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举办“2025创智论坛”工程智能创新论坛! @, R8 C# z, P+ F2 F
1 }1 z0 s, l5 u: o
6月15日下午,同济大学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举办“2025创智论坛”工程智能创新论坛,来自计算机、人工智能、土木工程、交通、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医疗、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创智学院,共话“人工智能+工程”的新范式、新路径、新挑战。6 Z* N$ _. V+ i" {# ~
% n/ l* ~. h) n& b
- @* P2 K: M8 n( Z
2 j' n) H4 R8 D$ F0 c0 O- s% Z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并致辞。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上海创智学院党委副书记曾艺等出席,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主持论坛。 M/ z6 M1 M# O1 O
2 D4 I2 h: Y+ T- X0 l- y郑庆华在致辞中表示,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AI4E)是同济大学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新工科”的重要抓手,是嫁接科学智能和产品研制、工程应用的桥梁。同济大学希望以“工程智能”创新实践为突破点,一方面让学校工程学科为人工智能出题,为信息学科找到更多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带动学校传统学科转型优化、内涵升级,实现双向赋能,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8 Y# Y, E) g$ J
% s" w3 H% s" `6 a1 w4 t
! D; W7 D; [9 V) X* ^( }& g0 }3 S8 W+ S
/ r1 I% R( }( G, Q, j" u9 F5 c乔宇主持时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着工程科技在城市建造、基础设施、交通系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范式。工程智能正在从辅助工具跃升为共生引擎,成为工程科学范式变革的关键推动力量。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激发上海创智学院和同济大学在AI与工程科学之间的高频共振,共同推进工程智能更大的知识迁移和价值空间。
7 g) J! i; ?( L: _7 a3 P6 J3 Z
$ v M9 q1 y6 g B/ I; g* `9 U) a; T8 v4 j
Q7 `3 [4 k& L- F% I) U2 S5 w在主旨演讲环节,郑庆华作了题为《脑认知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的主题报告,结合团队科研创新实践,提出了实现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3条技术路径。他指出,第一条技术路径是数据驱动的大模型,它有过度消耗数据、算力和能源,灾难性遗忘、迁移能力差,抽象和推理能力弱以及黑箱模型难解释等多个固有缺陷。第二条技术路径是“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第三条技术路径是机器记忆智能,团队借鉴人脑记忆机理,探索低算力、小样本、强推理的机器智能新路径,有望攻克当前大模型的固有缺陷,推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融合发展。
' E% u1 e$ n) J. u8 T. E( _, }4 [
- Q( ?+ j9 E( M+ W7 W' k: P! C/ M
) C" h$ l; x2 l: O赵宪忠作了题为《探索工程智能 实现创新突破》的报告,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工程智能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工程智能是从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桥梁,能提升工程方案设计、流程优化、生产制造、性能评测等的效率,强调“可行性”。同济大学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不久前围绕“工程智能”系统布局的五大研究院成立,聚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4 J& M/ W& `- l; }* q- c& m6 f1 F- e6 B8 ~! T
5 J" i& d% q) ]3 l5 m
2 h; Q9 ^1 ^1 D- v3 Z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申恒涛作了题为《世界模型:迈向空间智能》的报告,分享了世界模型等团队在空间智能方面的技术成果。他表示,大模型在数字世界的成功,不等同于物理世界的价值,数字世界中的盲点在于空间智能缺失。要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就要通向世界模型,实现从感知认知到决策执行的闭环智能。
n1 b3 D% Z" j
5 l+ h$ }1 K u6 o k& K4 c8 b& Z) \8 e4 S. I1 m% S' O8 I. P2 y& \
: W& I+ P& ? 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曹楠作了题为《智能创意设计》的报告,分享了将人工智能引入设计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实践。他表示,智能创意设计有三个基本范式:一是数据范式,通过挖掘数据产生创意;二是算法范式,通过智能算法生成创意;三是交互范式,通过智能交互工具激发创意。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从“符号设计”到“设计造物”的跨越,是当前智能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 u/ R. {# J7 B/ z3 \
7 W# Y6 [$ o7 z
7 s+ E! p, ~% l( _# e3 f( B6 R {4 O, g; @1 }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的1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与思考,围绕“AI赋能未来城市与基础设施”“AI驱动生命健康与智能系统前沿”2个议题展开交流探讨,碰撞出不少创新火花,其中多位教授是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 P: w& R% @- K- ~& X
0 G$ K7 w' n& y' c' ]" C
8 P9 M% t4 Y2 J# q& _5 [' o: h# ~) p) Z2 J" f+ S) V" d) J" n, z
/ F+ |7 a _' f. L% | Y3 h# U
& o4 ]' O- P1 H8 {8 b- J5 l4 Q, l来自同济大学和上海创智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参会,聆听报告,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专家学者展开互动交流。1 z% i* v- ?/ I: Y9 I6 I
1 ^: r5 z2 f2 g1 i. q, z2 j9 Z
* j; X/ a: `! |2 Q1 T. D P
1 h! O% e% t* y0 B" [5 K
论坛上,同济大学校徽在上海创智学院揭幕,标志着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未来领军人才。9 N" O/ P5 h q! s: ]* K( b; s. s
6 F. v8 ?3 P E, k6 O- X论坛结束后,校领导看望了在上海创智学院的同济师生。(黄艾娇)# U- i4 ?8 W. b- K: |
& a0 t4 N. b3 L5 l0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