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洞察号(InSight)探测器记录的火震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半径约600千米的固态内核,并揭示其主要成分构成可能是富含轻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该成果以“Seismic Detection of a 600-km Solid Inner Core in Mars”为题,于北京时间9月3日在Nature线上发表,并被选为Nature press release. 火星作为太阳系内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类地行星,一直是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之一。对行星深部结构的探测向来充满挑战:以人类最熟悉的地球为例,科学家直到1936年才通过地震波首次推测内核的存在,而彻底确认固态内核存在竟耗时近半个世纪,至1980年代才完成。相比之下,对火星内部结构的探索难度更大,2018年才首次获得火星震直接观测数据。截至目前,尽管已记录上千次火震数据,但信号微弱和噪声干扰等问题仍严重限制了对火星深部结构的研究。 为突破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火震阵列分析方法,通过对23个信噪比较高的火震事件数据的分析,成功提取出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如在地表反射的PKPPKP(P'P')和在核幔边界反射的PKKP(图1a)。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际观测到的PKKP到时,较当前仅考虑液态核的火星速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提前了50–200秒。这一差异表明,火星核具有分层结构:即外层为液态核,而更深部则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
! N) g! ~- L+ B& K" r. u4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