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szgr 于 2025-10-6 21:56 编辑
! ^/ O+ x1 m4 G2 w1 b! m% h* T$ M& q* H. V! G
中科·武大智谷三大核心项目今年将投用
4 ^/ Y: w! D" v) v
! J. A E( y# R7 O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昌区经科局了解到,中科·武大智谷今年将新增32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小洪山科学城、中科院—武汉大学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珞珈创新港产业园三大核心项目将在今年陆续投用,越来越多的院校创新成果会在武昌落地转化。
9 Y9 |& G& q5 j
5 c: V5 S6 q/ W4 p( f近年来,武昌区积极推进科教人才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转化,紧紧围绕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大学,完善功能配套,优化创新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中科·武大智谷环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
: J+ D: u6 z8 C/ u6 k% d6 i( r9 T2 }& A ]% T c, U
“片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依托27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雄厚科教实力,在新建3座高品质楼宇的同时,引导6栋存量楼宇聚焦科创产业腾笼换鸟,聚焦北斗应用、生命健康、深地储能等新兴产业,致力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策源高地和中心城区产业创新高地。”武昌区经科局主要负责人说。
! r' _; C$ a& M5 Y
! R' a& h" k* g9 Z" j* G6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昌区八一路与科技小路交会处的小洪山科学城,目前项目外立面正在加紧装修,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预计6月底竣工。中科院—武汉大学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已建成,而珞珈创新港产业园将在年内投用首期。 9 [# g- N1 s0 o, ?; u
9 N: I% @2 F: k/ E2 j, N- G
“十年磨一剑,中科·武大智谷今年将全面投用,我们将积极用好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科教人才资源,发挥中心城区吸引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把宝贵的空间用好,真正建成集聚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高能级平台。”武昌区经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 6 @/ h) S& D3 ~) ]
2 M/ N3 S( h: V/ Z# W3 D
为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昌从“书架”走上“货架”,早在今年3月,武昌区成立了中科·武大智谷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 : Y) N3 J# _. t' S
; t" y$ g) G |* x% u: P; S0 [' K
该中心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1站+7中心”的“北斗七星”服务体系,涵盖项目孵化、企业培育、招商引智等全流程服务。
0 [0 D8 w/ R6 l% p$ v: _
^, |$ `7 B9 {该中心综合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站”为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服务站,“七中心”分别为校地合作中心、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服务中心、产业招商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贯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以产业协同和精准招商促进企业聚链成势,形成“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全生态。
9 W: F" H' H4 ?+ |4 y) f2 O6 Q1 [6 q# D; t/ v2 |1 ^
“创新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土壤,构建创新生态的培育需要多方协同。”武昌区经科局主要负责人说,武昌区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完善政策,逐步形成“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唱戏”的联动格局。
+ g5 {- D. t& T! N* h6 N0 @0 s Z& N) }* T$ D% q- M! W
据了解,近年来,武昌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为抓手,以做强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等为支撑,以促进成果转化为切口,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突破240亿元,全区高企总量达90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家(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多项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 K8 v! Y+ a" ?; T, f' C. z3 I% Y" W(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