国家首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医学院
5 V+ L- A# _4 q     国家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x+ ~9 g) l1 }" ~     国家首批“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东南大学
     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共建)

0 X" a, }$ J( a2 L

8、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项成果喜获2022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医院中牵头最多)% J& e( H" t, _7 M5 K4 J0 M

       3月24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项目名单。其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等人完成的研究项目“脓毒症早期预警和精准化诊疗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等人完成的“通过程序化人工耳蜗手术及毛细胞再生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7、东南大学获批首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医工结合)
) v5 u/ ~; i9 l' w& F      东南大学致海内外校友新年贺信: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首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3 个国家级大平台。
0 F9 l9 m8 z4 I6 C* o; ~, h  

6、硬核力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正式启用5 q% S. d& C! B# N% v5 J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负责人杨毅介绍,医院启用的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依托该院国内领先的重症医学救治平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建成,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集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急诊科、内外妇儿科、感染科、检验科、影像科等为一体,围绕儿童、成人、孕产妇、老人等危急重症人群就诊需求,是一家大体量、高硬件配备、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通过改扩建,实现医疗资源扩增,特别是重症床位和救治能力的扩增,根据疫情需要可实现全院区改造。基地不仅能承担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任务,还将辐射带动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培训和人才储备能力提升,同时全面加强国内及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 D' `3 B9 b& d& U
9 [# M' A$ Q/ F+ U  r5 T# O; U& G

5、医学领域两位东南教授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X% G, v+ a; X                                                       柴人杰
) ]  Q9 z: j2 x( C7 Z8 q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目前担任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双聘教授;# S! T! {. Z5 r% m9 `4 W% {

                                                   赵远锦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Fellow。于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到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团队学习;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 O8 k+ B' @3 W* t8 ^

4、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21年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上位列46(上升12位),首次进入江苏前3(上升2位)

【摘要】11月20日下午,复旦版《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正式发布,全国百强医院榜最新阵容新鲜出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居百强医院第46位,比上一年度跃升12位,位列复旦版进步最快医院排行榜第2位。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排名全国第2;放射科排名全国第5;肾脏科排名全国第12。肾脏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心理精神科获华东榜提名。4 i; H! L9 G& h' B( ]. M

    3、中大医院成功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江苏4所医院),经费约1.5亿6 G9 r  {, a& _6 A
       【摘要】2018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布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入选,成为江苏入选的四所医院之一。支持经费约1.5亿
/ Z% F9 M: ]; c0 u( u9 w
+ N: `0 d) i4 A( V' t8 ?

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2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临床工作人员300余人(其中博士约110人),专职科研博士数不限

【摘要】应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医院一院三区的统筹规划需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应往届优秀毕业生300余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招聘岗位:本次公开招聘非护理卫生专业技术岗位192人(博士约110人),护理岗位77人,职能科室管理岗位48人,专职科研博士人数不限。具体岗位及要求详见各附件

* z. Q/ S, {+ _/ X

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邱海波团队研究成果荣获 2021 年度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摘要】2022年6月9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0年度、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和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获奖单位(集体),东南大学副校长、我院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邱海波教授牵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精准化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同质化平台推广”的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团队围绕ARDS精准化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同质化平台推广,形成了系列有科学及临床价值的发现与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在ARDS领域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成果的推广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ARDS精准化诊疗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 a4 e. l: G  @; r4 j: P4 n, [$ L7 V


# M$ C# R4 ]& f2 s5 B

【花絮】

       3、国际首创!介入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启动

【摘要】近日,东南大学第四届糖脂代谢与创新转化论坛在南京举行。此次论坛重磅发布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团队国际首创的 EDN(经血管神经消融治疗 2 型糖尿病)技术新突破。会上,由滕皋军院士牵头发起的 " 经血管神经消融治疗 2 型糖尿病临床多中心研究 " 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与山东省立医院、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医院的多中心合作,对介入微创手术治疗 2 型糖尿病这一国际首创的治疗方法开展广泛的临床研究,为更多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 {2 t4 I6 N% D2 n4 R9 u) b; w


* Z2 H! m3 }0 b: F* U

2、首款国产TIPS静脉覆膜支架全国首例临床试验成功植入

       【摘要】7月25日早上8点,位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7楼的介入诊疗中心手术室一片忙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滕皋军带领张齐副主任和团队其他成员完成的一台门静脉高压TIPS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标志着首个国产TIPS静脉覆膜支架产品治疗门静脉高压及其相关病发症的介入手术获得成功。此例成功植入,同时标志着中国TIPS手术治疗进入国产新时代3 W3 E$ q* Z; i* H# i
0 C, _# q" V) n0 K

1、东南大学医学院2017级拔尖试点创新班全班30人全员集体直博! S: }3 `# N7 O% N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0&wfr=spider&for=pc
6 a5 F% E5 c% ]- c8 _% x2 _* A) y2 w      在2020年毕业季,东南大学医学院2017级拔尖试点创新班,全员直博,班级累计669门90分以上课程,学习成绩稳居全年级第一,提升的是一年更胜一年的课业难度,不变的是医学路上执着的追梦热情。东南大学医学院2017级拔尖试点创新班,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友爱、能力全面且积极向上的30人大家庭,在学习、文体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

赞助会员

Rank: 4

82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8 1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东医学虽有特色,但是只是矮子里面小队长,任重道远!矮子里的将军应该是南医大

老战友

Rank: 5Rank: 5

922

积分

0

贡献

2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8 14:0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中大医院内斗厉害,一些好手都润了。学校应重视。

赞助会员

Rank: 4

82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8 14: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beta756 发表于 2022-12-8 14:165 s" ?. ?7 L  H' w4 J2 y% @
今年挖了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助理院长
  i! a$ }3 M2 j$ l- I
今年这铁铲子耍得有点凶啊。。。。。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19:2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irseu 发表于 2022-12-8 13:31- b" a" G0 f: Q  i
我东医学虽有特色,但是只是矮子里面小队长,任重道远!矮子里的将军应该是南医大 ...

# N& c: y. n% i! \$ G0 M还会长个的!哈哈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2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11-20 22:00 编辑 3 E3 a* a( A" T* t; }4 G8 }
/ r2 i1 ~8 m' u7 K+ G% ]5 i
再+1,东南大学第16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 s+ p: z6 o" Y1 m; g7 Y4 p% a
【东大新闻网9月13日电】(通讯员 蒋烨琳)近日,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9月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显示,东南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成为我校第1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这是继今年3月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7月免疫学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后,我校学科建设特别是大医科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7 x; v7 e( U6 V; @0 k
: \% Q* j5 H+ {# N" H( v至此,东南大学已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此次新晋全球前百分之一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领域涉及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附属中大医院、医学院、交通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学院等多个学院及相关单位的一级学科。
3 d7 k' Q) y/ p  o% X
+ l$ R( i0 c  _东南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系,建立于1983年。学风严谨、学术传统优良,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和心理精神科。0 l% t" S- @4 f! ]. Q% _5 N
1 m- Y. [1 Q8 |% F7 I
近年来,东南大学着力加强大医科建设,将江北校区作为大医科办学主校区,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设立医学科技与工程研究院、器官芯片研究院等实体机构,获批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医工),创办《EngMedicine》国际期刊,发布“医工交叉”十大科技成果,着力构建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大医科”及医工交叉新模式,打造医科发展的“战略先导区”。
/ \8 p# Z8 y5 @  H4 O* t

$ M- Z" l- L7 Y) x  w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最新概况(2024年列入部省共建共管)
                                       1个全职院士:滕皋军
                                       2个国家级质控中心:重症医学、综合介入技术(数量位居全国前几位)
                                       3个国家重大项目:国家中西医院协同旗舰医院等
                                       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
                                       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3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含青年)
                                       30个省临床重点专科
+ a: j  K( t9 @* f4 n# o
2024年,东南大学医学江苏投档线646分,位次提升约300名,达到中九分数线,力压南京医科大学最高分组(长学制组)10分,创造历史!
% H. @; o+ i2 N1 T
医学院李黎明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7月12日,东南大学医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黎明教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西格勒综合基因组学研究所Joshua Akey教授在《科学(Science)》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Recurrent gene flow between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over the past 200,000 year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基因交流的最新进展。  k; u/ a  r% X$ N' G
) J/ v- E* M$ q- z0 T4 I
5 ^+ L7 @& w5 h( G" i; s
2024年7月11日,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显示,东南大学免疫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至此,我校已有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2个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 I& F; k* a9 p0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着力青年人才培育,2023年新增国家优青1人、海外优青2人、国家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2024年新增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青年长江学者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5人。

  }0 \( I+ }# }, p9 M& G%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0 ]  {5 U+ j( e0 b" J" A新华社客户端2024-05-27 11:31北京1 H5 y; N; |* R" `4 V! }

: I* p' E+ N% e3 l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在5月26日召开的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指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建设学科交叉机制创新试验田,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 n* N, M4 h0 J9 O8 J- @5月26日,东南大学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宣布,东南大学“大医科”主校区落户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将逐步入驻江北校区。0 `! Y; F5 J% O
滕皋军指出,医学的本源就具有多学科性。当下医疗服务的中心正在经历“病人→人→人类”的转变,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学发展需要医学工程师、医学数学家、医学物理学家、医学化学家、药学家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3 f6 B2 r) D* r4 C9 N
他介绍,全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数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诺贝尔奖交叉学科成果超40%,21世纪后占半数以上。其中,医学健康领域学科交叉成果最为活跃,2018年《Nature》医学健康领域论文作者中位数达16个。
& }6 l9 a: U# a5 C$ B' Y9 f“新科技革命将引发新产业革命,目前医工交叉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他举例说,计算医学将成为医学创新主引擎,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和计算科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核心技术,智能化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为药物研发、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提供服务。
8 U  A1 I, F8 ]  b' I$ O他介绍说,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中心未来计划在3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打造医工交叉发展战略先导区,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分中心、智能医学诊疗分中心、器官芯片与药物研发分中心、智能手术机器人分中心、新型细胞基因治疗分中心五大领域,打造“医学+工学”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医学科学家、具有医科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 u4 Y0 i: X$ P5 W$ m+ ]" v9 Q) s6 r
东南大学坚持走多学科交叉与医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滕皋军院士带头研发的人工智能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机器人,已治疗肿瘤患者2万余名,形成了智能介入诊疗新范式。人体器官芯片技术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顾忠泽教授领导的人体器官芯片团队攻克了该技术中跨尺度芯片制造、高仿真微环境构建、功能图像分析、芯片传感等核心技术问题,并联合华为发布了人体器官芯片大模型。(记者 曾亮亮 北京报道)
3 e. v0 t+ b) e) M1 H. B% G7 ]9 R  H  y
" ~; n$ T1 w. h# F3 y7 m

- N2 [/ b1 h8 B& f4 t) c) z. s
江苏省政府副省长赵岩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调研
1 ]# g, i: B8 b: \4 J) S

本站讯 4月2日下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岩一行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专题调研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省政府副秘书长邱志强、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中大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明、执行院长黄英姿等陪同调研。


: t: U% w' f( C! j, i; {, T

在2号楼一楼展厅,赵岩参观了“高质量发展中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建设高水平医院”主题展,现场听取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执行院长黄英姿关于医院历史发展、高峰学科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展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梯队、示范性医学教育成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结对帮扶与医疗支援、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等多领域建设成果的详细汇报。

% `. H1 s3 r5 v# p# V( u8 \' D

  u: A9 u' z7 l  Y" L2 W$ z

全国高峰学科--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展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向赵岩介绍了该学科在医疗技术创新、医工交叉科研攻关、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 ?* A4 v0 G# q* {- f! `6 N5 f2 a1 L. [1 J4 Q

随后,赵岩一行来到了全国高峰学科--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调研,听取了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的现场介绍,深入了解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国内首创的院内重症患者预警体系、辐射全国的中大重症联盟以及提升全国重症治疗同质化水平等领域的创新工作情况。

调研中,赵岩充分肯定中大医院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中大医院系列科研创新成果以及在护佑百姓生命健康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还仔细询问中大医院目前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大医院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省部共建中大医院等工作。

3 f1 H; \& S  ]: p) S5 ?/ u4 T( E

6 l$ Z7 H( H- u& R$ `
& T( F/ @' B6 w9 W: [
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医学院4位毕业生当选中科院院士
贺林
贺林,1978 级校友(本、硕),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首届世界转化医学学会主席,东亚人类遗传学联盟主席。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等荣誉。贺林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申请和已获授权专利20多项。

  k+ ]! |: f9 h7 `) n" ?
杨焕明
杨焕明,1979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印度、德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基因组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现任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曾获“世界科学**”、人类基因组组织卓越科学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荣誉。杨焕明院士和他的团队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人类泛基因组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主译图书10多部。

, y/ V; T, r* h. Y
樊嘉
樊嘉,1986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肿瘤外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8项。樊嘉院士长期致力于提高肝癌临床治疗疗效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是中国肝癌领域中青年专家的领军人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90余篇。参与编写《肝移植300问》《现代肿瘤学》等专著19部。
4 E8 {6 h" ^- _  B9 _1 V* p: S7 z

, q3 e0 z  E5 g: N/ k5 N& k9 ]9 y5 @& }3 _) T8 b; _
滕皋军
滕皋军,1986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 (APSCVIR)前任主席。曾获美国、欧洲及亚太三大介入学会最高荣誉奖、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临床工作40年,主持包括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东南大学获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附属中大医院牵头2项,江苏医院第1)
近日,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评选出医学科学技术奖79项,卫生管理奖2项,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2项,青年科技奖7项。其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荣获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8 `, J2 S1 {3 ?& l$ D6 q" t# n0 p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斩获3项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与南医(含附院)并列第一

本站讯1 月20日,江苏省医学会2024年工作会议暨2023年江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南京举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斩获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青年科技奖一项


. Z! g1 [# e' U' }1 i

为了奖励在江苏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每年一次对江苏医学科技奖进行评审、奖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2023年江苏医学科技奖申报中表现突出,吕林莉、汤涛涛、王彬、李作林、刘必成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发生机制及转化研究》,刘玲、刘松桥、潘纯、谢剑锋、孙骎、黄英姿、郭凤梅、杨毅、邱海波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呼吸衰竭精准化治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李玲、姜虎林、傅湘辉、张俊、刘得辰、李国庆、黄楠、王慧、祁靓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代谢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转化策略》荣获一等奖;王红星、曹晓建、眭涛、许光旭、常杰、唐健、王培、陈文莉、周停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塑机制研究和治疗体系构建》,郭芳芳、郭晓远、张齐、郭兰骐、董正邦、陈泽欣、王潞、于昕阳、陆无畏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外泌体调控脂肪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应用研究》荣获三等奖;许斌、张定校、刘春辉、李文超、邹成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去势抵抗的药物靶点筛选》荣获青年科技奖。

据介绍,江苏医学科技奖坚持服务科技发展、激励自主创新的理念,有力促进了医学科研工作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效展示了全省医学科技水平,营造了尊重科学、自主创新的良好行业氛围,激发了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卫生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认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注:一等奖共10项,东南(含附院)与南医(含附院)并列第一,各3项;东部战区总医院2项,苏大附一院、省肿瘤医院各1项

: W, y+ O2 m3 v$ R- C8 M
, d$ s1 F. e3 g
中大医院2023年获“国自然”资助项目52项,重点等大项目立项数位列江苏第一
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 2023-08-28 点击量:24

本站讯 8月24日,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式公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获资助项目52项,创历史新高,重点等大项目立项数位列省内第一。

6 D* @& l0 D( B# _$ G: u- Y" n

据介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共获得各类项目资助52项,其中面上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23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项目2项、国家专项项目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资助总额2955万。中大医院连续两年获批项目总数、资助总额创历史新高,重点等大项目数位列省内医疗机构首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是衡量医院科学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大医院以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契机,以前瞻性、战略性需求为导向,聚焦源头创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成果产出丰硕,原始创新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医院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拥有数字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GCP平台、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医院入选江苏省首批研究型医院单位,江苏省首批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拥有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3个、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10个。牵头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为抓手,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做有组织的科研,助力医院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制图王倩 编辑刘敏 编审程守勤)


. M6 O% f, ~0 d
" `+ V4 r5 O! p3 a9 ^. @: K
2022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教科研成果汇总: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1位;
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
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20: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北三甲医院停工了?最新官方回复来了 总建面达50万方的三甲医院停工了?
* ?' N/ X8 s/ D% D& Q4 e/ g8 O* S7 |

3 P  [" c& l, |% L8 s# {. {' c) \' [  l0 K1 p

" z6 ^4 z; @3 K& M9 s) h2 q
* j% s' c9 q  d4 V5 {! Q6 A; e( h- B
$ m% C; N8 }/ c& Z: Q, _
此前,坊间一直有传言东大附属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停工了。
- t) x4 ?; k  i2 S, x. q: z% R+ u

) n4 `9 r/ \+ Z% e5 r1 x* e
; H& l) U& y" L0 W% F$ ?

3 W# L; s7 y* Q5 k/ {  O( e1 Q
& y: h; ^$ _+ V$ B" y: P
2 r  V6 u1 j! |+ M* [- T" ?

( d$ [6 Z1 x) b/ o) w
随后有网友对于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停工问题进行了网络问政。
得到官方回复: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项目现场正在进行支护桩、工程桩施工及土方外运工作,目前已完成工程桩及支护桩施工,支撑体系工程已完成95%。项目当前受新冠疫情及其他管控因素影响,项目进展缓慢。
从官方回复中可以发现,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已完成工程桩及支护桩施工,支撑体系工程已完成95%。
不过,回复中也提到了,由于新冠疫情及其他管控因素影响,项目进展相对缓慢,但是并不是处于停工状态。
随后我们和同事携带无人机,对这一超级工程进行了现场实探。
东大附属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位于高新板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侧,龙王山东麓,与S8号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站近在咫尺。
从航拍中可以发现,整个项目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医院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8万方。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工程桩及支护桩施工,支撑体系工程基本完成。
地块上方出现了部分杂草,这也能佐证官方回复的进展缓慢。
地块之上还有部分设施存在,不过现场鲜有工作人员出现。
整体来看,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的确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不过进展也属实较慢,地块之上杂草已经开始增多,不过仍在施工当中,进度较为缓慢。
最后,如果你对江北城建感兴趣,欢迎添加小北君微信,进群参与讨论!
) Y( k4 K/ a: t/ T
总投资达40亿元,三甲级医院预计2024年建成
根据此前规划,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分两期建设,计划总用地面积约1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总投资达40亿元。
(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俯视效果图)
一期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门诊部、急诊部、医技科室、1500床住院部、行政管理、单列用房、保障系统用房、院内生活保障、部分科研教学、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等。
(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俯瞰建设分布图)
二期计划建设面积约19万平米,主要建设内容为预防保健、200床国际医院、800床住院部、部分科研教学、实习规培实验用房、临床医学转化基地、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投入运营1500张床位。
(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楼栋分布图)
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重点打造“四个中心”和“四个特色”学科群。“四个中心”即:重症医学、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肾脏病学、神经病精神病学;“四个特色”即:心血管疾病、创伤急救、消化疾病、肿瘤诊治等学科。
在2019年2月15日,南京江北新区与东南大学共建的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正式签约,时隔一年后的2020年9月,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就迎来了开工建设。
据了解,此次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建成后,中大医院主体力量将迁移至江北新院区,全面负责医疗、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医院主体力量将迁移至江北新院区,而丁家桥院区将继续保留医教研功能。
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将按照国家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建设标准建设,计划用4-5年时间,完成医院基本建设,拟于2024年开诊。

$ @/ f/ O' o) z
3 g0 ~" m' w9 S4 z, w3 C

/ y% z( i7 a: H1 w# Q) p4 z. R
1 I- p) v' R0 N  t) @8 w; E
' O3 e4 Z3 u. D3 s4 N; ~* V

8 l3 D: D6 ^* H" T+ d! O. ^

老战友

Rank: 5Rank: 5

96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1 22:2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2-12-11 20:51- q9 l8 |+ t* @6 [1 D& ^
江北三甲医院停工了?最新官方回复来了 总建面达50万方的三甲医院停工了?
9 H5 N8 n/ ?% {" f7 |& y+ T3 n; ~/ W7 [, _  s' J. J1 p! g
' x1 D7 L4 d9 O& u6 V

) s8 T, b$ q/ P; W1 P9 U) i说来说去还是缺钱停工。不过摊子很大已经铺开,复工只是时间问题。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22:3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林 发表于 2022-12-11 22:25
. ~9 I# ^, V  T0 T, P说来说去还是缺钱停工。不过摊子很大已经铺开,复工只是时间问题。

9 }- B  r; p. @, h! c/ M4 N23年恐怕很难如期完成规划项目并投入使用,就看延期多久了!

初出江湖

Rank: 2

139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1 22:4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图片上的进度以及体量,如果明年初正常开动,24年还是可以建成的。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22:4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jlxb 发表于 2022-12-11 22:42
8 O4 B; v( s% _, [# N/ G# |按照图片上的进度以及体量,如果明年初正常开动,24年还是可以建成的。
7 k# a: d7 ?; N" p( z5 R
资金若能持续到位的话,应该不难!中国搞工程,除了钱,啥都不是事!

高级战友

Rank: 4

64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1 22:5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看,有点困难,不过肯定会实现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领域两位东南人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教师、1原教师兼本硕博校友)
/ v8 z& P+ e$ j* k6 R      柴人杰/ p: Z) W6 ?) `0 l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目前担任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双聘教授;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重要荣誉。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听觉分会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干细胞生理专委会副主委、候任主委;中国听基会基础研究专委会主委,ESCI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神经元和内耳毛细胞的再生和保护研究,近5年发表SCI论文125篇(总影响因子1264.13);其中通讯作者论文112篇(总影响因子1043.31,其中IF>30分4篇,IF 10-30分26篇, IF 8-10分11篇),其中4篇论文被Faculty1000列为推荐文章,1篇论文入选Cell正刊年度最佳论文,10篇论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热点论文,总他引5100余次,h-index 43。先后荣获2022年度中国科协十大强国青年科学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树兰医学青年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青年十大科技之星等奖项。, R1 ?% w- L2 f  J$ k: f" O
    赵远锦
9 \2 g) h5 c6 O: q( d5 l8 o' t5 O' I: K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Fellow。于2006年获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到2010年到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团队学习;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2014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特聘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17年入选“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Fellow、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获“中国化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并全职到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工作。2021年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S& S+ e4 m* D' T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路的灯光与夜市,曾经最美好的记忆!如今有点物非人非之感了!唉

老战友

Rank: 5Rank: 5

96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0: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2-12-13 20:36
. _1 G7 O( u3 ^! C4 N湖南路的灯光与夜市,曾经最美好的记忆!如今有点物非人非之感了!唉

0 z% }# n0 ]" m* B! Z狮子桥美食街还在吗。当年在四牌楼的周末轨迹:长三角书市买书-狮子桥吃饭-玄武湖兜风。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2-12-13 20:52 编辑 4 a# W1 J+ e$ {2 W8 E
定林 发表于 2022-12-13 20:411 c+ C5 A& c* O! Y
狮子桥美食街还在吗。当年在四牌楼的周末轨迹:长三角书市买书-狮子桥吃饭-玄武湖兜风。 ...
7 [( g% a. f( O9 X
好久没回了,估计变化很大了!
7 |6 G+ S2 I6 R" h1 Q, `  P1 N长三角书市、湖南路夜市那一片,曾经热闹得不要不要的!: _' j3 Y: E; n, H7 x3 H5 t6 x1 ?
大三那年,同学父亲请我们宿舍4个人在狮王府吃晚饭,4个人吃了2000多,第一次喝鱼翅粥,所以记忆特别深!
0 g- o/ ^' I# c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0: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林 发表于 2022-12-13 20:41
% g3 y, X' j% H7 ]% u狮子桥美食街还在吗。当年在四牌楼的周末轨迹:长三角书市买书-狮子桥吃饭-玄武湖兜风。 ...

4 U% F% ]; h9 I% D; k0 d5 V/ J4 ~2 P那一片真的蛮好的,当时算是南京第二大商圈吧,地理位置蛮好的,紧挨玄武湖,离火车站和汽车站总站又近,交通好、风景好、商业好

白金长老

Rank: 10Rank: 10Rank: 10

560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退商还医。厉害,话说挺怀念在南京的半年多生活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1: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beta756 发表于 2022-12-13 21:10
- F" K/ [5 v$ `' l5 A' H, e扬州的成贤学院也是进展缓慢,导致医学院搬迁遥遥无期,还是苏州有钱,隔壁明年就可以入住新生了;所以中国 ...
8 b$ H, n! ~9 ~, i8 W
计划不如变化,只能一步步来了

老战友

Rank: 5Rank: 5

96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beta756 发表于 2022-12-13 21:10
  W/ L% O+ v& f) V6 ^$ t扬州的成贤学院也是进展缓慢,导致医学院搬迁遥遥无期,还是苏州有钱,隔壁明年就可以入住新生了;所以中国 ...

+ O# T7 s$ j) ~1 W, G: U- ?如果苏省把南京当省会建设,省会首位度提高到全国正常水平,南京高校哪需要跑出去开分基。

高级战友

Rank: 4

64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2:1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之前的规划,丁家桥现在的门诊楼是要拆除重建的,不知道江北的新院区开工个,是不是影响这边的规划了,问题是江北现在也进展缓慢

高级战友

Rank: 4

64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2:1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现在的三甲医院,就中大医院的门诊楼最垃圾
发表于 2022-12-13 2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创意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2: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ljt441200 发表于 2022-12-13 22:12
8 n6 q. g7 J+ c3 o: c8 X8 ]4 ?根据之前的规划,丁家桥现在的门诊楼是要拆除重建的,不知道江北的新院区开工个,是不是影响这边的规划了, ...

7 p) v" A6 @! d. H& _- }: B+ a8 |苏宁环球1-3层改装,或许跟门诊拆除重建有关,科室和设施得先挪地方啊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2: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2-12-13 22:17
9 K6 J; W* p$ `) u0 r+ C% y非常有创意
) K+ \) A; X4 A( v5 W
也谈不上创意,估计是临时过渡一下,毕竟与住院大楼离得还不算太远。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1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2: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大的策略很不错
4 G: ]  G& |. |2 u* j8 H重点发展一个直属附院,重点发展一个医学子领域
5 h; W- e2 ?  V5 `6 x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2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22: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bitandhit 发表于 2022-12-13 22:26
2 a# A+ Y4 M% ?3 @- z  a4 i东大的策略很不错9 p0 m9 {; A/ f5 j
重点发展一个直属附院,重点发展一个医学子领域/ ^) h1 |. d3 n" ^4 n" v
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
' a( L* i3 D& r, k
这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做大做强的!
2 m$ H# e2 p' R3 I" D东南医学一旦起来,排名、整体声誉、生源应该都会有所提升!到那时,与医学相关的比如医药、生化、医工交叉领域等都有望快速发展!

高级战友

Rank: 4

64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2:3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深入推进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全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稳步促进医院学科均衡发展,根据医院学科带头人换届聘任工作安排,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外科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若干名。同时享受省市和东南大学以及中大医院的引进人才政策,待遇不低于长三角地区同级医院水平。

高级战友

Rank: 4

640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12-13 22:3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院作为江苏省研究型医院,依托国家生物电子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医工结合方向)1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GCP平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3个,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东南大学研究机构25个,院级公共科研平台、生物样本库、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提升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医学影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影像医学、危急重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具有强大科研资源集聚能力的平台,争当科研领域中的“国家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18 19:51 , Processed in 0.0718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