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啥水平?6 r" t2 t2 ?$ X& w. V
8 K' B8 J0 ?6 F: X8 C( k; t3 x4 ?4 _# y; l袁峰,教授,中心主任
: d; X9 M; t& ^ M i4 D1970年生于山东,199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94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199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至2005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期间曾任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24年起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s+ h, a( \7 M- B0 V( N
. A1 R" l) ]8 i* w荣誉与奖项6 R B' a' n. b$ C: b" X4 u( b
2006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M- G! w; C h. `7 H. b5 b! _
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l B0 h9 l6 R& {2011年:国务院特殊津贴( W M" w6 ?0 J1 a n: Z* [5 N
2012年:上海领军人才/ B% t% [; ?* V8 P/ D
2014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k8 u( `) I+ B L! {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 H5 t. X; r+ P3 l2019年:基础物理突破奖0 s6 S8 s8 S, O4 u. W4 j
5 i" ]! e# @; o
研究方向, ~; A( b# p# b( z2 f- E6 `
黑洞吸积与外流理论
) d, m! w( M& N5 h) w活动星系核
3 R$ P! \9 v5 \$ K. D星系形成与演化
' { F1 s/ N! z# l- W7 n9 X计算天体物理8 S% x( }% n$ W% Y2 A, |9 b
黑洞X射线双星( U' q* p. R y7 O/ w
/ I, D$ g4 b/ r! \( U
学术贡献9 m/ B/ t" M$ @+ u
1)建立了吸积外流理论,证明黑洞周围的大部分气体无法进入黑洞,而是以外流的形式逃逸;
6 F0 [# H, ]& W# b4 j% u& B
8 {- S4 h! [" | M6 u" i2)提出了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辐射低效吸积”模型,被同行称为“经典”工作、被写入多本教科书以及专著;4 K0 W }+ d0 Z ]2 D( t$ `: ?
' B& R) o( G M& E% L3)发现了黑洞吸积的“亮热吸积流”解;6 _$ X e& k/ R
; J$ @- h7 \3 O4)与我国太阳物理学家合作,建立了间歇性喷流的理论模型;+ m$ E( L, m- _. N- H O0 \
2 [' ]7 M: D/ b8 i7 u: {5)主导开发了研究星系尺度活动星系核反馈、星系演化的模型——MACER。7 Q6 [* b. J# K. ^5 S, a6 F
' I. r' Z; Q3 d5 Q) ^8 W论文发表以及引用
- a& d" n) U B1 L5 h- P在ApJ等天体物理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在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领域最权威的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上的一篇第一作者文章,该文是我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论文被引用20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引用4500余次,多年连续入选爱斯维尔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研究工作被写入了6本专著,在IAU Symposium等重要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50余次,20余次担任重要国际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成员或者主席。
% N% r+ B0 [( C& w7 K" _6 D% D7 W
+ _% n, f2 y) I9 l; ^) T6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