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滔 陈雨涵来源:科学网
林子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大学四年:“背过诗词歌赋,算过高数线代,啃过编程算法,训过AI模型。”她的专业——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堪称全校“最迷你”的专业,每届毕业生仅4-5人。有人因难熬文理“分裂感”转走,有人为热爱留下,而林子成了2015级唯一“全程通关”的学生。
这个专业有多特别?课程从古代汉语到算法编程“混搭”,既要学繁体字溯源,又要敲代码做数学题。大一结束时,同学纷纷转去文学或计算机系,林子却选择留下。大二起,她一头扎进实验室,大三便在国际AI顶会发表两篇论文,毕业后直通硅谷谷歌总部,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成果还被写入机器学习教科书。2021年,她重返学术界,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计算机博士,3年论文引用量超2000次。
“起初我连‘语言学’是啥都不知道。”林子坦言。高中拿过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她,本被父母建议学经济,却因理科生身份被“分配”到这个文理交叉专业。第一年,课程割裂感让她“像盲人摸黑开车”,直到接触科研才豁然开朗:“原来文学情怀和逻辑思维真能兼得!”
北大教授詹卫东,这个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揭秘道:“学生学着学着全偏计算了。”课程设计从“文科为主”转向“文理并重”,但最终大部分人走向了AI领域。林子便是典型——她将汉语语料库与深度学习结合,创新词向量算法,甚至和计算机系学生同台竞技科研比赛,一举夺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