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24 17:2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6-24 16:33
0 K2 Z" o9 t x e主要成果是在去普林斯顿之前做出来的 t2 U, |( y. O0 N
在剑桥、西南联大、普林斯顿、中科院数学所都有高水平产出4 E3 ^0 y* W/ f) ?
& i/ }. s4 j$ e3 B$ c
4 [+ i- o/ }! }; ~3 d5 i% v1 | 1936年,经熊庆来推荐和叶企孙、杨武之等人的帮助,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去英国进修。华罗庚出国时,维纳特为介绍,使其得以跟随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哈代研究。
& Q; ~+ B' _. Z4 J3 _% _
6 E! k% }- d7 H 在剑桥大学,华罗庚为了在有限的两年进修期内,多学点东西,深入研究一些问题,他放弃了攻读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一心求学问。他利用剑桥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更加勤奋地学习,在数论与分析方面下功夫钻研,达到很高的造诣和成就。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很风趣地说:“有人去英国,先补习英文,再听一门课,写一篇文章,然后得一个学位。我听七八门课,记了一厚叠笔记,回国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细地以消化。在剑桥时,我写了十多篇文章。”当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和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华罗庚在离开剑桥大学前夕,将这些研究成果告诉他的老师哈代,哈代听后十分高兴地说:“你的一些结果应该写讲书里去”。果然,在其与赖特合写的名著《数论入门》里介绍了华罗庚的几个结果。$ ?0 t+ I4 G$ ?# g% v( T, k& I
& `& m2 k- W! x6 R Y, N- U0 V! {
在剑桥大学,华罗庚完成了他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二次质的飞跃,真正做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工作,取得了世界第一流的研究成果,开始走向成熟。% u( S' j3 p6 o. W% m& ^
: ?/ B9 D9 y# T/ ^' k7 U# G 华罗庚是旷世奇才,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埋头苦干,以超人的毅力和睿智,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就。他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 |: \$ h$ v! t2 U9 n0 M5 n
- M' O3 h, R4 k2 D) W' N7 s
1940年,华罗庚凝结他几年心血的这本专著交给当局有关部门,请求出版,却如泥牛入海一般,甚至将原稿丢失,可见旧中国政府对学术漠不关心。翌年,华罗庚将《堆垒素数论》手稿寄给苏联的维诺格拉朵夫院士,得到他的友谊与帮助。1947年,这本书最先以俄文出版,直到解放后,于1953年从俄文本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0 M6 J0 i( T/ U
# M$ d) X1 f! D; H 《堆垒素数论》俄文本出版后,立即在世界数坛引起巨大反响,被国外数学家视为经典。维诺格拉朵夫称它为“优秀的专著”,爱因斯坦也从普林斯顿发来专函:“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泉。”在中国,也得到很高评价与推崇,该成果获当时教育部第一届学术会议自然科学一等奖。后来,华罗庚对《堆垒素数论》中文版作了修订,分别被译成德文、英文、匈牙利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出版。
' |% a: d% V1 i # U# R# @' |. E" p" k
华罗庚不满足于他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又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到多种新的领域,不断向数学王国的科学高峰攀登。他在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矩阵几何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而旁及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多复变函数论等,更是开拓性工作。华罗庚成为当代世界的大数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G, p+ H& A; b* n* y" c
# U- O3 r! D, W2 E; O“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 C+ U0 B, l! q3 C8 N 2 u, o- H( E y/ f
1946年9月,华罗庚与曾昭抡、唐敖庆、朱光亚、李政道等人从黄埔江畔乘船赴美。到达美国后,华罗庚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数论课。同年冬天他住院治疗腿疾,经过手术,治好了 18年的痼疾,两腿可以靠拢、左足已伸直,走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左腿左手都要吃力地绕个大圈子了,令人欣喜。 在美国,华罗庚继续研究解析数论,同时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体论研究方面获得惊人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美丽的“华氏定理”和“嘉当—布劳韦尔—华氏定理”。* Y* F N! m+ O9 ~% l9 h8 B' s9 d( [
- T& e/ m6 {, q: l 1948年,夫人吴筱元携子女到美国与华罗庚团聚。同年3月,华罗庚当选为旧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2 j* M: @# J5 v5 V4 H$ N
' K: D1 B8 J+ s9 \3 W, X
1949年10月 1日,新中国诞生,华罗庚欢欣鼓舞,决心回国。他确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有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条件,要为中国的数学赶上世界水平做出贡献。1950年初,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偕同妻儿率先返回祖国。
7 L( N9 E+ R1 ~
! i/ T1 W6 ]% R! x" Y9 r 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一切工作从头开始。他多方网罗人才,工作进展神速,先成立数论组和微分方程组,后成立代数组、拓扑组、泛函分析组、数理逻辑组、概率统计组、理论物理组、力学、计算机设计组。他亲自领导“数论导引”和“哥德巴赫猜想”两个讨论班,一直坚持到1956年。在华罗庚领导下,数学研究所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从回国到1957年,他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数学家们广泛的支持,写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等4本专著,其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我国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一等奖,工作十分有成效。3 r% k7 e( m; v& {! F
/ t7 r5 f5 O( U
......+ c/ ^" N) s1 k9 a) `. D
这一切,无疑也对其学术生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时,他曾惋惜地说:“1957年以前,我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1957年以后就断掉了,很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