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8-11 07:35 编辑
北戴河休假最年轻专家,毕业于天坑专业
原创城市情报栈
2025年08月11日 00:00北京
北戴河的海风,吹散了“天坑”的标签,吹向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线。 天坑里的金矿渤海之滨的北戴河,今夏迎来一位特殊客人。33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冯建东,站在一群平均年龄比他大二十岁的院士和社科大家中间,成为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特邀北戴河休假的60位专家中最年轻的面孔。 活动通稿里一个细节引人注目:这是近三年官方报道中首次明确出现 “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 的提法,且人数规模创下新高。 冯建东的履历闪耀得晃眼: 17岁进入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后转入化学系 24岁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拿下该校博士最高荣誉奖(全校每年仅2人) 26岁成为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建物理生物学与精准测量实验室 33岁晋升求是特聘教授,手握2篇《Nature》论文(1篇封面)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青年科学家深耕的领域,恰恰是被网络段子手戏称为 “天坑专业”的化学。从其履历看,成功的关键是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任教,也就是说,留学+任职高校仍然是一条不错的职业发展道路。 微观战场的大国突围冯建东的实验室里,藏着一场静默的革命。 2021年,他带领团队突破 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技术,首次实现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的直接成像,空间分辨率达24纳米(传统技术为数百纳米)。这项无需标记细胞即可媲美荧光超分辨成像的技术,登上《Nature》封面。 真正的“王炸”在2023年降临。针对被中国官媒称为 “世界性难题”的单分子蛋白测序,冯建东团队在三层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薄膜上构建直径约1纳米的纳米孔,实现0.94道尔顿分辨率,精准区分16种天然氨基酸及磷酸化修饰分子。
这项突破有多重要?《自然》杂志将“单分子蛋白测序”列为 2023年全球七大颠覆性技术之首,而冯建东的工作正是其核心支撑。 当传统质谱技术遭遇灵敏度瓶颈时,中国青年科学家在原子尺度凿开了新路 北戴河的深意今年受邀的8位40岁以下专家中,冯建东的年龄最小,但象征意义最大。他在休假座谈会上的发言颇具深意:“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当好生力军,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 这句话与同期休假的几位大家的观点形成战略呼应: 青年+基础研究的组合在北戴河高规格亮相,折射出人才战略的转向。 自1987年小平同志倡导设立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以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风向标。从早期的“补短板”到近年的“强基础”,受邀专家的构成悄然变化: 2023年:聚焦AI、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57位专家中近半数为中青年学者
2024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薛其坤领衔,凸显“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求;
2025年:首次明确提及“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冯建东等8人的入选,标志着国家对“冷门学科”和“青年力量”的双重倾斜。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只有让青年科学家在基础领域“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站得稳高峰”。
天坑背后的国家逻辑化学专业被称“天坑”,源于其产业化周期长、就业回报率不如计算机等热门领域。但冯建东的轨迹揭示了另一种可能: 单分子测量技术正在打开生物医药的“终极之门”。他团队当前攻关的单分子蛋白测序实用化,直指癌症早筛、靶向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高地;远期构建的细胞数字化模型,可能重塑人类对疾病机制的认知。 更关键的是,这类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带来测量仪器国产化。当中国电镜领域曾饱尝“卡脖子”之痛时,冯建东实验室已自主研制皮安级电流检测装置,其团队研制的精密仪器多次被国际同行求购。 没有今日的“冷板凳”,何来明日高端仪器的“中国造”?
北戴河休假活动期间,专家们参观长城博物馆时的一幕意味深长。出版家汪家明望着角山长城感叹:“长城不仅是砖石垒砌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冯建东们正在构筑新时代的长城——用单分子尺度上的一个个技术突破,在科技无人区竖起中国坐标。 当国之重器的基石从钢铁变成原子,那些曾被视为“天坑”的专业,正化作支撑民族复兴的矿脉。 离城时,冯建东带回实验室的或许不只是北戴河的海风,还有国家对青年科学家的期许信笺:“建功新时代”的征程上,最前沿的基础科学,就是最坚实的强国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