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大教授兰旭光:中国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已非常接近美国水平7 B8 Y9 t9 f) V1 G' @) P
《科创板日报》6月29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兰旭光就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位置、人工智能产业化面临的挑战等热点议题接受了《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
5 E* S, `# |3 _. ^& m' Z" J兰旭光指出,中国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已非常接近美国水平,但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应用于物理世界和工业场景时,面临“物理约束”这一核心瓶颈。
1 _1 {9 B) `8 F兰旭光表示,中国科技发展迅猛,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电池等领域已占据全球重要地位,发展趋势上的优势“可能还在波动之前”。聚焦其研究的具身智能领域,他认为中国目前与美国在“大模型时代下相差距离非常接近”。
. D7 ^3 z& a% l“以DeepSeek为例,其整体性能与头部的ChatGPT相比虽仍有微弱差距,但中国在行业应用数据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兰旭光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拥有的庞大数据规模和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并占据重要位置的坚实基础,预示着在下一步人工智能行业拓展上“中国可能走得更深远”。
3 M0 \6 i. Q$ ^' V+ a& u$ }3 v兰旭光认为,大模型在数字世界(如写作、创作、编程)发展迅猛,替代率可达50%-60%,对相关高端从业者产生显著冲击。然而,在物理世界和工业场景的应用却存在巨大鸿沟。; v0 z U" J' q4 f9 p
“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是预测下一个Token,遵循数据的统计规律,而非物理世界的真实约束。”! o$ B; ~1 t9 L E
兰旭光解释,工业场景往往要求强因果关系,必须符合真实的物理、化学规律,且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要求99%以上)。而当前大模型不追求物理约束,其输出无法保证在物理世界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导致其在工业场景难以落地,“全球都在面临这个问题”。
3 ^, k* s' y% A9 j, `4 G他进一步指出,大模型在编程领域应用良好,得益于数据充足且可在虚拟环境中自我验证;但在物理世界(如调控发动机阀门),缺乏可靠的验证机制是AI落地的最大难题。4 f' Y* V. [( }: d( S2 f% E. o% y/ j
但兰旭光也提出,目前AI产业化还存在一些挑战:一是技术层面矛盾。高校科研追求探索性和前沿性,而工业生产要求稳定性和“不能出错”,两者存在天然冲突,前沿性与落地性之间需要工程师进行弥合。
6 q/ F9 \, t6 h; v# w二是资金问题。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强调应用导向,对纯粹前沿技术的支持虽在加大,但本质上仍可能对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造成一定障碍。
7 B1 S' x( K7 p3 p+ U; Y2 B8 C另外,技术和市场之间是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生活需求,和科学科学家的技术之间还有一定分歧。& _& t; u9 F8 R7 p& \2 l* V
在吸引投资方面,兰旭光亦持乐观态度。他表示,通过对接会展示技术,能让企业家更直观地看到技术解决行业痛点的潜力,从而“很有可能”为前沿科技吸引更多投资目光。9 n Y+ y5 [9 d1 \
兰旭光呼吁学界和产业界需关注更根本的技术问题,而非仅仅模仿Transformer架构。“Transformer本质上不能创造新事物、新概念”,它是对已有知识的优化组合。; ?$ D x# o- Q% Q% r/ e- `. p
他认为,要解决物理世界的约束问题,可能需要探索环路人工智能等更重要的新模式,以应对工业界对高可靠性、可解释性和符合物理规律的严苛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