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京报7月13日报道,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同时颁发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覆盖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领域。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项奖项,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力和创新活力。下面为您讲述其中部分学者的真实学习和研究故事。
, i/ ] ?' b5 ~
$ v. |$ i& f/ K复旦大学:突破二维半导体电子学集成度瓶颈
' N8 @6 s0 E( H# ?% m: t, t+ m; }% U$ d/ z* l9 ]' q' X
面对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全球性挑战,具有原子层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成为国际公认的破局关键。复旦大学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历经5年技术攻关和迭代,致力于解决将“原子级精密元件”组装成完整集成电路系统时,工艺精度与规模均匀性的协同良率控制难题。过去,该领域最高集成度仅停留在数百晶体管量级,始终未能跨越功能性微处理器的技术门槛。! K6 R- B4 o, e7 c F+ u
8 d. U- E" C0 A" i! R, ^- T5 L% ]团队成员日夜钻研,查阅海量文献,反复进行实验。他们不断调整实验参数,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细致分析。在一次关键实验中,他们发现某一材料处理环节出现异常,经过连续48小时的排查与测试,终于找到问题根源并加以改进。最终,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通过自主创新的特色集成工艺,实现二维逻辑功能最大规模验证纪录(集成5900个晶体管),完成从材料到架构再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4月2日晚,以《基于二维半导体的RISC-V32比特微处理器》为题发表于《自然》杂志。
! X1 [/ S/ R- H* p* ] p+ p6 O/ l% ]2 r; c3 p
清华等多机构:多领域基础理论创新
2 E% e1 F2 P6 x2 g2 U' U" ?! m+ R/ y: J9 G7 I
在数学与理论物理领域,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针对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现象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他们组成联合研究小组,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分享各自的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8 l/ m; f: X0 C! [" j
3 M) t* I/ c+ U: Q0 @/ z# J! l- h+ a
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学者在研究某一数学猜想时,陷入长时间困境。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聆听了同行关于相似问题的研究方法后,受到启发,转换研究角度。此后,通过数月的计算和推导,取得关键突破,其研究成果在此次前沿科学奖中获奖。/ A+ Q' j4 E3 e: Z( z9 l
: d! D5 A% L( G, M0 B; v E1 ] J' j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向,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学者,专注于算法创新。为提升算法效率,他们对多种算法进行对比测试,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有团队成员提出一种全新的算法架构设想,经过团队反复论证和优化,最终实现了算法性能的大幅提升,相关论文也获得前沿科学奖的认可。这些学者们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用扎实的研究为中国基础科学发展添砖加瓦。5 {8 Z. L: ~) O. s& W
{5 G9 w" n( k2 C/ O8 k* ?
(来源: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相关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