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uga 于 2025-2-27 12:33 编辑
$ F Q# m0 k1 b" `+ {/ n& ]4 H5 k6 X
据郭泽弘回忆,为了加强学生对直升机专业的了解,找一架真实的直升机作为教材,就成为教研室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958年春,打听到北京郊区有一架R-6直升机,很快,这架直升机就被运至西工大,由此打开了中国直升机研制的大门。
; k9 F3 Y2 ?! F4 V; j# q
% R( |/ B1 Z- t: G1 F: d4 L9 s- m4 e& Q顺应时代的变化 直升机迁入南航
* I8 S9 m& [4 W/ ?* A1960年,高正从西工大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到直升机教研室担任助教。第二年11月,西工大成立研究生班,受505教研室推荐,高正作为进修教师考上了研究生。三年后毕业,他又回到教研室工作。 图为1970年随同直升机专业集体调入我校教师名单 高正老师说,在直升机专业从西工大搬迁至南航时,除了教研室里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师傅,其他人全都来到了南航。“当时我的印象是南航很开放,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直升机教研室本身只有20来个人,但在西工大一起干延安二号,负责工艺、桨叶制作的骨干老师,又有四五个人一起来了。前前后后加起来有50多人。”全部的实验设备,包括正在研制的延安二号的原材料,由他们亲自整理,搬到了南航。 全部的实验设备,包括正在研制的延安二号的原材料,由他们亲自整理,搬到了南航。1972年,在西工大进行了5年却多次中断的延安二号的研制工作在南航重新启动,大家全力投入到其中。高正老师回忆道,当时物质上的困难,是许多半成品零件的丢失、生锈,需要重新制作;加上人员的缺失,需要在南航补充飞机工艺、制造、仪表电器、无线电等专业的人才。即便如此,这支在南航组建起的团队从72年以后就一直干下去,并且顺利完成了研制任务。
/ j! L9 Q% V A# w
历经沧桑的发展 直升机扎根南航 1971年初,梅卫胜从部队来到南航这一新专业学习,成了直升机专业在南航的第一届学生。“全校一共300名学生,我们专业就招了40人。”她说道。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工厂或者部队来的。同年3月份,这届学生正式开始上课。据梅卫胜老师回忆,当时学校给直升机专业配的老师都是最好的老师。张阿舟、王适存、赵淳生、高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他们的专业老师。1973年8月,南航第一届直升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当时专业需要老师,这届40名学生中有6人留在南航继续工作,梅卫胜就是其中之一。从70年代起,一些直升机专业的老师就认为,全国唯一的直升机专业应当有自己的实验室,但当时学院和航空航天部均无建立南航直升机实验室的计划,后来在副院长范绪箕以及四院的支持下,开始建设直升机实验室,建成了第一座试验厂房。 经过实验室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1995年,南航在已有直升机实验室基础上,又建成了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若干大型试验系统及测力、测速、测振设备,并配备仿真工作站、飞控试验台等多部试验台。实验室自建成以来,承担了大量直升机技术方面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建成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当时,直升机陷入涡环引发的事故在世界上发生了多起,相应的计算方法一直没有提出。正是通过新设备进行实验、建立模型,高正带领学生找到了确定涡环边界准确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国际上著名的“高/辛涡环边界”理论。 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稳定、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科技队伍,成为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试验的重要基地。 1981年,我校直升机设计专业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科,打下了南航直升机在国内的坚实地位;1988年,我校作为全国3个航空教育重点院校之一,由直升机设计、无人机设计、飞机设计组成的飞行器设计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自此担负起为我国培养直升机创新人才的重任,南航成为开展直升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 E# l& W8 |& b% `: K
' j$ M3 D8 |) Y$ X! @
1 K5 X7 j- z% C5 b
1 I9 g2 @& f4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