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木 于 2024-4-25 13:24 编辑 ; f& R/ o# b4 g; Q, V( _) g7 C) e0 _
# i- n& q" K& y% G0 r3 d(一)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持续增加基础科学研究财政投入,鼓励带动企业、高校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夯实陕西科技根基。不断优化支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各类研发力量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开展研究。积极引导应用基础研究向产业前端聚焦,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光子等优势和新兴产业布局陕西实验室,高水平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新材料、旱区农业、能源陕西实验室,促进在陕国家实验室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二)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国家战略所需,发挥陕西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培育省内优质项目上升国家项目,组织实施全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光子等产业领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引导培育企业成为行业领军者,集中力量对“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关,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创新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常年征集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揭榜挂帅”发布课题,引进研发机构及高能级平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体,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促进“四链融合”,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交大建好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建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领军企业与一流大学在示范区共建新型研发中心,在基础前沿领域共建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以一体化示范区为模板,复制推广交大模式,带动全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 (四)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总结凝练深化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加大“三项改革”试点推广,将更多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面向各产业相关企业发布成果清单,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畅通产业与技术信息流通渠道,引导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直接转化运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人才、团队对接信息服务,方便企业委托研发机构进行定向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和技术融合互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大幅提升。 三、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建好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着眼西安国家区域科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成要素,持续加强各类研发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在陕建设,争取陕西实验室升级国家实验室。持续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由势转能行动,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大市场”,加快培育高能级“三器”平台。不断优化秦创原推进机制,深化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功能,构建新型科创服务体系。发挥总窗口示范带动作用,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协同发展”模式,加强同省级、国际科创区域合作,推动总窗口与地市协同创新。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领域,一体化配置项目、平台、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陕西实践,谋划部署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凝聚创新合力。 (二)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精准研判全省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聚焦产业链提升,动态更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构建集教育、科技、人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力量。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完善校招共用人才机制,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持续部署增材制造、氢能及储能、医工交叉等重点专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及园区,以产业聚集、政策聚力、要素聚合、项目聚焦为抓手,采取多方共建、平台共用、人才共招、成果共享等模式,高质高效建设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实施科技人才攀登计划,加大秦创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进“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用好用足项目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利好政策,探索科技创新再贷款、金融资本参与科技计划等有效机制,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牵头承担或参与科技攻关任务。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发挥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重要创新链主体作用,实施人才专项,引进战略科学家、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提升引才精准度和创新链适配度,融合贯通资金链与人才链。创新重大项目组织方式,委托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组建高能级研发中心,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企业主体作用充分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完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稳定、精准支持一批有上市潜力的科技企业,推动优秀企业持续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市场。 (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倡导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引导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加大宣传表彰,激发科学家热情,鼓励科学家更加专心投入到科技创新的事业中,树立起尊重科学家的社会风尚。二要鼓励创新、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敢于挑战权威、突破传统、勇攀高峰。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加大对多元化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力度,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保障,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三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教育水平,着力培养更多创新后备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先进科技理念和技术交流传播,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 @& v" E, Z* t5 N1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