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5-3-7 19:53 编辑
. W; \. C+ J- J8 H
* z3 A% D, L% Q0 U# U2 D2025.2.28-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我国核聚变研发水平总体上已位居第一方阵(节选) 来源:中核集团 时间:2025年03月07日 17:06 5 y5 w7 R" l1 d7 j
记者:近年来,我国核聚变装置运行不断取得突破。国内当前规模最大、参数能力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运行,东方超环(EAST)首次实现1000秒的高约束模运行,这些重要进展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这些突破对我国核聚变研究意味着什么?我国核聚变研究还面临哪些瓶颈,未来将如何突破?, |3 E% {. D4 n6 z5 p
% s# @# c D. r; h+ f
段旭如:核聚变装置运行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核聚变研究水平的重要参考。中国环流三号15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运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离子体电流、聚变“三乘积”等核心参数再上新台阶,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堆芯级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迈出重要一步。东方超环(EAST)实现千秒级高约束模,对于我国自主掌握托卡马克放电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能力的提升及取得的进展意味着我国核聚变研发水平总体上已位居国际第一方阵,也是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快速进步的很好体现。
8 M, T" \ Q# l. u7 j 面向未来聚变能源商用,当前核聚变研究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这里包括一些共性问题,例如聚变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聚变堆材料、氚自持国际聚变界三大挑战。还包括与当前聚变能研发不相适应的短板,例如聚变核工程技术力量及工业界介入较晚且不足,在聚变堆的核工程与核安全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较少等。此外,我国还缺乏堆芯级氘氚等离子体实验运行经验。美欧早在20世纪90年代装置参数已达堆芯级,实现了超过10兆瓦的氘氚聚变功率产出。在大电流堆芯级参数下,等离子体运行控制难度更高,大破裂威胁剧增,尽早开展堆芯级氘氚等离子体运行研究,补强技术短板是我国当下核聚变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我国核聚变领域工业软件自主化程度仍然较低。" U \6 Z+ a& z; f* A8 c$ Q3 K* B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核工业完整体系作用和丰富的核工程经验的优势,加强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如聚变涉氚涉核等相关技术攻关。在装置高参数运行方面,充分发挥、挖掘我国现有大科学装置、平台作用,例如利用好中国环流三号能力优势,打造国际先进的聚变堆芯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平台,深化科学认识,积累聚变等离子体高参数运行经验。在核聚变领域工业软件方面,加快布局核心软件自主研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升级,例如利用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数字化技术赋能工业软件研发。其次,面向本世纪中叶为实现聚变能源应用,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消化吸收ITER研究成果的同时,应加快推进①高温超导强场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②聚变材料测试中子源、③聚变先导工程实验堆等一批聚变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推进核聚变技术原创策源地建设,自主掌握聚变堆核心技术,加速聚变能源研发进程。. _' e' V. j; e"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