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上午,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举行沈学顺院士聘任仪式。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山,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副校长陈熙萌出席仪式。仪式由马小洁主持。
马小洁对沈学顺院士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给予兰州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沈院士从兰大学子成长为气象领域领军者的历程,正是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沈院士受聘兰州大学,对于促进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气科学学院借此契机进行重点谋划,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交流与合作,携手推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杨勇平介绍了近年学校特别是大气科学学院发展情况,高度肯定了沈学顺院士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创新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希望大气科学学院、大气学科以沈院士加入兰州大学为契机,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快学科发展;二是坚持“高端引领”,建设研究团队;三是坚持“服务发展”,共筑创新高地;四是坚持“引育并举”,提升队伍质量,推进各项事业更进一步。他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院士团队开展工作,学校和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整合资源,为院士来校工作提供保障。
沈学顺深情回忆了在兰大求学的岁月和回国后二十余载的科研经历,感谢母校和恩师不仅赋予了自己知识与能力,更锤炼出了“坚持不懈、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精神品格。他表示,将努力回馈母校,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与母校青年学子携手并进,勇攀学术高峰;将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格局、有能力、有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将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为母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李红山高度评价此次聘任的战略意义。他指出,数值预报是气象领域的芯片,是国家层面的“卡脖子”工程。沈学顺院士深耕数值预报二十余年,推动我国数值预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沈院士加入兰州大学是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的具体举措,也是兰大与中国气象局,特别是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期待双方能够在科研平台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模式研发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聘任仪式后,沈学顺院士做客兰州大学青年学者文化沙龙,以《数值天气预报自主创新发展》为主题作学术报告。沈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在兰大的求学经历,介绍了数值天气预报的重大意义与国际上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自主发展的天气气候一体化地球系统模式技术方法的创新与突破,提出了下一步发展路径。学校相关学院“萃英学者”、近年新引进青年人才、在站博士后、在读研究生,以及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学科内涵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等200余人聆听了报告。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兰州大学党委人才办、大气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沈学顺院士简介】
沈学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首批气象杰出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分别于1987年6月、1990年6月和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和业务系统工程研究工作,在数值模式基础算法、全球和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自主可控、完备的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使我国摆脱了对国外数值预报技术的依赖,实现了在中央和全国、省、市(地)气象台全面常态化应用,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建成了我国新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数值预报模式原型系统,实现了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报模式研发的国际并跑。2017年获中国气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和202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奖。
原文链接:https://news.lzu.edu.cn/info/1055/1029435.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