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发表最新Nature论文3 d8 ?2 R- M; _
生物世界 2025年07月10日 08:30 中国香港' Y1 I$ p% f6 H3 L$ |, Q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 F1 v2 Q# |; b( G3 j7 l2 P8 \ C% s$ T, j% u( V& W
细颗粒物(直径为 2.5 微米或更小的颗粒物;PM2.5)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但并非所有颗粒物的危害程度都相同。当前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侧重于减少 PM2.5 的质量,这已经带来了相当大的健康效益,但基于不同排放源毒性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完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益处。# F$ q4 |' H* q! A
! E* J, B3 G2 ]8 Q2 G- y2025 年 7 月 9 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书肖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toxicity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 J2 c* Q9 o2 X3 q
& ^7 I0 u6 i( \* k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实地测量与空气质量模型相结合,以评估来自各种人为来源的 PM2.5 的毒性差异。9 W6 m9 }( P% T' c* M
7 A, r0 |# r# J2 j% i: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要来源的 PM2.5 每单位质量的毒性差异很大,最高相差两个数量级。具体来说,来自居民炉灶中固体燃料燃烧的 PM2.5 毒性最高,其次是来自冶金工业、刹车磨损、柴油车、汽油车、水泥工业和发电厂的 PM2.5。$ s! d& r0 b$ U
6 K- }5 O* |2 q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毒性校正后的 PM2.5 排放源贡献以及人群暴露情况。从 2005 年到 2021 年,PM2.5 的质量排放量和相对毒性校正后的排放量均大幅下降。尽管工业源对 PM2.5 质量排放量的削减贡献了 57.5%,但经相对毒性调整后的排放量的削减主要由居民燃烧(约 80%)所驱动。& k, r% T% k3 F7 M! U9 \' ?$ Q
( z6 P; T2 d0 r4 z因此,在制定针对特定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法规时,清洁空气政策应考虑不同来源的 PM2.5 的不同毒性。: u0 B, L' k# w1 l
+ G! ?2 p0 `2 ?总的来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胞毒性的 PM2.5 减排框架,该框架能够应对不同地区的特定健康风险,但仍需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其与人类健康结局的相关性以及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 t! r6 E! ?. J- b) q0 T' `: Z5 L1 w. t4 b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58-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