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7 17:37:26
beta756 发表于 2024-5-7 17:30
是不是说明重症医学国家中心有戏了?
难说!呵呵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7 22:52:13
东南大学滕皋军院士率团参加APSCVIR 2024年会并作专题报告 2024-05-07262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5月7日电】(通讯员 曾楚慧 程守勤 摄影 曾楚慧)5月3日至5日,第18届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学术年会(APSCVIR 2024)在泰国曼谷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朱海东、张毅,中国人民JFJ总医院张晶、于杰、段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邵海波等教授分别介绍了多项原创性研究。5月3日,在“介入放射学创新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 Enhancing IR)”专题会上,滕皋军作题为《去交感神经术(EDN)治疗 2 型糖尿病:介入放射学新领域》的专题报告,并与主持人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者共同探讨这一介入领域创新技术。报告以去交感神经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创性研究为主题,系统性介绍国产创新血管内神经消融设备的研发、实验探索及临床应用,详细描述了这一国际首创技术,奠定了滕皋军院士团队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与主导地位。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CCI)代表团开展学术交流。交流会由滕皋军与APSCVIR 2024主席、泰国介入放射学会(TSVIR)主席Keerati Hongsakul教授共同主持,会议现场讨论热烈,Keerati Hongsakul以及APSCVIR总干事长Gerard Goh教授对中国介入领域研究的发展与创新表示由衷的赞叹与祝贺。大会期间,滕皋军率中国代表团与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领导团进行了年度例会。双方就学术会议、科研合作、介入未来发展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探讨。APSCVIR领导团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现任主席Je Hwan Won教授、候任主席Tay Kiang Hiong教授、总干事长Gerard Goh等共同出席。APSCVIR领导团在对中国介入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对将于2026年在中国南京举办的APSCVIR 2026大会充满信心和期待。 供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8 08:51:57
【最新消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任医师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8 10:41:30
beta756 发表于 2024-5-8 10:15
错误,邱一开始由纪委书记提拔为副校长的
我突然发现这是个老消息!不过最近重症医学方面,国家出台了不少重量级政策,不知道医学中心会不会要出结果了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8 11:12:25
医院应“平急结合”储备可转换ICU床位 2024-05-08 10: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5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组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邱海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中心(筹)主任杜斌对《意见》进行解读。 邱海波表示,医疗机构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关键看重症医学科(ICU)。重症医学科是与“死神”抢时间和抢生命的临床学科,是所有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的救治水平,是整个医院综合医疗能力的体现。 《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包括综合ICU床位和专科ICU床位)达到15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以下简称“可转换ICU床位”)达到10张/10万人,相关医疗机构综合ICU床医比达到1∶0.8,床护比达到1∶3。到2027年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8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2张/10万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资源有效扩容,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专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意见》要求,医院应当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储备一批可转换ICU床位,选择适宜的独立院区、病房楼,按照感染防控要求,对其内部病房进行改建,配备满足重症救治设备使用所需的供氧和供电设施,以及呼吸支持、抢救和监护等设备,确保能够在24小时内转化为重症专业救治床位。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8 11:32:45
beta756 发表于 2024-5-8 11:16
大概率是中大医院和协和医院共同担任医学中心
协和有个筹,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协和估计没问题
华科YYDS
发表于 2024-5-8 11:36:55
估计给协和了吧?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2 20:58:21
基因治疗先天性耳聋,江苏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听力恢复了!转自:交汇点 2024-05-12 20:37:09
交汇点讯 “5月7日那天,我的孩子努力地跟着我发出爸爸两个字的时候,我当时激动地一把搂过孩子亲一口,当时把孩子也逗的嘎嘎乐!”晨晨(化名)的爸爸这样告诉记者。晨晨是江苏首例接受耳聋基因治疗的孩子,记者从5月12日南京鼓楼医院“耳聋基因治疗研究”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晨晨已经完成术后两个月的随访检查,接受基因治疗后,晨晨的听力持续提升,一些频率已经达到了正常的水平。江苏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核酸药物,已经帮助十余例OTOF遗传性耳聋患者重获听力,实现了耳聋基因治疗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https://sghimages.shobserver.com/img/catch/2024/05/12/f7185456-fe5c-488a-83cc-6abc3b6e583e.jpg又一条好消息!江苏首例耳聋基因治疗的患儿能听见啦晨晨是来自江苏徐州,一岁多做儿童早期发展检查时发现双耳没有听力,这个突如其来的诊断信息给了一家人极重的打击。晨晨的父亲在网上到处查找治疗耳聋的信息时,了解到了耳聋还可以通过基因来治疗后,今年2月,带着孩子来到南京鼓楼医院。3月7日,晨晨进行了双侧耳聋基因治疗手术。手术借助内耳注射的方式,用细如发丝般的针将基因治疗药物(AAV)递送到内耳,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恢复自然听觉。为晨晨“主刀”的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陆玲告诉记者,基因治疗在晨晨身上很快就起效了,术后三天,孩子的妈妈在医院走廊上抱着刚刚入睡的晨晨,远远的护士推着治疗车走过来,没想到晨晨居然被吵醒了,目光寻找着治疗车。小小的细节给了晨晨爸妈非常大的惊喜。术后三周,晨晨爸妈发现孩子对声音的感知有了明显的进步,每一次喊他都有反应。5月11日晨晨在南京鼓楼医院完成了术后两个月的随访,检查发现晨晨的听力在进一步提高,一些频率已经达到了正常的水平。晨晨正在学说话的阶段,5月7日第一次喊出了爸爸,这可把晨晨爸爸激动坏了。晨晨的听力恢复,对南京鼓楼医院头颈外科来说,是又一条好消息。这一治耳聋的新型核酸药物(腺相关病毒,AAV)由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双聘教授柴人杰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等国内多家单位研发了10年,目前已经帮助国内十余例OTOF遗传性耳聋患者告别了无声世界。从0到1后步履不停还有更多耳聋基因待攻坚东南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教授告诉记者,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基因有关,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DNFB9)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约占遗传性耳聋的2%—8%。基因药物可以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让承担着将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这一关键作用的听觉毛细胞再生,恢复自然听觉。以往帮助先天性耳聋患者“听见”的人工耳蜗,患者通过人工耳蜗听见的声音是失真的,而基因治疗可以帮助耳聋患者听到正常人感受的声音,不仅解决耳聋患者“听得见”的需求,还能帮助他们“听得清”“听得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高下介绍,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共有200多个,OTOF基因之外,还有更多的基因还在研究中。如果被攻克的基因越来越多,将来遗传性耳聋的筛查、治疗模式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先天性耳聋患者,也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更轻松地走入有声世界。通讯员 王春霞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ct16014515
发表于 2024-5-12 21:11:52
华科YYDS 发表于 2024-5-8 11:36
估计给协和了吧?
好像有两个名额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5 12:47:15
5月1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承办、肝脏健康联盟(CHESS)学术支持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慢性肝病联盟专家组成立会在江苏昆山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强出席会议并致辞。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5 12:48:23
在成立大会上,付强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颁发名誉组长证书,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祁小龙颁发组长证书。
hjdddd
发表于 2024-5-15 13:01:40
我记得OTOF基因治疗,年初的时候复旦五官科发了一篇lancet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7 20:06:28
《NEJM医学前沿》专访滕皋军院士:聚力创新,引领医工交叉新时代
定林
发表于 2024-5-18 19:59:42
beta756 发表于 2024-5-18 13:08
车大滕皋军、崔铁军这个院士真是值啊,其他院士就justsoso
腾被评价为以一己之力把中国影像带入国际先进水平。能从30名左右的医学院杀出来当选院士,从硬实力到做人都必须是一等一的。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8 21:27:18
中大医院今天建院89周年了
定林
发表于 2024-5-18 21:47:58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18 21:27
中大医院今天建院89周年了
希望90周年前能复工江北园区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6 10:10:23
beta756 发表于 2024-5-26 10:04
车大今天在举办生命科学与医学创新发展大会
医学这块,最近这10年,学校上下其实都是很重视很使劲,但是最大的瓶颈,大家也都懂!能做大做强最好,不然就做特做精!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6 15:39:50
今天上午,东南大学与江北新区签署合作协议,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将进驻江北新区。
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多个东南大学重大创新平台将逐步入驻江北校区,东南大学江北校区将成为东南大学大医科办学主校区。
继月初与南信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新区再次与高水平大学深度携手,“研产贯通”的新火花、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正在一个个行动中不断迸发、向上。
上午八点半,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20余位中外院士、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于此。
作为会议的重磅环节之一,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进驻南京江北新区的协议签署。
“我们要合力推进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加速落地江北新区,支持‘东大系’项目培育孵化。”新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签约中提及的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也就是东南大学的大医科,包括学校的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基础医药创新中心、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及器官芯片研究院等平台。
一直以来,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发展,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随着东南大学大医科诸多重大平台逐步入驻新区,未来,这一医工融合发展“创新港”将为新区带来更多优秀人才、优质科研项目,也将进一步引领江北生命健康产业变局。
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全力推动妇女儿童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建设,合力打造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同时,继续推进EDA国创中心高端化发展,合力保障东南大学江北校区建设等。
与高校深化合作,放大高校科研优势,助推更多原始创新转化,对一个地区创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更好放大优势? 其中一个主抓手就是基金支撑。
在本次新区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中,新区还发布了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医工融合基金,全力支持东南大学各项创新项目和重点平台落地新区。
蛋黄粽子
发表于 2024-5-26 16:16:20
beta756 发表于 2024-5-26 10:16
3亿捐款终于开始用了,研究院成立了,好像请了个大牛当院长。
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全力推动妇女儿童中心、 ...
哪个大牛当院长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7 19:18:5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新华社客户端
2024-05-27 11:31
北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在5月26日召开的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指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建设学科交叉机制创新试验田,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5月26日,东南大学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宣布,东南大学“大医科”主校区落户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将逐步入驻江北校区。
滕皋军指出,医学的本源就具有多学科性。当下医疗服务的中心正在经历“病人→人→人类”的转变,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学发展需要医学工程师、医学数学家、医学物理学家、医学化学家、药学家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他介绍,全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数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诺贝尔奖交叉学科成果超40%,21世纪后占半数以上。其中,医学健康领域学科交叉成果最为活跃,2018年《Nature》医学健康领域论文作者中位数达16个。
“新科技革命将引发新产业革命,目前医工交叉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他举例说,计算医学将成为医学创新主引擎,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和计算科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核心技术,智能化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为药物研发、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提供服务。
他介绍说,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中心未来计划在3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打造医工交叉发展战略先导区,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分中心、智能医学诊疗分中心、器官芯片与药物研发分中心、智能手术机器人分中心、新型细胞基因治疗分中心五大领域,打造“医学+工学”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医学科学家、具有医科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东南大学坚持走多学科交叉与医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滕皋军院士带头研发的人工智能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机器人,已治疗肿瘤患者2万余名,形成了智能介入诊疗新范式。人体器官芯片技术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顾忠泽教授领导的人体器官芯片团队攻克了该技术中跨尺度芯片制造、高仿真微环境构建、功能图像分析、芯片传感等核心技术问题,并联合华为发布了人体器官芯片大模型。(记者 曾亮亮 北京报道)
定林
发表于 2024-5-27 19:39:19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7 19: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新华社客户端
2024 ...
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中心未来计划在3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大手笔!
蛋黄粽子
发表于 2024-5-27 19:48:30
哪里整那么多钱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7 20:33:36
定林 发表于 2024-5-27 19:39
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中心未来计划在3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大手笔!
要努力争取各方支持:政府、校友、合作企业、社会力量。东南这几年还是做得不错的,你看新闻学校动作,留心观察还是看得到端倪的!
waldvogel
发表于 2024-5-28 10:29:15
太猛哦 20Y
waldvogel
发表于 2024-5-28 10:29:23
太猛哦 20Y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8 10:31:51
waldvogel 发表于 2024-5-28 10:29
太猛哦 20Y
准备砸锅卖铁!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8 13:18:47
beta756 发表于 2024-5-28 09:13
东南大学大医科建设宣传片正式发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f42197XZ/?spm_id_from=333.999. ...
看了下,做得还不错,医学学科起源于国立东南大学之前,成体系于国立中央大学时期,21世纪重新回归,医工深度融合再启华章!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5-28 15:47:50
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近日发布。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共8项),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刘必成教授领衔的“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发生机制及转化研究”,以及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领衔的“通过基因治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功能”两项光荣上榜。
原始人
发表于 2024-5-28 16:30:57
waldvogel 发表于 2024-5-28 10:29
太猛哦 20Y
是不是南京大发慈悲了,每家985都给20亿搞建设
曳引留痕
发表于 2024-5-28 19:41:30
医学与生命科学大楼+大型动物房的建设经费就是12亿了,又多了个医工交叉科研楼,加上配套的建筑,投入超过20亿不出意外。重点还是中大新院区,或者争取新的附属医院。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