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信息类一流学科数、A类学科数均为全国前2,通信工程世界第1,计算机ESI世界第4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11-16 14:24 编辑东南大学双一流学科数共12个(总数全国第8,工科全国第2)
1、电子信息类(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土建类(4个):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学
3、其他工科(2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4、人文社科类(1个):艺术学理论
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共19个
1、电子信息类(7个):A+: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A: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A-: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2、土建类(5个):A+: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A: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3、其他工科类(3):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4、人文社科类(3):法学、艺术学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
5、理科类(1):数学
2024软科世界学科排名---通信工程:东南大学居全球第一
通信工程专业因其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而备受考生青睐。越来越多的理工科考生倾向于选择通信工程专业。那么,通信工程学科哪些高校的实力非常强大呢?今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公布,通信工程学科的排名也随之出炉。
本次世界一流学科,通信工程学科入选的高校共300多所,其中我国有86所高校入围。这86所高校的通信工程学科可以说实力都不错,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根据排名来看,位居第一的是东南大学,其次是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五所高校的通信工程学科排名超过了南洋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实力非同寻常。
ESI学科学术排名:计算机科学位列全球第4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世界第4位(2024年7月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标志着该学科迈入世界顶尖水平行列。这是自2020年9月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后,学校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中的又一重要突破。至此,我校已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1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7月新增免疫学,医学类达到6个)。此次新晋全球前万分之一的计算机科学学科领域涉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及相关单位的一级学科。据悉,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及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指标,以学术论文产出为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一般来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是优秀学科,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是卓越学科,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则是顶尖学科。
东南大学2018-2022届本、硕毕业生27%以上(平均)就业于IT等信息领域2022届24%(本硕博总体)2021届硕士研究生31%、本科生22.5%2020届硕士研究生37%、本科生19%2019届硕士研究生34%、本科生24%2018届本科生26%平均27.12%注:信息领域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信息领域最新重要资讯(2023-):
1、23年度信息类获国家科技奖3项(牵头2项:1技二、1科二,参与1项科一)
2、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荣获2024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之前,信息工程学院尤肖虎教授也获得陈嘉庚科学奖这一重要奖项)
3、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团队荣获2024年度IEEE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最佳论文奖
4、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科研团队荣获2024年度IEEE马可尼论文奖(3年2005篇文章选1篇)
5、东南大学电子信息领域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区域中心):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鹏城国家实验室南京基地)-核心组成部分:尤肖虎院士团队;
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苏州国家实验室南京中心)-核心组成部分:崔铁军院士团队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8-14 11:20 编辑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简介) https://radio.seu.edu.cn/19219/list.htm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1953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并入,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195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和设备调去成都,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牵头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和202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该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全球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通过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力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重大示范应用,促进成果在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落地。 学院依靠东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治学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志存高远、团结奋进、求真创新的学院文化,凭借学科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广纳国内外一流学者、知名教授以及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高端人才领军、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员工253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教授/研究员8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6人,博士生导师124人,硕士生导师177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项目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防ZQ人才1人、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5人、江苏省“333”人才2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9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崔铁军院士及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际学科前沿及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走在世界前列。2011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学院本科生按“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并在全国率先高标准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硕士生、博士生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学科招生。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博士研究生700余人,留学生20余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二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2项;在2016-2020年的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本科生共获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江苏省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近年来,本科生继续深造率72%以上;各类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迄今为止,学院已培养万余名毕业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两院院士和9位发达国家院士。
(最近编辑于:2024年4月8日)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介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器件系,后改名为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曾培养出刘盛纲院士、韦钰院士(原校长、原教育部副部长)、黄如院士(现校长、中央候补委员)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企业家。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国内高校最早一批建立的电子类专业,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和之后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200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2017、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最顶级序列(A+)。《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在2023年U.S.News世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排名中名列全球第4位。学院拥有共建的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有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视觉健康与感知创新平台)、教育部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与光感知芯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平台,依托学院学科优势,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等单位合作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以及信息与电子专业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物联网工程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并特别建设电子学院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学院持续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目前共有教职工(含博士后、专职科研)107名,其中专任教师70名,教授(研究员)3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2名,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6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教师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10人,一批学者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专家组、评审委员会中担任要职。学院还聘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AlbertFert教授;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SumioIijima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剑桥大学W.I.Milne教授等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院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拥有1个国家级、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基地24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KJW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学院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奖10余项,科研到款突破5亿元,与华润上华、飞利浦、OPPO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金额超3000万元,发表SCI论文超1000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区高质量论文近500篇。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从一流高校、企业、专家和课程出发,多措并举,致力于构建了一流的国际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宽广国际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与世界一流高校/企业共建有教育部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显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东南大学-美国FEI公司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实验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国际接轨的学习、研究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蒙纳士大学、加州大学、雷恩第一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滑铁卢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国际一流高校持续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联合培养、交流学习或学术沙龙的机会,开展日本早稻田大学IPS研究院“3+2”联合培养项目。此外,学院还与ARM、XILINX、三星、LG、台积电、赛默飞等国际化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化的课外实习实践机会。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备受用人单位的赞誉,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近100%。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通信工程、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开发等,就业的主要行业为高科技企业、通信、电力、交通、金融系统、航空航天、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近年来,不少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科研院所和中兴、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近两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达75%,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特别优秀者可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已高于本科生招生人数。近年来,不少优秀毕业生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
土建三个A+ 两个A到顶了信息类还到不了这个高度 jbchaii 发表于 2024-6-21 15:41
土建三个A+ 两个A到顶了信息类还到不了这个高度
数量上,电子信息类已经占优了,而且面广,竞争更激烈! #SEU新闻#【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团队荣获2024年度IEEE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最佳论文奖】近日,在2024年6月10日美国丹佛举行的通信领域旗舰会议IEEE世界通信大会(ICC)颁奖典礼上,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潘存华教授、任红副教授、陈明教授和尤肖虎院士荣获2024年度IEEE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最佳论文奖。 论文“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for 6G Systems: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针对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赋能无线通信研究初期阶段学术界和产业界存在的诸多疑惑,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为RIS赋能无线通信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大力推动了RIS技术的发展。自从发表以来受到较多的关注和引用,连续多次入选ESI热点论文(前1‰)和ESI高被引论文(前1%),是近三年发表在IEEE通信学会所有杂志期刊所有论文中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 来源 | 东大信息 请输入关键词...当前位置:首页东大要闻 东大要闻 全国第五!东大牵头 5 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4-06-2423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6月24日电】(记者 李小男 吴涵玉)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通用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奖成果覆盖三大奖。此外,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东南大学获奖总数为7项。东南大学获奖成果涉及化学化工、电子信息、材料与交通等多学科,科研团队弘扬科学家精神,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聚力突破性、颠覆性、原创性前沿攻关,破解创新难题、突破关键技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各研究领域坚持不懈、攻难克艰,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产出了丰硕成果。熊仁根院士团队与“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院士团队牵头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压电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材料之一。分子压电材料具有柔性强、声阻抗低等独特优势,其未来应用将在信息、生命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寻找具有优异压电性材料的突破口是铁电体的设计。铁电体是一种与铁磁体类似的双稳态材料,铁电性的实现需要空间对称性破缺,诺贝尔奖得主朗道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相变理论即对此提出了唯象的解释。而传统的唯象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指导铁电体的具体设计和合成这一世纪难题。该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了“铁电化学”理论体系,对分子压电材料的设计、合成、调控和机理进行了科学阐明,带动相关领域走出了大海捞针式的盲目探索,进入了化学设计、可控合成和精准调控的新阶段,实现了铁电物理到铁电化学的“0到1”创新。该项目相关成果得到了多位中外院士和权威专家的肯定与好评,称其为“突破性发现”,并将压电材料“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实现了“引人注目的突破”。成果多次被Science专文报道,并应邀在Science上撰写压电领域评述论文2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5篇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Science(3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1篇)和Adv. Mater.(1篇)期刊上,Google Scholar他引1440次,Web of Science他引1261次。尤肖虎院士团队与“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院士团队牵头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毫米波相控阵具有空间电磁波合成与灵活波束方向调控功能,项目成果引领并支撑我国毫米波相控阵从化合物工艺到CMOS工艺的跨越,以及从传统瓦片式到平板式高集成的跨越。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IEEE JSSC等著名期刊论文40余篇,实现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阵的产业化,多款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认定。产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极强的战新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全国产化工艺流程,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产品已在国内外主要卫星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等100余家单位及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洪伟教授团队与“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洪伟教授团队牵头的“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建设世界仪器强国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备基础和前提条件。测量仪器使用的共性核心技术具有先进性、前沿性和先导性,因而更具有技术引领作用。十多年前,我国微波毫米波测量仪器体系严重碎片化,无法形成整体测量能力,而且高端仪器基本依赖进口,是我国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严重“短板”,是主要的“卡脖子”领域之一。为此,十几年来,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团队,围绕相关标准制定、设备研发与生产、网络建设与运维全链条的重大测试需求,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信道测量、信道模拟、电路与系统参数测量和空口信号测试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突破,基本形成了全链条测试解决方案,研制了成体系的仪器设备,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提升了我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整体创新能力与装备水平,与国内同行一道,为解决我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蒋金洋教授团队与“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金洋教授牵头的“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延长混凝土寿命是保障基础设施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核心。纵观全球,强腐蚀、高应力、环境-疲劳荷载耦合等严酷服役条件的作用等级远超国内外标准适用范围,导致结构混凝土性能快速劣化,是基础设施寿命过短的首因。如何突破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使役性能多维提升的关键技术,是工程领域的世界级难题。该项目锚定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需求,在3个国家“973计划”课题、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资助下,以跨越纳-微-细-宏观的多尺度思维,创建混凝土损伤抑制新理论;以一个基体和两个界面为核心,发明多功能强化、多层次防护的提升新材料;以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融合为基准,构建多目标智能设计新系统。历经17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积累了千万量级原始数据,开创了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和阻-隔-缓-延多维性能提升体系,实现了侵蚀与疲劳可抗、渗透与锈蚀可防、性能与寿命可控。项目成果形成了材料产业化制造和技术工程化应用,发挥了行业“领跑”作用,有效保障了基础设施的长寿命和高质量发展。刘攀教授团队与“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牵头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速公路承担了超过1/3的客运量和1/4的货运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动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设”。该项目面向交通强国建设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突破了多源信息协同下全天候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复杂环境下交通状态精准辨识与事故风险预警、多瓶颈耦合作用下车道级交通流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形成了支撑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行管控的成套技术及系统装备并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了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精准辨识、主动管控等技术突破。成果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等重大示范工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东南大学参与完成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3年信息类国家奖3项(牵头2项:1技二、1科二,参与1科一)) 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荣获2024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 2024-06-26178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6月26日电】(通讯员 徐仕颖)6月25日下午,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上举行。经评审,5个项目获得陈嘉庚科学奖,1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其中,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崔铁军院士因在“信息超材料”的原创性工作获得本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崔铁军院士创建了可编程的信息超材料体系,进一步发展出了软件定义超材料、智能超材料和自适应超材料。崔铁军简介崔铁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率领团队研制出自主可控的大型专用电磁仿真软件。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被引用68000余次、H因子126,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2024年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奖等。现担任中国超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IMT2030(6G)智能超表面任务组组长、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理事长。“陈嘉庚科学奖”简介“陈嘉庚科学奖”是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其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旨在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于2010年设立,旨在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均设立六个奖项,分别是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不超过1项的获奖项目,获奖人数一般为1人,最多不超过3人。若无符合标准的获奖项目,可以空缺。截至2024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共组织11次陈嘉庚科学奖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共产生41项获奖项目,55位科学家获奖。 供稿:科研院 之前,信息工程学院尤肖虎教授也获得陈嘉庚科学奖这一重要奖项!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科研团队荣获2024年度IEEE马可尼论文奖(3年2005篇文章选1篇)
近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IEEE国际通信大会(ICC)颁奖典礼上,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石教授课题组与崔铁军院士、程强教授课题组共同发表于无线通信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无线通信汇刊)的论文“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Path loss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荣获本年度IEEE马可尼论文奖 (Marconi Prize Paper Award)。论文第一作者为唐万恺副研究员,合作者还包括戴俊彦副研究员、韩瑜副研究员、曾勇教授和巴黎萨克雷大学Marco Di Renzo教授等。
IEEE马可尼奖是全球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奖项之一,每年仅评出一项。由IEEE通信学会和信号处理学会于2003年设立,以首次实现跨洋无线通信的“无线电通信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伽利尔摩·马可尼的名字命名,今年从过去三年里发表在IEEE无线通信汇刊上的所有2005篇论文中评选出唯一一篇优秀论文获奖。
智能超表面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测量该获奖论文正式发表于2021年1月,首次建立了基于实测数据的智能超表面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模型,揭示了路径损耗与发射机/接收机至智能超表面电磁单元距离、电磁单元几何尺寸、电磁单元数量以及辐射方向图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典型场景下智能超表面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特例模型,并完成了测量验证,解决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智能超表面路径损耗基本特性的疑问。该论文是智能超表面无线通信领域的先导性理论建模与测量验证工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谷歌学术引用1170余次,入选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IEEE智能超表面主题Best Readings。
勇挑大梁!东南大学信息学院“信息超材料”亮相新闻联播!东大信息 2024-03-07 09:15 江苏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fFDXsJbSPElLczT0pW39MiaJMaIjEF7am7NuW2MB4ib4wt3iawHZicsRWDuQAStjEcyIFzGlpVtKA5fSEgfjicSBsZg/640?wx_fmt=gif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fFDXsJbSPEm5BsiazaicxicL4BpiaSkYbDnxIEvRNVaFhf3ichkWP6KsDoICEfv0YdusZfhsoe00ia2yr3fc72sXrYdA/640?wx_fmt=png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fFDXsJbSPEkqsRyIw2ia6qXEQWicEI59w0tCCJeQ45hmRuP5GWXRIZNosEIr2ic1rJ0hbJRO8y3qXp0K13Jzkpqiag/640?wx_fmt=png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作了汇报。
南京日报
,赞13
全国人大代表 崔铁军:***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给我们科研人员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我们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做好未来产业的建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FDXsJbSPEk4j8awgMt62BPay5Pggx6EUrAxyKibf8ntBaiayWQWxicibt0qLbIEvgxmnAdE3sXj9UOb8Dx4FtRwWw/640?wx_fmt=jpeg
3月6日,记者来到了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测试“信息超材料”性能。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前沿领域,科研团队已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6G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全新赛道。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FDXsJbSPEk4j8awgMt62BPay5Pggx6ED6FfAQvNeWOVUuILqZ8gw6sVc4Wn8FuD2ibiacfIibLyczTX4ibfw5ibmAg/640?wx_fmt=jpeg
东南大学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小阳:***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团队研发了高速通信系统,已经在杭州亚运会进行了5个场馆的示范应用,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
以东南的实力至少应该那8个全A+才对,东南现在的发展水平有点让我失望,毕竟是国立中央大学遗留下来的电子信息学科 紫金山实验室:挺进6G“无人区” 止于至善的 东南大学 2024年07月07日 12:042023年7月6日,******在南京市考察调研。他来到依托东南大学建设的紫金山实验室,走进展厅、6G综合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再次走进紫金山实验室实地感受这个以城市“最高海拔”的山命名的创新之所勇攀科学高峰的加速度突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一进入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世界一流、不可替代”16个大字。再往里,迎面而来的工作人员介绍:“下周我们有新成果对外发布!又有新成果!而就在前几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尤肖虎院士团队成果《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洪伟教授团队成果《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刚刚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时间再往前。今年4月16日至18日,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作为主办方之一,紫金山实验室展出包括6G端到端综合试验平台、6G无蜂窝无线接入网系统和我国搭建完成的全球首个6G综合实验室等部分成果。2022年初,紫金山实验室完成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并于2023年底实现了1Tbps的实时传输速率,再次刷新太赫兹无线通信领域世界最高实时传输纪录,传输能力相较5G整整提升了100倍。这个王牌实验室为何收获多?“***的关怀是我们开展技术攻关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尤肖虎带领下,团队成员努力与时间赛跑。大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铆足干劲、抓紧时间开展技术攻关。“未来的三到四年时间,是6G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尤肖虎表示,“我们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对我们的期望。”联合!千人团队协同攻关******时刻把科研人才放在心上,这给紫金山实验室全体科技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说,2014年12月13日,******和他交流时就关切询问:“团队都过来了么?”去年7月,他向***汇报:紫金山实验室已汇聚起1000多人的科研队伍。在实验室,在场科研人员既有灰白头发的老一辈,也有身姿挺拔的“70后”“80后”,还有不少“90后”。据悉,目前团队科研人员中博士占比超四成,其中在站博士后有20余人,拥有两院院士4位,国家和部省级高端人才70余人。以通信技术为例,便集中了包括尤肖虎在内的三代研发人才。刘韵洁介绍:“我们的做法就是以事业留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干正事、能干大事、能有成果的创新平台,激励有理想抱负、有使命感的人越来越多地聚在一起。另外,我们还制定了较好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成果落地、产生经济效益,我们把科研成果收益的90%用于增益团队,大大增强他们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以6G领域为例,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这是未来大国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2018年底,紫金山实验室依托东南大学联合共建了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领衔、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技术“无人区”的挑战,积极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勇担使命,勇攀高峰,争分夺秒开展技术攻关。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成为紫金山实验室成立以来首支获此殊荣的青年集体。“后续,实验室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青年领军人才的引培,助力实验室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尤肖虎表示。向前!牢记使命再立新功在紫金山实验室展厅显要位置,还有一面编号为2023-0150号的国旗。这面意义非凡的国旗曾于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23年5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去年12月15日,被授予紫金山实验室。这也是首家科学实验室受赠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这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当前,南京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奋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强大支撑。对于紫金山实验室发展,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很多重要会议、重要规划中频频提及。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支持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如何推进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尤肖虎结合实验室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解:“应坚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科研任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紫金山实验室路径。”尤肖虎说,紫金山实验室将以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努力开创新的技术与产业发展路径;将持续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可持续扩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厚植科技创新根基,为将实验室打造成为本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将全力推动一批领先性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东数西算”、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赋能江苏省相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尤肖虎表示,紫金山实验室将进一步牢记******嘱托,强化使命担当,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新媒体工作室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来源|南京发布责编|杨晴晴校对|郝芮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7-12 12:10 编辑
东南大学电子学院张尚洋同学荣获APCOT2024会议最佳论文一等奖
作者: 爱集微 07-07 20:01584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来源: 东大电子 会议介绍APCOT(Th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f Transducers and Micro-Nano Technology)会议是亚太地区关于先进传感器、执行器和微纳米技术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两年一届,参会人员包括亚太地区以及全世界的研究者。本届APCOT2024学术会议为第11届,会议地点为新加坡,承办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会议收录稿件近200篇,评选出优秀论文奖6篇,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东南大学电子学院微固系2022级博士生张尚洋同学荣获会议最佳论文一等奖。 研究介绍张尚洋同学获奖的论文题目为:“Exceptional points enhance sensing in silicon micromechanical accelerometer”。该研究基于量子力学原理,首次将PT对称(Parity-Time Symmetry)理论中的EP点灵敏度增强 (Exceptional points enhance sensing ) 原理运用在了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中,以提升加速度计的灵敏度。当传感器系统工作在EP点(Exceptional points)附近时,对于外界的微小扰动δ,系统的归一化频率分裂响应为μ√2δ,其中μ为系统的耦合系数。与传统原理相比,EP点灵敏度增强原理能使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在0-0.1g的范围内提升250倍。该研究工作在其导师电子学院王立峰老师以及集成电路学院黄庆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3203600)和国家自然基金(62074032)的资助。 此项研究工作在国际会议上获得的学术认可,体现了东南大学在MEMS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了国际化水准。东南大学电子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推动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7-12 12:09 编辑
东南大学SEUer团队在DAC-SDC竞赛中 连续三年荣获全球第一
作者: 爱集微 14:151407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来源: 东南大学 近日,第61届IEEE和ACM设计自动化大会(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在美国旧金山如期举办,会议隆重揭晓了本年度系统设计竞赛(System Design Contest, SDC)赛事结果。东南大学SEUer学生团队在DAC-SDC竞赛中名列榜首,第三次以“东大人”的身份荣获全球第一,成为该项赛事FPGA赛道有史以来唯一的“三连冠”得主。 该团队由集成电路学院杨军教授、张萌教授共同指导,团队成员为博士生张经纬,硕士生李响、崔泽楠、陈沪、唐卫江、刘嘉琦。DAC设计自动化大会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和芯片(架构)规划领域的顶级会议,每年由IEEE和ACM学会轮流举办。该会议所组织的SDC系统设计竞赛是人工智能加速微系统设计领域最高级别赛事,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每年吸引着全球众多优秀队伍的热情参与。DAC-SDC竞赛自2018年举办之初,便专注于为资源和功耗受限的边缘端设备开发深度学习算法。前五年赛题致力于探索移动性卓越的无人机与AI技术的结合,从其捕获的图像中使用深度学习的图像检测技术,识别单个目标对象。直至2023年,DAC-SDC竞赛前瞻性地着眼尚处于蓝海的无人驾驶领域。赛题从无人机单目标检测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多目标检测,涉及对行人、车辆、交通灯灯多种元素的精确识别,鼓励参赛队伍在算法创新上不断突破,力求实现接近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今年DAC会议迎来了一项重大变化,口号已正式变更为“从芯片到系统”,这标志着大会将持续深化对集成电路和微系统设计的关注与研究。赛题难度也全面升级,在保留去年复杂多目标检测任务基础之上,新增了对车道线和人行道的像素级识别的挑战,这种语义分割任务对参赛队伍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协同设计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通讯员:张经纬)
电子信息发展的很好,电子学院相对滞后,过去近二十年都没有引进什么优秀人才,跟相关院系的领导有关,很可惜 7月5日,第六届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中国图灵大会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副省长、长沙市市长周海兵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并于首届“ACM China杰出学者论坛”上揭晓“ACM China杰出学者”名单,东南大学程强教授凭借其在智能超表面设计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ACM China 杰出学者”,全国仅10人当选。 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领域专业性学术组织,成立于1946年。ACM China杰出学者讲坛,是ACM中国理事会发起的全新学术品牌活动,旨在遴选出在计算机科学和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具备突出学术影响力的华人学者,入选学者(每年不超过10人)将被授予“ACM China 杰出学者”荣誉。 程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省首批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以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在Nature Electronics等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81余篇,高被引论文23篇, h指数71,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研究领域包括智能超表面设计理论及其在无线通信、雷达及感知领域中的应用。作为超材料领域的拓耕者,程强选择了一条先行经验少、原创性强、理论基础高的研究道路。尽管一直在黑夜中前行,但他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火把、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为明灯,在超材料领域不断开疆扩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成果。提出了基于时间编码超材料的电磁波频谱特性动态调控理论。通过对超材料的反(透)射幅度或相位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编码,可以有效调控电磁波的频谱分布,实现基波或特定阶谐波的幅度、相位、极化等电磁特性的实时、独立控制,解决了传统数字编码超材料的频谱特性无法实时操控的难题。研究工作入选2014年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提出了基于时空编码超材料的信息直接调制理论和简化的通信发射机架构,实现了基于超材料的直接信息调控。研究工作获Electronics Letters 2020 Premium Awards,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基于智能超表面的新型无线中继系统,可根据无线环境动态调节超材料表面电磁波的散射、反射和折射行为,抵消多径衰落的破坏性,提高基站与用户之间的辅助链路性能。程强及合作者联合中国移动在南京现网完成关于超材料调控无线信道的技术验证,相关技术还应用于杭州亚运会的亚运场馆6G示范应用。 程强不仅立足于科研理论的创新与探索,还在教学技巧方面刻苦钻研、严谨求实。他所在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坚实的科研平台、深厚的学术底蕴支撑下,程强总是放低自身姿态与学生亲切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发现、探索并解决科研问题。大到科研工作的理论框架设计,小到学生论文的标点符号,他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和气度不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以身为范,诲人不倦,程强以学识与品性激励引领着学子不负年华,学好本领。未来,将会有更多东大学子在名师们的引领下,挥洒青春,报效祖国,造福人民。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在DAC系统设计竞赛GPU赛道获得全球第一!作者: 爱集微 07-11 14:142970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来源: 东南大学 第61届DAC(设计自动化大会,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于当地时间6月23日至6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军、张萌教授的团队SEU AIC Lab继去年在该会议举办的系统设计竞赛GPU赛道(GPU Track)获得亚军后,更上一层楼,荣获冠军! 获奖证书DAC会议是电子设计与自动化(EDA)领域的全球盛会,该会议为芯片设计工程师、研究人员、工具开发人员和供应商提供了交流和展览的机会。DAC会议是由ACM和IEEE联合举办。也被中国计算机学会评为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A类会议。DAC大会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系统设计竞赛,分设FPGA赛道和GPU赛道。今年的系统设计竞赛由北京大学的李萌教授任竞赛主席,浙江大学的孙奇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Sitao Huang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tefeh Sohrabizadeh博士协同组织。由IEEE电子设计自动化委员会(Council on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CEDA)、、计算机协会(ACM)设计自动化特别兴趣小组(SIGDA)、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EDA)共同赞助。本次系统设计竞赛要求参赛团队在低功耗嵌入式平台Jetson Nano上实现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的实时多任务模型,同时完成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和分类任务。这一挑战对参赛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Jetson Nano硬件平台性能有限,仅配备四核ARM Cortex-A57 MPCore处理器和128核NVIDIA Maxwell架构GPU,以及4GB显存。在这样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高效的实时处理非常困难。其次,多任务模型的设计复杂性高。为了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模型需要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并保持高精度,这对算法的优化和硬件加速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后,参赛团队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模型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高精度,以确保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实时处理要求系统具有足够的响应速度,以应对动态变化的驾驶环境。面对这些挑战,参赛团队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次比赛吸引了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支人工智能算法与电路架构领域顶尖研究团队踊跃参与。历经三个多月对所设计作品的不断打磨,东南大学杨军、张萌教授团队的SEU AIC Lab在设计了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的多任务模型YoloOST,在硬件方面利用Cuda算子加速等技术,取得了精度与速度方面的平衡,获得了全球冠军的好成绩。SEU AIC Lab团队由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军、张萌教授教师指导,团队成员为博士生沈朝瑶、计育宁,博士后研究员李国庆,硕士生徐焘、陈骋。东南大学SEU AIC Lab在人工智能硬件加速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多次在国际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ICCAD 2022 亚军,ICCAD 2023季军,DAC 2023 FPGA冠军,DAC 2023 GPU亚军,LPCV 第四名)。此外,团队还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推动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 宣布获奖现场画面此次获奖不仅是对SEU AIC Lab团队技术实力的肯定,也展现了东南大学在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未来,SEU AIC Lab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研究,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沈朝遥) 东南大学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是东南大学成立的校内新型科研机构,也是苏州实验室(南京)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担任院长,周小阳教授担任执行院长。东南大学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长期致力于电磁空间领域颠覆式技术攻关和研发,在超大规模电磁高性能计算与设计、复杂电磁空间数字孪生与博弈、新一代电磁信息超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研究院为国内航空、航天、电子等重要企业和研发单位提供了核心支撑,十三五以来承接了多项信息超材料、电磁计算、雷达、通信等领域国家级重点项目和课题,获得2017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 C$ Z9 B: {! O$ N: k4 d 苏州实验室是zy批准组建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实验室强化战略性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前沿材料的突破,打造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和AI计算设计平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实验室。 全球第一 + 双料冠军 + 三连冠!东南大学团队彰显FPGA科研实力作者: 爱集微 13:02232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来源: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近日,第61届设计自动化大会(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在美国旧金山如期举办,会议揭晓了本年度系统设计竞赛(System Design Contest, SDC)赛事结果。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军教授、张萌教授指导的SEUer团队和SEU AIC Lab团队双双勇夺桂冠!其中,SEUer团队第三次以“东大人”的身份荣获该项赛事FPGA赛道全球第一,书写了“三连冠”佳绩;SEU AIC Lab团队继去年GPU赛道夺亚后继续发力,今年成功折桂。DAC设计自动化大会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和芯片与系统架构规划领域的顶级会议,每年由IEEE和ACM学会轮流举办。该会议所组织的SDC系统设计竞赛是人工智能加速微系统设计领域最高级别赛事,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每年吸引着全球众多优秀队伍的热情参与,今年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爱尔兰、韩国、中国香港等世界各地的30多个顶尖高手队伍参赛。DAC-SDC竞赛自2018年举办之初,便专注于为资源和功耗受限的边缘端设备开发深度学习算法。前五年赛题致力于探索移动性卓越的无人机与AI技术的结合,从其捕获的图像中使用深度学习的图像检测技术,识别单个目标对象。直至2023年,DAC-SDC竞赛前瞻性地着眼尚处于蓝海的无人驾驶领域。赛题从无人机单目标检测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多目标检测,涉及对行人、车辆、交通灯多种元素的精确识别,鼓励参赛队伍在算法创新上不断突破,力求实现接近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 DAC系统设计竞赛颁奖现场今年DAC会议迎来了一项重大变化,口号已正式变更为“从芯片到系统”,这标志着大会将持续深化对集成电路和微系统设计的关注与研究。赛题难度也全面升级,在保留去年复杂多目标检测任务基础之上,新增了对车道线和人行道的像素级识别的挑战,这种语义分割任务对参赛队伍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协同设计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晓东伴随大赛走过的三载春秋,SEUer团队从2022年将低功耗单目标检测做到极致、力压群雄首次夺冠,到2023年探索多目标检测的硬件性能极限、蝉联冠军,再到2024年在性能和精度之间追求完美的平衡,面对应用领域的改变、硬件平台的升级、测试指标的变化,SEUer不断精进技术力,成为该项赛事FPGA赛道有史以来唯一的“三连冠”得主。团队成员为博士生张经纬,硕士生李响、崔泽楠、陈沪、唐卫江、刘嘉琦。与此同时,我校的另一支SEU AIC Lab团队在今年的赛事中,设计了面向自动驾驶场景的多任务模型YoloOST,在硬件方面利用Cuda算子加速等技术,取得了精度与速度方面的平衡,在去年亚军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成功折桂。团队成员为博士生沈朝瑶、计育宁,博士后李国庆,硕士生徐焘、陈骋。 DAC-SDC FPGA与GPU双赛道冠军证书此次大赛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东南大学在人工智能算法与硬件加速协同设计领域的科研实力,而且展示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SEUer团队和SEU AIC Lab团队双双的卓越表现,离不开他们对前沿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精神。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东南大学的科研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开创了崭新的科研分支。 东南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目前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区域中心):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鹏城国家实验室南京基地)-核心组成部分:尤肖虎院士团队;
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苏州国家实验室南京中心)-核心组成部分:崔铁军院士团队
ESI学科学术排名:计算机科学位列全球第4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世界第4位(2024年7月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标志着该学科迈入世界顶尖水平行列。这是自2020年9月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后,学校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中的又一重要突破。至此,我校已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此次新晋全球前万分之一的计算机科学学科领域涉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及相关单位的一级学科。据悉,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及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指标,以学术论文产出为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一般来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是优秀学科,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是卓越学科,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则是顶尖学科。
东南大学技术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黎奥运会转播 2024-07-19602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7月19日电】(通讯员 张宇宁)当地时间7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8K超高清转播车“中国红”抵达巴黎,停放在法兰西体育场。从7月17日举办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黎奥运会宣传报道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东南大学团队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依托石城实验室联合产业上下游,联合研发的31寸广播级超高清HDR显示器、55寸超高清MiniLED-LCD显示器、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等多项创新技术与设备即将投入巴黎奥运会转播报道中。据介绍,MiniLED-LCD显示器已在龙年春晚成功应用,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则将是在巴黎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据了解,为了满足新兴媒体更多竖屏内容制作需求,东南大学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时布局,依托石城实验室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同开发竖屏摄像及横竖屏自由切换摄像技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中标巴黎奥运会转播项目最多的国际媒体,首次将自主研发的业界首款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应用到赛事转播竖屏画面信号拍摄采集中。该竖屏摄像机支持节目横竖一体同步生产,可一键式转换横竖屏拍摄采集模式,并可在竖屏拍摄模式下,依然满足摄像日常操控习惯。在巴黎奥运期间,将使用该摄像机完成竖屏人物采访、专访等竖屏信号采集,以及与前场演播时,讯道及信号的集成制作的任务。央视生产的各类大小屏精彩节目,将分别通过总台频道播出平台和集成发布平台,高效分发至各频道和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体育等多个新媒体端,让广大观众能够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奥运精彩赛事带来的激情和欢乐。 (责任编辑:李震 审核:宋业春)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4-7-24 11:24
ESI学科学术排名:计算机科学位列全球第4
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 ...
最新的已经有15个学科1%。 annchenyx 发表于 2024-7-24 12:23
最新的已经有15个学科1%。
是的,我待会改动一下,主贴是以3月份的官宣作基础的 东南大学技术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黎奥运会转播 2024-07-19635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7月19日电】(通讯员 张宇宁)当地时间7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8K超高清转播车“中国红”抵达巴黎,停放在法兰西体育场。从7月17日举办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黎奥运会宣传报道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东南大学团队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依托石城实验室联合产业上下游,联合研发的31寸广播级超高清HDR显示器、55寸超高清MiniLED-LCD显示器、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等多项创新技术与设备即将投入巴黎奥运会转播报道中。据介绍,MiniLED-LCD显示器已在龙年春晚成功应用,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则将是在巴黎奥运会上首次亮相。据了解,为了满足新兴媒体更多竖屏内容制作需求,东南大学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时布局,依托石城实验室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同开发竖屏摄像及横竖屏自由切换摄像技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中标巴黎奥运会转播项目最多的国际媒体,首次将自主研发的业界首款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机,应用到赛事转播竖屏画面信号拍摄采集中。该竖屏摄像机支持节目横竖一体同步生产,可一键式转换横竖屏拍摄采集模式,并可在竖屏拍摄模式下,依然满足摄像日常操控习惯。在巴黎奥运期间,将使用该摄像机完成竖屏人物采访、专访等竖屏信号采集,以及与前场演播时,讯道及信号的集成制作的任务。央视生产的各类大小屏精彩节目,将分别通过总台频道播出平台和集成发布平台,高效分发至各频道和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体育等多个新媒体端,让广大观众能够更加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奥运精彩赛事带来的激情和欢乐。 (责任编辑:李震 审核:宋业春)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4-07-23472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7月23日电】(通讯员 网安萱)7月19日,2024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执行院长程光受邀参加本次高峰论坛。在论坛的签约环节,程光代表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密码学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奇安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有限公司、亚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和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本次签约是继今年6月1日,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联通(江苏)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以来在网络安全领域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双方将共同书写产业融通发展、校企合作新篇章。 据悉,自2022年5月,中国联通勇担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至今,积极践行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聚焦服务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责和联网通讯、算网数智主业,全面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本次论坛以“AI赋能安全 产业共链无限”为主题,由中国联通集团主办,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国资委、各省委网信办等政府领导、高校专家学者及众多安全领域优秀企业代表,共计600余位精英参加,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论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好产业链链长的主题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打造生态圈战略合作,共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供稿: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紫金山实验室与中国联通合作完成5G-A高精度定位系统全国商用首发 发布时间:2024-07-08分享至:2023年8月,紫金山实验室尤肖虎院士团队在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发布5G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重大成果,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中讯院)、智能城市研究院(智研院)与实验室开始产业应用探索。2024年1月,紫金山科技产业发展集团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决定以“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筹建产业项目孵化公司。紫金山科技集团还以出资和担保等形式协助实验室快速组建了工程化开发与交付团队。2024年5月,联通中讯院、智研院、苏州联通与紫金山实验室合作在苏州华兴源创工厂(二期)开展亚米级5G定位系统商用部署。该企业的高端智能检测装备5G工厂是中国联通的5G “标杆示范项目”之一,在2023年被工信部列入国家级5G工厂名录。 华兴源创工厂(二期)5G定位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3.6万平米的自动化组装车间对物料车、AGV机器人及工厂人员提供实时亚米级精准定位服务。实验室交付团队与联通参与单位紧密配合,在部署时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按期完成了系统部署。经过实测,5G定位系统的实时定位精度90%概率达到亚米级,大部分区域优于0.5米。 6月22日,中国联通联合紫金山实验室在华兴源创工厂召开5G-A高精度融合定位全国商用推广发布会。数十家高端装备工业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在车间现场参观了系统运作展示。联通集团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博士表示这是中国联通首次把5G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亚米级:“以前我们的定位服务主要依靠北斗和UWB,5G往往只是用来传输信息,因为其定位精度只有3-5米。而在华兴源创,我们首次利用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研发的5G定位基站+算法平台,使得精度达到50-70厘米……看来我们总部二楼展厅的内容确实应该更新了”。2023年7月******到江苏考察,在苏州考察了华兴源创智能工厂,在南京考察了紫金山实验室。在听取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紫金山实验室5G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重大成果在华兴源创智能工厂全国首发商用,为江苏省以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事业宏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本帖最后由 学在东大 于 2024-8-3 11:38 编辑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简介) https://radio.seu.edu.cn/19219/list.htm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1953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并入,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195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和设备调去成都,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牵头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和202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该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引领全球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通过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力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重大示范应用,促进成果在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落地。 学院依靠东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治学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志存高远、团结奋进、求真创新的学院文化,凭借学科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广纳国内外一流学者、知名教授以及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高端人才领军、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员工253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教授/研究员8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6人,博士生导师124人,硕士生导师177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项目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防ZQ人才1人、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5人、江苏省“333”人才2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9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崔铁军院士及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际学科前沿及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走在世界前列。2011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学院本科生按“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并在全国率先高标准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硕士生、博士生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学科招生。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博士研究生700余人,留学生20余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各2项,二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2项;在2016-2020年的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本科生共获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江苏省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近年来,本科生继续深造率72%以上;各类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迄今为止,学院已培养万余名毕业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两院院士和9位发达国家院士。
(最近编辑于:2024年4月8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