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向世界顶尖肿瘤中心坚实迈进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4-10-19 10:24 编辑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是中肿2021年提出的,央妈也作了专辑采访。从2023年开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从
1. 重大科技突破;
2. 院士遴选、杰青、三大奖、优青、创新群体;
3. 国际重大药物研发;
4. 过亿专利转让
四个方面来记录中肿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的步伐,科技创新是中肿的生存之道。
一. 2023年的统计情况
1. 重大科技突破(只统计国际首次):
(1) 国际首次,5%的晚期肠癌患者运用最新手段治疗,六成近期病理完全缓解---2023.1
(2)马骏、孙颖、毛燕萍团队放疗“减毒”新技术将使99%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BMJ主刊)---2023.2
(3)后线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的高效新方案!陈明远教授团队成果在JCO发表----2023.2
(4)国际首次提出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新标准!(Lancet主刊)---2023.2
(5)构建新分型,再获新突破!徐瑞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助力食管癌免疫治疗精准化-----2023.4
(6)首个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探索PD-1单抗联合标准放化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2期试验 ----- 2023.4
(7)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团队Ⅲ期临床试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全球一线治疗方案 -----2023.05
(8)麦海强首次证实同期放化疗联合GP方案辅助化疗对N2~3期鼻咽癌安全有效(Lancet Oncology)--- 2023.06
(9)马骏和孙颖等团队将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从76.5%提高至85.3%---2023.06
(10)徐瑞华教授:改变晚期胃癌国际治疗标准,Claudin 18.2 单抗登上 ASCO ---- 2023.06
(11)新突破!中肿肺癌团队研发出肺癌EGFR-20ins突变治疗新方案,该研究为这部分肺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有望改写该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 ----2023.06
(12)有望成为全球晚期实体瘤最安全的治疗策略,中山大学徐瑞华/张晓实开发治疗新方案 ------2023.07
(13)徐瑞华领衔的国际研究GLOW研究的成功意味着胃癌治疗格局将被重大改变,必将推动Zolbetuximab联合CAPOX成为全球胃癌一线治疗新的标准方案---2023.08
(14)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再创新高,晚期鼻咽癌迎来OS新时代!---2023.09
(15) 全球首个!RM-NPC顺铂不耐受患者的减毒方案强势来袭!---2023.10
(16)2023 ESMO 徐瑞华教授开启特殊突变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新时代! ---2023.10
(17)全球首个抗Claudin 18.2 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最新结果即将发布!---2023.11
(18)徐瑞华晚期鼻咽癌复发/转移获得重大突破,荣登JAMA临床主刊---2023.11
(19)麦海强教授国际首次提出高危鼻咽癌治疗新模式----2023.12
2. 院士遴选、杰青、三大奖、优青、创新群体:
(1)院士:马骏
(2)三大奖:0(未开始)
(3)创新群体、杰青、优青等情况:
1个创新群体:1000万
1个杰青项目:400万
3个国际重点项目:210万,210万,205万
1个优青项目:200万
4个专项:150万,150万,150万,162万
剩下的全部是低于100万,总共7719万
3. 国际重大药物研发:
(1) 中国原研PD-1单抗获美国FDA批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款在美国上市的抗癌药物
(2)国产原研药呋喹替尼获美国FDA获批,标志着国产又一款抗癌药物走向世界,用于晚期/转移结直肠癌的治疗
(3)目前BL-B01D1已在准备针对美国和欧洲高加索人群的国际性临床I期研究
4. 过亿专利转让:
(1)联合智飞生物研发EB病毒疫苗(去年转让给上海君实生物公司5亿的那个,以及之前的转让都不作记录,那是2023年以前的,不在此统计)
-----------------------------------------------------------------------------------------------------------
一. 2024年的统计情况
1. 重大科技突破(只统计国际首次):
(1)马骏院士团队领衔重塑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新模式----2024.01
(2)晚期肠癌原创免疫治疗方案创新成果发布会,世界独一无二---2024.03
(3)DUBHE-C-206研究结果公布!艾帕洛利托沃瑞利组合抗体开拓宫颈癌治疗新方案 ----2024.03
(4)Cell创刊50年首次约稿发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专题评述----2024.03
(5)中肿新方案:张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将引领肺癌EGFR 20ins靶向治疗新风向------2024.03
(6)徐瑞华领衔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参研中心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发表于临床主刊---2024.05
(7)马骏院士首创全球鼻咽癌免疫治疗,并发表于临床主刊,有望继续改写国际治疗指南---2024.05
(8)靶向耐药后免疫治疗,肺癌新方案显著延长生存期,发表在JAMA---2024.05
(9)徐瑞华教授携CMG901(AZD0901)亮相,晚期胃癌患者有望迎来CLDN18.2 ADC新疗法--2024.06
(10)2024 ASCO六项重磅研究,3项来自中国,2项来自中肿---2024.06
(11)张力、赵洪云团队开启全球双抗ADC药物治疗肿瘤新时代 ---2024.07
(12)中肿徐瑞华团队为全球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方案--2024.09
(13)NEJM发文!徐瑞华教授团队最新晚期胃癌研究,新靶点药延长生存期--2024.09
2. 院士遴选、杰青、三大奖、优青、创新群体:
(1)国家三大奖:
国家三大奖:曾木圣:自然2等奖;马骏:科技进步2等奖,还有一项肺癌参与的,一共2+1,参与就不作统计了
(2)杰青、优青
1杰青+2优青+1重点
3. 国际重大药物研发:
4. 过亿专利转让: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3-12-31 10:05 编辑
中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规划指出:建设2基地+1中心+1摇篮;2基地分别是:医学技术国际创新基地、原始医药国际创新基地;1中心:世界肿瘤医学疑难病诊治中心;1摇篮:国际肿瘤人才培养摇篮。
2023年取得骄人的成绩,2024年再接再厉,继往开来
院士不是徐瑞华,2025年再发一次这贴;P maicon08 发表于 2023-12-5 10:16
院士不是徐瑞华,2025年再发一次这贴
已经改过来了,谢谢 去年和前年搜索中肿出来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今年搜索中肿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占着茅茅坑拉不出屎,真恶心。。。。 国家癌症医学中心 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有机会吗 xuweijie451 发表于 2023-12-5 10:48
国家癌症医学中心 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有机会吗
国家癌症中心没机会了,被抢占了,不过中肿不在乎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当然中肿不缺钱不缺病人 听朋友说,这家医院医术高,医德好!
超声心电科周建华教授就是一例,赞! 巫术连年 发表于 2023-12-5 11:23
听朋友说,这家医院医术高,医德好!
超声心电科周建华教授就是一例,赞! ...
谢谢认可!中肿的口碑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当然也有极个别医生口碑很差。医院整体氛围好,连续8年评为最佳雇主单位! 希望中肿越来越好 造福全国人民 造福人类 小杆子 发表于 2023-12-6 15:09
希望中肿越来越好 造福全国人民 造福人类
:handshake,一定一定的,每次的突破都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 前一阵看了中肿实验结果已经用了药了,希望中肿取得更大的成绩。 sqw19 发表于 2023-12-8 21:12
前一阵看了中肿实验结果已经用了药了,希望中肿取得更大的成绩。
所以我建议你先打个电话问问好点,药物正式上市之前有招募患者进行试验的,一般分为1,2,3期,中肿在这方面管理的比较严格 school 发表于 2023-12-8 21:14
所以我建议你先打个电话问问好点,药物正式上市之前有招募患者进行试验的,一般分为1,2,3期,中肿在这 ...
是的,是根据中肿实验结果指南更新了,医院给用的药现在是一线治疗 school 发表于 2023-12-8 21:14
所以我建议你先打个电话问问好点,药物正式上市之前有招募患者进行试验的,一般分为1,2,3期,中肿在这 ...
上次按您的指导已经咨询了 maicon08 发表于 2023-12-5 10:16
院士不是徐瑞华,2025年再发一次这贴
会的,从2023年开始会一直更新这个帖子,除非网大关闭了 宋尔卫实验室查的怎么样了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3-12-18 16:54 编辑
鼻咽癌治疗方面的进展:由中晚期到晚期/转移、高危治疗方案的重大突破,力争这几年实现全面治愈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3-12-20 21:57 编辑
2023年开了个好头,希望2024年再接再厉,更上一层头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于当地时间2024年1月18-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正式召开。作为胃肠道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之一,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2024 ASCO GI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专题活动,与您一同精研学术热点,汲取大会精华。
近5年来在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出现诸多可喜的进步,本次会议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期肝癌的治疗进展尤其值得关注包括EMERALD-1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在不可切除的HCC(u HCC)中使用TACE+度伐利尤单抗(D)+贝伐珠单抗(B)对比TACE联合安慰剂的疗效有令人期待的改善。
研究背景:20年多年来,TACE作为中期肝癌的标准治疗,但大部分不可切除的中晚期介入治疗的无进展生存(PFS)期都在1年之内,TACE治疗后会产生炎症的免疫微环境及VEGF的信号通路激活,为临床上使用TACE联合免疫检查节点抑制剂(ICIs)及VEGF的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EMERALD-1(NCT03778957;双盲、全球、Ⅲ期研究)中,符合栓塞条件的uHCC、Child-Pugh A至B7肝功能、ECOG评分 0~1分且无肝外转移证据的患者按1∶1∶1随机分为D+B+TACE组、D+TACE组或单纯的TACE组。TACE可以由研究者选择cTACE或DEB-TACE。患者接受D(1500 mg)或安慰剂治疗D(Q4W)+TACE。在最后一次TACE完成后,患者接受D(1120 mg)联合B(15 mg/kg)或D+B安慰剂,或安慰剂(Q3W)。主要终点是D+B+TACE对TACE的PFS期。次要终点包括D+TACE对TACE的PFS期,D+B+TACE、D+TACE、TACE三组的OS数据、客观缓解率(ORR)、至疾病进展时间(TTP)及安全性比较。
研究结果:共有616例HCC患者,其中BCLC A期(25.8%)、B期(57.3%)和C期(16.1%),被随机分为D+B+TACE组(204例)、D+TACE组(207例)或单纯TACE组(205例)。人口统计特征和基线特征在各组间保持总体平衡。对PFS期最终分析显示主要研究终点得到满足:D+B+TACE对比TACE的PFS期显著改善[中位PFS期,15.0对8.2个月;HR=0.77;95%CI:0.61~0.98;P=0.032(阈值0.0434)]。结果在大多数预先设定的亚组中均显示一致性。D+TACE组对比TACE组的次要终点PFS期无统计学意义(mPFS期,10.0个月对8.2个月;HR=0.94;95%CI:0.75~1.19;P=0.638)。D+B+TACE、D+TACE和单纯TACE组的ORR分别为43.6%、41.0%和29.6%,mTTP分别为22.0、11.5和10.0个月。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在D+B+TACE组(154例)、D+TACE组(232例)和单纯TACE组(200例)安全性分析集中,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分别为32.5%、15.1%和13.5%;8.4%、4.3%和3.5%因TRAEs停药;0%、1.3%和2.0%死于TRAEs。OS数据仍在随访中。
研究结论:D+B+TACE是第一个基于ICI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与TACE相比,在可进行栓塞治疗的uHCC中PFS中显示出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安全性可控,与D、B和TACE在uHCC中的安全性一致。D+B+TACE有望作为为治疗uHCC新的治疗标准。临床试验信息:NCT03778957 AZ。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4-3-3 10:07 编辑
3月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大会以“勇立科技创新潮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肖海鹏到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江涛院士受邀作主题分享。中心党政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导师、单病种首席专家、主诊教授、优秀人才代表、职代会常设委员会委员及代表、新员工代表、中肿甘肃医院相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管忠震教授、万德森教授、戎铁华教授、廖振尔教授等老领导出席会议。
海鹏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肿瘤防治中心60周年院庆,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医教研管防全面发展,在科技创新、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令人鼓舞。希望中心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肩负起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坚持“四个面向”,以“强人才、重基础、弘临床、建平台、促交叉、推转化、抓评价”为指导原则,紧抓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强化体系保障,做好文化传承,努力迈入世界一流肿瘤中心前列,为新时期中大医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心甲子华章,献礼中山大学百年华诞。
为进一步增强中心科技创新动能、拓展创新路径,会议特邀陈香美、江涛两位院士,分别分享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团队培养的宝贵经验。
陈香美院士在《大数据驱动中西医结合智慧医疗》的主题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大数据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模式转变、数字医生构建、智慧医疗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应用,并通过介绍团队在利用大数据在提升血液净化质量改进、驱动中西医结合智慧医疗方面的创新实践,强调了大数据在未来引领学科创新与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陈院士还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优秀女医师的成长之路,勉励广大新时代女医务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在人民生命健康的伟大事业中谱写人生华章。
江涛院士在《神经肿瘤新药研发范式的建立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中,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研究所从建立之初,就强调基础与临床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同步,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服务。此外,江院士还与大家分享了研究所在神经肿瘤新药与器械研发方面的发展布局与目标,重点向大家介绍了脑胶质瘤在精准诊疗、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新疗法研究,基础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前沿进展,以及团队在胶质瘤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会上,徐瑞华院长作了题为《科技创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会报告,对中心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与成效以及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与支撑进行了全面总结回顾,并就中心未来将打造什么样的医学高地、培养什么样的一流人才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心在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徐院长强调,经过60年的创新发展,中心已不仅仅是一家医疗单位,更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肿瘤医学创新中心。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中肿新时代“1249”战略,通过打造公立医院管理中肿范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时代需求共振。
“1249”战略是什么?
一个目标——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
二项措施——激活“改革、创新”活力
四方面突破——基础原创、临床创新、疑难病诊治、人才培养
九维度成果群——原创基础理论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和器械、助推国家创新药创新上市应用、新疗法新方案创新、复杂疑难病诊治方案、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创新、国家战略性人才、国际化医教研管人才、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机制
武少新书记作了题为《坚持党建引领 助力科技创新 为新时代中心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中心党委工作报告。过去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建设高水平医院,壮大干部人才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更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中大校庆100周年,也是中心建院60周年。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将创新成果更多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我们将牢牢把握政治引领“出发点”、干部队伍“关键点”、基层党建“着力点”、全面从严治党“支撑点”,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支撑、组织支撑、纪律支撑。
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院士,作了题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项目中培养青年人才》的报告。马院士以鼻咽癌的防治研究为例,介绍了团队在以临床问题及研究方向为切入点,开展诊疗技术、诊疗方案的创新与推广,以提升诊疗的效率与成效,同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在过程中,研究团队的各成员,特别是青年医生,在科学素养、临床技能、学术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并逐渐成为中心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
曾木圣副院长作了题为《科技创新驱动世界顶尖肿瘤中心建设》的报告。对标国际顶尖研究型医院,瞄准医学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世界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曾院长介绍了过去一年中心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并分析了现阶段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挑战。围绕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任务,曾院长介绍了未来临床问题、基础研究、科研转化新模式。
此外,围绕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临床研究开展、科研平台建设与水平提升、亚专科建设等主题,放疗科、内科、神经外科、肝脏外科、微创介入治疗科、实验研究部负责人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2024年,是中心建院60周年。六十载春华秋实、风雨兼程,一代代中肿人始终不忘初心,以“征服癌症,造福人类”为己任,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这充满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心60周年院庆正式启动。
此外,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树立标杆,凝聚发展力量,大会还举行了年度颁奖典礼,对过去一年在中心各维度工作贡献突出的团队与个人给予表彰和感谢。大会同时还组织召开了中心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审议通过了《中心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及职代会相关材料。
会议最后,武书记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研讨中心推进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增强创新动能、汇聚创新合力、拓展创新道路,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的会议,为中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增添了动力、鼓舞了士气。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新时代中肿“1249”战略落地见效,在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的征途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肿力量。
2024年3月4日18:00-19:00 CAPability-01研究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人民日报客户端全程直播。
CAPability-01研究,即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稳定(pMMR/MSS)的结直肠癌的随机、多中心、双臂Ⅱ期临床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徐瑞华教授担任总PI,日前获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2.9)发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曾木圣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王峰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共同出席发布会,探讨晚期pMMR/MSS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困境的破局之路,共话CAPability-01研究的里程碑意义。敬请关注!
2024年3月7日~10日,第25届欧洲妇科肿瘤学大会(ESGO)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妇科肿瘤学学术会议之一,ESGO为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致力于及时传递妇科肿瘤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齐鲁制药的创新抗肿瘤药物——双功能组合抗体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QL1706)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Ⅱ期临床研究(DUBHE-C-206研究)结果以口头报告的形式亮相,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及时传递前沿学术进展,【肿瘤资讯】特邀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者(Leading P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楼寒梅教授进行专访,就研究数据、双免疫疗法等前沿话题进行学术分享,本期聚焦于刘继红教授的学术观点。
研究背景
QL1706是一种同时含有 PD-1单抗和 CTLA-4单抗的新型双功能组合抗体,在Ⅰ期研究中,QL1706初步展现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
研究设计
DUBHE-C-206研究是一项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QL1706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入组阶段不限制患者的PD-L1表达状态。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由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
研究结果
疗效数据:
截至2023年4月28日,研究共入组了148例一线含铂化疗(±贝伐珠单抗)失败且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其中有59例(39.9%)的患者曾有贝伐珠单抗治疗史,55例(37.2%)的患者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经过11.0(0.7~15.5)个月的中位随访后发现,经IRC评估的ORR为33.8%,达预设主要终点;疾病控制率(DCR)为64.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达到了5.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未达到。根据PD-L1进行分层后发现,PD-L1 CPS<1(n=43)和CPS≥1(n=105)患者的ORR分别为25.6%和37.1%。
安全性数据:
共有104例(70.3%)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36例(24.3%)患者发生了≥3级TRAE,其中最常见的TRAE是贫血(4.1%),3例(2.0%)患者因TRAE而停止治疗,无导致死亡的TRAE。
研究结论
QL1706在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治疗需求亟待满足,创新药物研发任重道远
近年来,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宫颈癌的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宫颈癌患者数量依然庞大,宫颈癌疾病负担依然较重。
传统的宫颈癌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治疗方法在早期宫颈癌患者中疗效显著,但是对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疗效却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对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亟需更好的治疗手段改善生存。也正是在这一疾病背景下,近年来,针对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探索成为临床热点,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出现,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但是,在宫颈癌免疫治疗领域,依然需要不断研发新的靶点药物以及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满足“高效低毒”的治疗需求,同时提前进行疗效及安全性预测,指导临床用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齐鲁制药研发了双功能组合抗体——QL1706,其同时具有PD-1和CTLA-4的抑制作用。在前期的研究探索中,QL1706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了初步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探索QL1706在经治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的治疗价值,我们设计开展了DUBHE-C-206研究,并非常高兴地看到该方案初步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研究结果,且得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认可。
DUBHE-C-206研究数据亮眼,QL1706兼具疗效及安全性优势
DUBHE-C-206研究旨在探索QL1706在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我所在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入组了21例患者。在第2例患者入组时,便让我们对DUBHE-C-206研究充满了信心。此例患者入组时颈部巨大的淋巴结转移灶已导致皮肤破溃,颈部完全无法活动,但在1个疗程的QL1706治疗后,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明显退缩,如今,患者已经顺利完成了37个疗程的治疗,依然在持续获益;且整体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在以往的宫颈癌乃至其他肿瘤(如皮肤黑色素瘤等)的治疗研究中, PD-1单抗和 CTLA-4单抗联合使用时,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也正因如此,严重限制了该联合方案的临床应用。而在DUBHE-C-206研究期间,我中心的21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TRAE,让我们看到了QL1706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而此次2024 ESGO公布的疗效数据提示,QL1706治疗一线含铂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ORR为33.8%,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无论是在DUBHE-C-206研究开展阶段,还是在研究数据公布之后,都让我们看到了QL1706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以及安全性优势,提升了医生的临床用药信心,让更多患者有望从双免治疗中获益。
期待QL1706早日应用于临床,为更多宫颈癌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DUBHE-C-206研究结果丰富了宫颈癌双免治疗的循证医学依据,也让我们看到了QL1706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此次在2024 ESGO公布的数据是DUBHE-C-206研究数据的首次公布,未来该研究的后续随访结果还会继续公布。
现阶段,QL1706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Ⅲ期研究在积极开展,未来也希望QL1706在宫颈癌领域的探索方向能够继续丰富,如将用药时机前移、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等;期待这些临床研究探索,能够给宫颈癌的治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指导与借鉴;也希望QL1706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给广大宫颈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生存希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特别是消化肿瘤、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五年临床研究结果被NCCN国际指南采用48次,发表四大临床医学期刊论文数量在全球癌症中心名列前茅。作为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领军人物,徐瑞华教授牵头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了结直肠癌诊治系统创新,破解了消化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差的难题,使消化肿瘤诊治达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徐瑞华教授牵头的多个临床试验项目接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核查,并顺利通过(no major finding , no minor issue),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基于此,创新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生产的创新生物药,创造了新的历史。
鉴于中肿团队在全球抗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在Cell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为Cell撰写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专题评述。这是该杂志创刊50年来,首次约稿发表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专题评述。 中肿新方案:张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将引领肺癌EGFR 20ins靶向治疗新风向
2024年3月20日,张力教授团队的肺癌创新性治疗研究“评价JMT101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研究名称:BECOME研究,研究代号:JMT101-CSP-003)”成果在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以口头报告(编号137MO)形式呈现。作为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方案,这一创新成果有望引领肺癌靶向治疗新风向,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BECOME研究为一项针对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患者的单臂、多中心、开放的Ⅱ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JMT101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为这一特定突变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是亚洲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最常见的驱动基因,而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20ins)是肺癌中一种较为罕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中国NSCLC患者中,EGFR 20ins发病率约占2~3%。尽管传统的EGFR-TKI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肺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EGFR 20ins的患者,其疗效却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8%。既往针对这一人群,临床主要依赖化疗,缺乏行之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因此,开发针对EGFR 20ins NSCLC患者的靶向疗法成为了迫切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根据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前期试验证据,张力教授团队针对EGFR 20ins突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JMT101联合奥希替尼,通过大分子单抗和小分子EGFR-TKI同时在细胞外和细胞内阻断EGFR通路,以期增强临床获益。
JMT101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体外研究显示JMT101与人EGFR的亲和力约为西妥昔单抗的7倍;JMT101与西妥昔单抗具有相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效应。临床前体内、外药效学观察到了明显的联合增效作用,先前进行的JMT101联合奥希替尼的探索性Ib期研究(JMT101-CSP-001)结果作为研究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b期研究结果表明JMT101联合奥希替尼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BECOME研究是基于Ib期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键II期研究,该研究不仅深入探索了创新治疗方案对于EGFR特定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还为优化患者诊疗策略和生存获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BECOME研究结果显示,JMT101与奥希替尼的联合使用,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截至2023年12月21日,基于意向治疗人群(ITT,N=112),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0%,疾病控制率(DCR)为79.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6.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9个月,6个月PFS率为57.7%,12个月PFS率为31.0%;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7.2个月,其中中位DoR、PFS和OS数据仍在成熟中;经中心实验室确认组织检测EGFR 20ins 阳性的受试者,经IRC评估确认的ORR为52.9%,中位PFS为8.8个月(尚未成熟)。在EGFR 20号外显子螺旋区、近环区和远环区插入的患者中均观察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安全性方面,JMT101联合奥希替尼的主要AE为皮疹、腹泻、口腔黏膜炎、食欲减退、体重降低、指甲毒性、皮肤干燥等,仅有4.8%(6例)患者因联合方案相关的AE导致停药,提示JMT101联合奥希替尼的安全性可接受,临床上可有效预防和治疗。
针对携带EGFR 20ins的NSCLC,目前尚无完全获批的药物在中国上市,BECOME研究结果表明,JMT101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携带EGFR 20ins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这一创新性治疗方案的研究成果,无疑为EGFR 20ins NSCLC 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众多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三大奖就等最后的官宣了,一个世界领先的减毒理论,一个专利过亿的EB研究,大概率都能留下这2个奖 在CLDN18.2高表达晚期经治胃癌患者中,CMG901(AZD0901)展现出极具前景的抗肿瘤活性和可管理的安全性。其中,2.2mg/kg剂量组的确认ORR为48%,中位PFS为4.8个月,中位OS高达11.8个月。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31日到6月4日在芝加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盛大召开。其中,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ASCO Plenary Series)讨论ASCO专家委员会推荐的重磅临床研究数据,旨在及时更新肿瘤治疗领域可改变临床实践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全球肿瘤治疗的方案更新。2024 ASCO全体会议系列于芝加哥时间6月1日12:30-13:30召开,本次活动共更新了6个摘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分享了Claudin18.2(CLDN18.2)ADC药物CMG901(AZD0901)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交界癌(以下简称胃癌)患者的I期研究的更新结果,进一步确证CMG901(AZD0901)在CLDN18.2表达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为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方案。“
根据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统计数据,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新发病例为97万,超1/3的患者来自中国,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能够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案极为有限,尤其是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其预后状况普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OS)甚至不足10个月,亟需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
CLDN18.2是一种仅表达于正常胃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以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CLDN18.2通常埋藏于紧密连接中;而在肿瘤恶性转化过程中,胃黏膜细胞极性发生改变,导致CLDN18.2广泛分布于细胞膜表面,从而更易于接触治疗性抗体。既往已有研究证实CLDN18.2可作为胃癌的有效治疗靶点。
CMG901(AZD0901)是一种潜在同类首创、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由人源化CLDN18.2抗体通过可裂解连接子与单甲基auristatin E(MMAE)偶联而成。I期研究的剂量递增部分共纳入13例晚期胃癌患者,61.5%为CLDN18.2阳性,这部分患者经CMG901(AZD0901)治疗的ORR和DCR分别为79%和100%,初步证实了CLDN18.2 ADC药物在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的卓越疗效。本次ASCO会议中公布该研究的更新结果。
研究方法
I期研究包括剂量递增(A部分:0.3-3.4mg/kg)和剂量扩展(B部分:2.2、2.6和3.0mg/kg)两部分,评估CMG901(AZD0901)在晚期胃癌和其他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A部分入组的患者无需表达CLDN18.2,但B部分晚期胃癌患者为CLDN18.2阳性(定义为:在≥5%的肿瘤细胞中,任何膜染色强度为≥2+。CMG901(AZD0901)每3周静脉给药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A部分的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B部分主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根据RECISTv1.1)和II期推荐剂量(RP2D)。
截至2024年2月24日,在89例CLDN18.2高表达(在≥20%的肿瘤细胞中,任何膜染色强度为≥2+)的晚期胃癌患者中,确认ORR为35%,确认DCR为70%。2.2mg/kg、2.6mg/kg、3.0mg/kg三个剂量组的确认ORR分别为48%、24%和38%;确认DCR分别为71%、67%和75%。并且,无论既往治疗线数如何,包括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均能观察到确认ORR;既往紫杉醇或抗PD-1治疗的患者观察到相似ORR。
最常见的TEAE为贫血(63%)、呕吐(58%)和低白蛋白血症(58%)。最常见的≥3级TEAEs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9%)、贫血(13%)和呕吐(10%)。13%的患者因治疗相关TEAEs减少剂量,8%因治疗相关TEAEs停止治疗。
研究结论
CMG901(AZD0901)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LDN18.2高表达晚期胃癌患者中表现出有前景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观察到抗肿瘤活性,在2.2mg/kg剂量组,确认ORR为48%,中位PFS为4.8个月,中位OS高达11.8个月。同时,CMG901(AZD0901)总体耐受性良好,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目前,CMG901(AZD0901)的临床研究已经拓展到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包括一项正在进行的用于≥2线患者的III期研究(NCT06346392)和2项II期研究(NCT06219941、NCT05702229)。
CLDN18.2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异常激活并高表达,因此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单抗、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和ADC四大类药物在CLDN18.2研发赛道激烈角逐,其中Zolbetuximab联合化疗已经在日本获批HER2阴性、CLDN18.2阳性晚期/复发胃癌适应症,同时多款单抗也进入III期临床阶段;CAR-T细胞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CLDN18.2 ADC药物的研发也进入了III期临床阶段,其中之一便是CMG901(AZD0901)。
CMG901(AZD0901)是一种CLDN18.2 ADC药物,可通过CLDN18.2抗体部分特异结合CLDN18.2阳性细胞,并内吞进入细胞溶酶体,释放MMAE,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滞并诱发细胞凋亡。此前在2023年ASCO GI大会和11月的全体大会系列会议中已经公布过I期研究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结果和安全性。本次ASCO大会的全体大会系列会议进一步更新了该研究结果,2.2mg/kg、2.6mg/kg、3.0mg/kg三个剂量组的确认ORR分别为48%、24%和38%;中位PFS分别为4.8个月、3.3个月和9.9个月;中位OS分别为11.8个月、11.5个月和11.1个月,进一步展现了CMG901(AZD0901)在CLDN18.2高表达晚期经治胃癌患者的卓越疗效,并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徐瑞华教授表示,“CMG901(AZD0901)单药在晚期经治胃癌患者取得了显著生存获益,有必要继续探索其在胃癌领域的一线治疗潜力,从而改变胃癌临床实践。”
CMG901(AZD0901)已经于2022年4月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认定;于2022年9月也已经在中国获得CED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目前,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CTR20240730、NCT06346392),在CLDN18.2表达晚期胃癌患者中比较CMG901(AZD0901)单药与研究者选择方案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地点涵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
在2024年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环节中,徐瑞华教授就CMG901(AZD0901)的I期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CMG901(AZD0901)在全球胃癌领域的进一步临床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推动全球胃癌治疗领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徐瑞华教授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充分展现了我国学者的卓越学术风采,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我们期待,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和深化,CMG901(AZD0901)最终能够为全球实体瘤患者带来治疗效益,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年度盛事——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2024年5月31日至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本次大会共设200余个专场,为国际肿瘤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索未知的重要舞台。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学者斩获了50余项口头报告,占全球总数的约10%。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的口头报告达到了13项,占中国总报告数的近20%。会议前后,中肿专家同期在世界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连续发表了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唱响了崛起的中国之声、中肿之声。
绽放异彩——“数说”2024ASCO的中肿之声
“今年ASCO年会是历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ASCO候任主席Eric Small教授这样评价今年的年会。尽管如此,来自中肿的学者还是在这一学术盛会上绽放异彩。
作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徐瑞华教授团队共有11项研究入选,其中口头报告5项、壁报6项,奏响了消化道肿瘤领域中国强音!
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ASCO Plenary Series)快速摘要更新(Updates of the Abstract)专场是全场瞩目的焦点,能够入选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的研究均是有望改变肿瘤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该专场共有6项重磅研究报告,其中3项来自中国,徐瑞华教授团队斩获2项,数量与全球排名第二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持平。在徐瑞华教授与Eric Small教授会谈时,Eric Small教授特别提到了这一“令人钦佩的成就”。
专场中,徐瑞华教授就靶向claudin18.2的ADC新药治疗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肿瘤的情况进行了精彩报告。王峰教授也带来了关于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FRUTIGA研究的数据更新。专场主席Toni Choueiri教授在王峰教授登台时特别提到,这是中肿带来的第二项研究,这样的成绩令人瞩目。高质量的研究也赢得全场掌声。
在“胃肠肿瘤-结直肠与肛门”口头报告专场,徐瑞华教授携新辅助双免治疗dMMR/MSI-H型结直肠癌的新方案再度唱响中国之声,而徐瑞华教授团队的邱海波主任医师、阮丹云副主任医师也分别在ASCO年会“肉瘤口头报告”专场与“头颈部肿瘤快速口头报告”专场登台报告,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鼻咽癌领域,来自中国的研究者包揽了全部3项口头报告,其中2项来自中肿。
马骏院士团队的刘需副主任医师代表团队报告了3期随机临床试验DIPPER研究的成果,该研究也被入选了本次ASCO年会的Late-breaking Abstract研究;
麦海强、陈秋燕教授团队带来1项口头报告、3项壁报展示,刘赛兰副主任医师进行了汇报。这些研究不仅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展示了中国在头颈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带来了实质性的治疗进展。
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专场,全球共入选8项口头报告,令人惊喜的是,其中有2项均来自中国同一个团队——中肿张力、方文峰教授团队。2项口头报告中,HARMONi-A试验为肺癌EGFR +肺癌患者建立了免疫治疗新方案;OptiTROP-Lung01研究则为野生型肺癌患者探索了新型trop-2- ADC联合免疫治疗新方法。
在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专场,全球共入选9项口头报告,有2项来自中国的同一家医院——中肿刘慧教授(GASTO-1091研究)、王思愚教授(GASTO-1002研究)。同时,刘慧教授团队还有3项壁报展示,这些研究均探讨了胸部肿瘤中新型大分割放疗技术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效能和安全性,为该新型综合治疗模式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GASTO-1091研究则针对LA-NSCLC新辅助化疗联合PD-1大分割同期放化疗后,PD-1巩固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GASTO-1002研究为EGFR 阳性NSCLC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模式。
此外,刘继红教授在“妇科肿瘤”快速口头报告专场中带来了局晚期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数据,美国Kathleen Moore教授用了两次excellent表达了对此项研究赞扬;而宋明教授也在“HPV阳性口咽癌”教育专场中带来术前新辅助化疗免疫联合方案治疗口咽癌的研究进展。
东方欲晓——中国创新临床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关键性的变革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也反应了一家医院的学术实力。ASCO会议前后,中肿有多项重磅成果发表在了世界顶尖医学期刊。
徐瑞华教授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其团队已成功开展了多项重磅临床研究,助力革新消化道肿瘤临床治疗格局。5月28日,ASCO年会前夕,其主导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RATIONALE-305研究见刊于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紧随其后,由王峰教授口头报告的FRUTIGA研究亮相ASCO快速摘要更新专场,并同步见刊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而几乎是在ASCO年会举办同期,由马骏院士牵头开展、刘需副主任医师为共同一作的CONTINUUM研究成果发表于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柳叶刀》(The Lancet),展示出研究的强劲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张力团队HARMONi-A试验同步被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基于此试验的积极结果,今年5月,依沃西单抗也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惠及更多肺癌患者。并且这项来自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研究,有望改写全球EGFR-TKI耐药的EGFR突变nsq-NSCLC的治疗格局。
“十年前,中国学者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情况还比较少见,而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按数量计算,中国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徐瑞华教授介绍道,近年来,中国的创新临床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无论是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还是在世界顶尖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这都说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国际创新药物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究者和研究资源,更反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在新研究方案和治疗措施探索中的成就。这些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治疗实践,也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关键性的变革。
天道酬勤——医院学术品牌崛起的背后
近几年,我国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站上了ASCO、ESMO等国际顶级学术舞台,分享全球最前沿、最突破的肿瘤临床科研成果,唱响“中国之声”。
2019年以来,中肿将临床试验/研究定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制定了一些列的政策和措施,将临床研究项目数、入组例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让临床研究深入到临床诊疗。
中肿搭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临床试验/研究评价平台,重视实验室的国际论证,检验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均通过CNAS的认证,临床试验数据获得多边认可;建立从临床试验立项到结题整链条支撑、监管、服务、协调,个性定制临床试验整流程的信息化系统包括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招募系统等等,保证数据真实、可溯源;组建一支服务于临床试验/研究专业化的队伍,对临床试验的全链条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临床试验高速、高质实施,临床研究总体水平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抓手,以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中肿打造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研团队,大力推进技术攻关、能力建设和成果转化,促使相关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成果,登顶世界顶尖学术舞台,提升我国乃至世界肿瘤学科技水平和防控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4-6-13 23:14 编辑
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年度盛事——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2024年5月31日至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本次大会共设200余个专场,为国际肿瘤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索未知的重要舞台。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学者斩获了50余项口头报告,占全球总数的约10%。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的口头报告达到了13项,占中国总报告数的近20%。会议前后,中肿专家同期在世界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连续发表了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唱响了崛起的中国之声、中肿之声。
绽放异彩——“数说”2024ASCO的中肿之声
“今年ASCO年会是历届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ASCO候任主席Eric Small教授这样评价今年的年会。尽管如此,来自中肿的学者还是在这一学术盛会上绽放异彩。
作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徐瑞华教授团队共有11项研究入选,其中口头报告5项、壁报6项,奏响了消化道肿瘤领域中国强音!
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ASCO Plenary Series)快速摘要更新(Updates of the Abstract)专场是全场瞩目的焦点,能够入选ASCO全体大会系列会议的研究均是有望改变肿瘤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该专场共有6项重磅研究报告,其中3项来自中国,徐瑞华教授团队斩获2项,数量与全球排名第二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持平。在徐瑞华教授与Eric Small教授会谈时,Eric Small教授特别提到了这一“令人钦佩的成就”。
专场中,徐瑞华教授就靶向claudin18.2的ADC新药治疗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肿瘤的情况进行了精彩报告。王峰教授也带来了关于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FRUTIGA研究的数据更新。专场主席Toni Choueiri教授在王峰教授登台时特别提到,这是中肿带来的第二项研究,这样的成绩令人瞩目。高质量的研究也赢得全场掌声。
在“胃肠肿瘤-结直肠与肛门”口头报告专场,徐瑞华教授携新辅助双免治疗dMMR/MSI-H型结直肠癌的新方案再度唱响中国之声,而徐瑞华教授团队的邱海波主任医师、阮丹云副主任医师也分别在ASCO年会“肉瘤口头报告”专场与“头颈部肿瘤快速口头报告”专场登台报告,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鼻咽癌领域,来自中国的研究者包揽了全部3项口头报告,其中2项来自中肿。
马骏院士团队的刘需副主任医师代表团队报告了3期随机临床试验DIPPER研究的成果,该研究也被入选了本次ASCO年会的Late-breaking Abstract研究;
麦海强、陈秋燕教授团队带来1项口头报告、3项壁报展示,刘赛兰副主任医师进行了汇报。这些研究不仅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展示了中国在头颈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带来了实质性的治疗进展。
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专场,全球共入选8项口头报告,令人惊喜的是,其中有2项均来自中国同一个团队——中肿张力、方文峰教授团队。2项口头报告中,HARMONi-A试验为肺癌EGFR +肺癌患者建立了免疫治疗新方案;OptiTROP-Lung01研究则为野生型肺癌患者探索了新型trop-2- ADC联合免疫治疗新方法。
在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专场,全球共入选9项口头报告,有2项来自中国的同一家医院——中肿刘慧教授(GASTO-1091研究)、王思愚教授(GASTO-1002研究)。同时,刘慧教授团队还有3项壁报展示,这些研究均探讨了胸部肿瘤中新型大分割放疗技术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效能和安全性,为该新型综合治疗模式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GASTO-1091研究则针对LA-NSCLC新辅助化疗联合PD-1大分割同期放化疗后,PD-1巩固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GASTO-1002研究为EGFR 阳性NSCLC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模式。
此外,刘继红教授在“妇科肿瘤”快速口头报告专场中带来了局晚期宫颈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数据,美国Kathleen Moore教授用了两次excellent表达了对此项研究赞扬;而宋明教授也在“HPV阳性口咽癌”教育专场中带来术前新辅助化疗免疫联合方案治疗口咽癌的研究进展。
东方欲晓——中国创新临床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关键性的变革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也反应了一家医院的学术实力。ASCO会议前后,中肿有多项重磅成果发表在了世界顶尖医学期刊。
徐瑞华教授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其团队已成功开展了多项重磅临床研究,助力革新消化道肿瘤临床治疗格局。5月28日,ASCO年会前夕,其主导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RATIONALE-305研究见刊于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紧随其后,由王峰教授口头报告的FRUTIGA研究亮相ASCO快速摘要更新专场,并同步见刊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而几乎是在ASCO年会举办同期,由马骏院士牵头开展、刘需副主任医师为共同一作的CONTINUUM研究成果发表于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柳叶刀》(The Lancet),展示出研究的强劲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张力团队HARMONi-A试验同步被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基于此试验的积极结果,今年5月,依沃西单抗也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惠及更多肺癌患者。并且这项来自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研究,有望改写全球EGFR-TKI耐药的EGFR突变nsq-NSCLC的治疗格局。
“十年前,中国学者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情况还比较少见,而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按数量计算,中国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徐瑞华教授介绍道,近年来,中国的创新临床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无论是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还是在世界顶尖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这都说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在创新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国际创新药物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究者和研究资源,更反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在新研究方案和治疗措施探索中的成就。这些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的治疗实践,也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关键性的变革。
天道酬勤——医院学术品牌崛起的背后
近几年,我国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站上了ASCO、ESMO等国际顶级学术舞台,分享全球最前沿、最突破的肿瘤临床科研成果,唱响“中国之声”。
2019年以来,中肿将临床试验/研究定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制定了一些列的政策和措施,将临床研究项目数、入组例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让临床研究深入到临床诊疗。
中肿搭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临床试验/研究评价平台,重视实验室的国际论证,检验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均通过CNAS的认证,临床试验数据获得多边认可;建立从临床试验立项到结题整链条支撑、监管、服务、协调,个性定制临床试验整流程的信息化系统包括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招募系统等等,保证数据真实、可溯源;组建一支服务于临床试验/研究专业化的队伍,对临床试验的全链条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临床试验高速、高质实施,临床研究总体水平大幅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抓手,以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中肿打造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研团队,大力推进技术攻关、能力建设和成果转化,促使相关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成果,登顶世界顶尖学术舞台,提升我国乃至世界肿瘤学科技水平和防控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玫妍)靶向治疗耐药后,肺癌患者往往只能做化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发出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打破了肺癌靶向耐药患者无法进行免疫治疗的困境。
6月17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行发布会,介绍了由该中心内科主任张力教授团队牵头的最新成果,“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突破了靶向治疗EGFR-TKI治疗后耐药的临床困境,为靶向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并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这项研究中的国产新药依沃西单抗注射液也在5月24日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5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张力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作口头报告。
“在全球顶尖肿瘤学术年会上报告、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推动国产新药获批上市,此次研究取得的‘三连响’,彰显了‘中国学者+本土新药’组合的强劲实力,也展示了国际学术界对国产首创双抗新药方案的认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张力6月18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靶打靶,无靶化疗”是临床上晚期腺肺癌诊疗的主要思路,也就是针对有药物靶点的患者实施靶向药治疗,无靶点患者则以化疗加免疫治疗为主。张力介绍,尽管目前靶向药物研究和应用有很大进展,但使用靶向药治疗的患者最终都会走向耐药,这也是目前肺癌治疗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靶向耐药的肺癌患者问我,有没有免疫治疗可以用,过去我们只能遗憾地跟患者说没有,因为过往的研究发现,常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反而会增加毒性。”张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做依沃西单抗Ⅰ期和Ⅱ期试验时意外发现,该药物对EGFR突变阳性且靶向耐药的患者有效率特别高,于是创新了一种新型的双靶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即采用依沃西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可以起到双重杀伤肿瘤的高效协同作用。
2021年11月,该项目Ⅲ期研究启动,全国55个研究中心共纳入322例符合条件的肺癌病例,截至2023年3月1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7.89个月,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联合方案相比单纯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从单独化疗的4.8个月,提升至7.06个月,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54%。
张力解释道,“无进展生存期,简单来讲就是病情没有进展,不用换药。随访到9个月时,约90%的单纯化疗患者都因为化疗无效而换药了,而联合化疗组还有近50%的患者还在继续用药。目前随访时间还比较短,随着时间的延长,生存期获益会更长。”
“目前,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并在临床上应用,一个疗程的治疗费用大概2万元。”张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该药物预计会参加今年的医保谈判,一旦纳入医保,可能仅需一两千元,与化疗的费用差不多。”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由广东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康方生物生产,‘中国学者+国产新药’等于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张力透露,目前,这一新的治疗方案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正在美国、欧洲开展,预计明年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可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新方案有望改写国内外诊疗指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