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国务院副总经理刘鹤说“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z% j- i% E. R+ {" D7 k5 e/ d& ]" k, O6 f
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所谓的各种评选、奖励,给予民营企业以及人才的数量、空间都是非常小的。
' [6 [* h6 X: h7 {! l
: G7 H# b4 `* B% t: i Q建议如下:8 Q+ @- Y+ Q9 ?
1.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评选,评委中来自企业的人数不低于三分之二;来自高校的评选人数要压缩至三分之一以下。一切目标聚焦在“是否解决卡脖子问题”、“解决了什么卡脖子问题”、“解决了卡脖子的哪个问题”。
9 H9 ]' [( {0 O* R! T x
7 S5 u& L/ L# f% o K2 u2.自然科学奖要分成两大类,“产业基础类”和“未来科学类”,数量比7:3。产业基础类评选要聚焦在“解决了什么卡脖子问题的基础问题”,“未来科学类”则聚焦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的基础问题。“产业基础类”和“未来科学类”的项目交叉评选,即由过去获得了“产业基础类”项目奖项的获选人或长期从事解决“产业基础类”问题的人评选“未来科学类”项目,反之亦然。
% S! p* S+ P8 U8 w& N2 ^
r3 ?; u" X. { f1 z什么是“产业基础类”项目呢?根据现实情况,从“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国奖项目中(特别是一等奖及以上等级),或者成立由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提炼出关键问题,每年在国家科技奖发布通知的同期,公布相关基础性问题,各大机构高校企业按需申报。- f$ P! P: s( p) g
“产业基础类”项目,侧重于“回头看”。就是过去我们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人/机构/企业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好,真解决问题,解决了真问题,就奖给他。而不是过去纳米石墨烯,风吹过了,继续换个热点继续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