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7-26 23:2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军工与中国导弹事业起步》
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核军事演习,陈赓等JFJ高级将领随团前行。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从苏联参观回国后,高瞻远瞩,向中央力主我国要优先发展导弹。
1955年上半年,“哈军工”任新民教授联合火箭武器教授会副主任金家骏教授、科学秘书周曼殊三人,在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发展导弹与火箭武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途径等多方面建议下,提交了一个名为《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报告。
1955年11月25日,陈赓从北京急飞哈尔滨,晚上在军工学院“大和旅馆顿河餐厅”会见宴请了钱学森博士,席间陈赓迫不及待地向钱学森提出了他思谋已久的问题:“钱先生,您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
钱学森双眼炯炯,望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而答:“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陈赓闻听,眉峰一扬,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高声说道:“好!我就等你这一句话了!有,我们就马上干吧!”
1955年11月26日,也就是在钱学森访问“哈军工”的第二天,由时任“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将军,亲自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转报给中央军委,并交由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元帅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将军阅览。后来这个上报稿,又交由钱学森和时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的万毅将军调研,并最终形成了向中央军委提交的《关于研究与制造火箭武器的报告》。
1956年2月初,陈赓、叶剑英、钱学森三人,向周总经理汇报中国发展导弹的问题,得到周总经理的支持。5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钱学森为院长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标志着中国火箭研制工作的正式开始。“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梁守槃、朱正、任新民、庄逢甘和卢庆骏等火箭和导弹技术的顶尖人才先后调入五院工作,成为支撑科研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据陈赓的指示,调“哈军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少将担任政委。此外,“哈军工”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毕业学员到五院,还把从德国订购的跨音速风洞让给五院使用,大力支持五院的导弹技术研究。
“哈军工”对中国航天的贡献是巨大的,“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之中有2位出自“哈军工”。
1958年4月,“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开始仿制,主要研究单位是“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和国防部5院(导弹研究院)。
1959年1月23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第二次专程来到“哈军工”,为导弹工程系成立后同五院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并为空军工程系7科的教员和学员做《火箭技术的发展》专题学术报告。他说,五院是一翼,“哈军工”的7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飞起来的。”
1956年上半年,聂荣臻元帅与陈赓大将多次研究,确定了我国“两弹”建设中所需高等军事科学技术人才由“哈军工”进行培养。1956年6月“哈军工”开始培养导弹科学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个导弹与火箭人才培养的摇篮。
1956年9月,“哈军工”开始招收导弹专业的学生,该专业暂时置于炮兵工程系。
1957年8月7日,“哈军工”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组织计划的报告》。9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在空军工程系建立导弹专业。
1958年3月,“哈军工”在空军工程系设第7科,即导弹原子科,作为正式成立导弹系和原子系的过度。1958年秋,“哈军工”正式从全国招收第一批导弹和原子弹专业的学生。
1958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批复军事工程学院报告,同意将导弹专科改建为导弹工程系,编制序列为“哈军工”第七系,代号中国人民JFJ9042部队七支队。
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哈军工”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七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