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1|回复: 18

南京大学出的文人大家实在是功底深厚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Rank: 4

60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8-9 21:2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不是在关注红楼梦是悼明讽清的清初明朝遗老文人集体创作这一观念吗,大多都基于癸酉本,但是在知乎上随手看到一个关于红楼梦的热帖,说秉持这个说法的早在几十年前的台湾地区就有相关人士有著作论述的,这一看,这相关著作的作者又是南京大学的校友

潘重规,1907年出生,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人。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获法国法兰西学术院汉学茹莲奖(儒莲奖)、韩国岭南大学颁赠荣誉文学博士。
2003年4月24日逝世于台北国泰医院,享年97岁。

赞助会员

Rank: 4

60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21:2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香港中文大学最出名的新亚书院的文学院院长,上次说,南大有很多经济,人文方面的校友是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新亚书院,经济研究所的重要人物

赞助会员

Rank: 4

60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21:3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大学首任华人校长,现在校长,主管学术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创始人之一以及首任华人校长都是南京大学校友

赞助会员

Rank: 4

60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22:1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血泪史的作者就是潘重归老先生。虽然只是个不到200页的小册子,却堪称是明清历代文学的扛鼎之作。目前几乎所有明清一代红楼的观点,都是直接或间接传承于自这本书,这本书是繁体竖排版。不太符合日常阅读习惯。今天讲讲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民族血泪铸成的红楼梦。此章点名红楼梦是明末遗民的血泪结晶。明确承继了蔡元培的两个观点:一悼明之亡揭清之失。二,以红代朱,这两个观点最早是蔡元培提出来的。接着潘重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一清风明月说说风代指清朝,月代指明朝。风月宝鉴即明清易代的史鉴。二,以通灵宝玉影射传国玉玺。宝玉爱吃胭脂隐射玉玺离不开朱泥。三,黛玉象征朱明,宝钗象征后金。薛林争夺宝玉,影射明清争夺天下。四,袭人是包玉玺的龙衣。所以袭人与宝玉有肌肤之亲。蒋玉涵是盛放玉玺的紫檀盒子。所以袭人嫁给蒋玉涵住在紫檀堡。这些现在主流的观点,他们最早就是由潘重规先生提出来的。关于作者是否是江宁织造曹?潘老先生认为至少三处说不通。一是曹不具备写作红楼梦的水平。原话是以享年40岁的一个旗人,他的学力和人生经验断断不能及此。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或可据此大才,岂是寂寂无名的曹雪芹所能举办?二曹的家世与书中的贾府不匹配。贾府的宅地派场完全是帝王气派。这对江宁织造曹家来说是愈制的。三曹的身份与作者的立场不符。作者化身贾宝玉,站在汉人立场上。自称大舜之正义,大骂匈奴犬戎。旗人的脑子中是搜刮不出这些文字的。所以潘老先生得出结论是红楼梦的作者必是明末遗民。红楼梦是蘸着民族血泪写成的悼明巨著。这一章的末尾有句话很重要:作者是谁?他不是张三,亦非李四。而是我们炎黄虞夏以来经过千灾万难,永不低头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只需明白是这种精神写就了红楼梦即可。而不是去扒出作者的姓氏名字来。这一章的内容潘老先生写于1952年之前。当时的政治形势大家都很清楚。胡适也去了台湾。当时的局势与明清易代有一些相似。因此悼明说在当时就是敏感话题。反而打着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号的曹家红学。被那个时代所选择逐渐成为主流红学。直到互联网普及后,在草根红迷的推动下,明清易代观点才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悼明说最早可追溯到蔡元培。蔡元培是胡适的老师。所以说不是现在的人在质疑所谓的红学家。而是从蔡元培开始。悼明派就从未停止过对曹家红学的质疑。

新手上路

Rank: 1

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跟南京大学什么关系,当时不是东南大学吗?

初出江湖

Rank: 2

1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不上历史发明学家吕效平

初出江湖

Rank: 2

1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战友

Rank: 4

55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是三流文人,脱离了作品的文学性而去搞猎奇博眼球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8-12 10:09 编辑
wanquanhe 发表于 2025-8-12 09:04
说明是三流文人,脱离了作品的文学性而去搞猎奇博眼球

潘在红楼研究里直接质疑胡适的错误结论,把胡适怼的抱头痛窜

另外,潘又不止是研究红楼梦的,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你个满杂!

一、专著部分
敦煌诗经卷子研究论文集 香港新亚研究所印本 1970.09 294页
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 香港新亚研究所印本 1970.09 专著 96页;又 1975.12木铎出版社〈文心雕龙论文集〉中转载
瀛涯敦煌韵辑新编 香港新亚研究所印本  1972.01 611页
瀛涯敦煌韵辑别录 香港新亚研究所印本 1973.03 92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曾合两书为编,景印行世 1974.06
列宁格勒十日记 学海出版社 1975.01 150页 又:东大图书公司 1993.08  233页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敦煌卷子(编) 豪华本6册、普及本3册 石门图书公司 1976.12
敦煌云谣集新书 石门图书公司 1977.01 202页 B5
敦煌俗字谱(主编) 石门图书公司 1978.08 58+391页 A3
敦煌唐碑三种(编) 石门图书公司 1979.05 107页 A3
龙龛手鉴新编 石门图书公司 1980.10 443+226页 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敦煌词话 石门图书公司 1981.03 117+95页  B5
敦煌变文论辑(编) 石门图书公司 1981.12 322页
敦煌变文集新书(上、下)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 1983.07、 1984.01 1399页 又:文津出版社 1994.12 1322页
敦煌坛经新书 佛陀教育基金会 1994.08 284页 B5
敦煌坛经新书附册 佛陀教育基金会 1995.11 106页 B5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重规对胡适的诘难予以回击后,胡适便声气消沉,始终未对潘重规进行答复。是胡适认为不屑于再讨论下去,还是面对潘重规有理有据的论证无言以对?我们不得而知。当年“蔡胡之争”时,面对胡适轻浮的讥讽,我们看到了蔡元培的大家风度,他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名言,至今为红学界津津乐道。而后来的“潘胡之争”,我却没有看到胡适的大师风范。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潘重规的红学著作《红楼血泪史》。十几年来主流红学对这部著作基本上保持沉默态度,鲜见红学家专文评述。2016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红学发展的希望及未来”专题座谈会,首都师范大学詹颂副教授对索隐派和潘重规的红学观点发表看法:
提到索隐派,我们立即想到蔡胡之争,想到胡适先生对索隐派的“猜笨谜”“笨猜谜”之讥。这大约也是新红学大行于世之后学界对索隐派的普遍看法。但是在读了潘重规先生的红学著作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胡先生的这个评价。潘先生被学者们称为新索隐派,他的索隐指向作品本事与主旨等多方面。他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遗民,主旨是反清复明,他从《红楼梦》中找到了隐藏的明清易代史。潘先生是黄侃、王伯沆先生的高弟,一位在经学、小学、敦煌学等多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学者,为什么解读《红楼梦》也走了索隐的路子?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文本因素。《红楼梦》作者自称此书“实录其事”,但“将真事隐去”,这岂非明示读者去探寻隐藏的真事?而《红楼梦》丰厚的内涵也足以激发读者的索隐兴趣。自《红楼梦》问世之日起,索隐即如影随形,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潘先生认为胡适先生的“自叙传说”其实也是一种猜谜,并非毫无道理。第二,学术传统。本事索隐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中源远流长,潘先生的索隐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他的索隐建立在大量史料比对的基础上,并不是随意的比附。他还专门探讨了中国文学与文字中隐藏艺术的传统,为索隐找到了充分的理据。他是自觉的索隐派理论奠基者,虽然他对研究者将其归入索隐派并不接受。第三,家国巨变与个人遭际。大陆易帜,潘先生流寓台岛,此时解红,抉幽发微,寄托遥深。此外,索隐也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关。索隐往往比其他类型的《红楼梦》研究更容易受到读者的关注,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索隐派在以新红学为正统的红学史书写体系中基本上是一个干瘪的反面标签式的存在,这无助于人们了解这一重要派别产生的根源以及它的流变、特点与影响。如果研究者不囿于成见,对蔡元培、潘重规先生这样的一代大家做深入的个案研究,对这一派别做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红学史的书写将更为公允、厚重。

詹颂副教授是站在考证派立场上对索隐派和潘重规红学观点进行评价,难免有些言不由衷的遮掩,但基本客观公正。在目前的红学研究领域,新索隐派已经在民间蓬勃兴起,他们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正在全面揭开《红楼梦》真相。而主流红学考证派依然在曹家家史里挖掘,排斥索隐的方法,与新索隐派形同水火。这种抛开《红楼梦》丰富的文本内容,无视隐语写作手法的研究,只对作者明示敷演的“假语存”表面故事津津乐道,只会距离《红楼梦》真相越来越远。而红学的希望在民间,在高歌猛进的新索隐派。

高级战友

Rank: 4

55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8-12 10:08
潘在红楼研究里直接质疑胡适的错误结论,把胡适怼的抱头痛窜

另外,潘又不止是研究红楼梦的,只能说明你 ...

你是岛民吗?难道不知道ww的敦煌学不值一提?

高级战友

Rank: 4

55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8-12 10:16
潘重规对胡适的诘难予以回击后,胡适便声气消沉,始终未对潘重规进行答复。是胡适认为不屑于再讨论下去,还 ...

凡是脱离作品本身而去搞猎奇的,无论是索隐派还是考据派,都只是三流文人的恶趣味。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anquanhe 发表于 2025-8-12 10:30
你是岛民吗?难道不知道ww的敦煌学不值一提?

大陆的敦煌学顶级专家向达也是南京大学毕业,秒杀你这个满遗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anquanhe 发表于 2025-8-12 10:33
凡是脱离作品本身而去搞猎奇的,无论是索隐派还是考据派,都只是三流文人的恶趣味。 ...

没有脱离作品,只是在科学论述当时的文人为何要采取正副本及隐语的写作模式,以及反驳胡适的曹雪芹江宁织造说,胡祖上是满遗

石头记在开始编纂的时候,因为民间记载南明史,清朝在浙江杀了千把人,凌迟了几十人

高级战友

Rank: 4

55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8-12 10:37
没有脱离作品,只是在科学论述当时的文人为何要采取正副本及隐语的写作模式,以及反驳胡适的曹雪芹江宁织 ...

因为文字狱不让对‘’建奴‘’用蔑称,就干脆连真名都不敢提了?有这么搞笑的吗?
有哪个历史是靠这牵强附会关联上的红楼梦而保存下来的?
你前年提到的‘’4月25日‘是靠《红楼梦》传下的?相关史书中没有记载?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anquanhe 发表于 2025-8-12 10:44
因为文字狱不让对‘’建奴‘’用蔑称,就干脆连真名都不敢提了?有这么搞笑的吗?
有哪个历史是靠这牵强 ...

没看到你祖上在红楼梦开始编纂时期,因为民间修南明史就在浙江杀了千把人,凌迟了几十人吗,国仇家恨,还要记录谁敢明着来!

初出江湖

Rank: 2

5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大的文史,确实挺厉害

高级战友

Rank: 4

55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quanhe 于 2025-8-12 11:40 编辑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8-12 10:51
没看到你祖上在红楼梦开始编纂时期,因为民间修南明史就在浙江杀了千把人,凌迟了几十人吗,国仇家恨,还 ...

你这还是东林党传人党同伐异的那一套。有我鲁一天一地一圣人,还轮不到你们东林党派系来代表华夏正统。要修史你就好好修,没有修史能力却靠对建奴口吐芬芳来博眼球,然后被削了又博同情,有意义吗?封建帝王一向就讲究文字避讳,你要反抗建奴就去武装斗争啊,文字上口吐芬芳逞口舌之快有啥意义?

赞助会员

Rank: 4

60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王犬和这个满杂早该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18 02:57 , Processed in 0.1627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