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毕业生24%(总体)2021届毕业生研究生31%、本科生22.5%2020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37%、本科生19%2019届毕业生硕士研究生34%、本科生24%2018届本科生26%注:信息领域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东南大学举行“期刊主编面对面”国际会议 2024-08-09391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8月9日电】(通讯员 何万源)近日,作为东南大学学术年的重要活动,2024年期刊主编面对面国际会议(2024 IS-MEiC)在无线谷报告厅召开。会议邀请多位IEEE期刊的主编/前主编,聚焦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带来系列学术报告,并围绕高质量国际学术论文发表的最新话题与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会议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尤肖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江舟等出席会议。 会议以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拉开了帷幕,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对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讲解,并与参会者进行互动交流。 巴黎萨克雷大学教授Marco Di Renzo(IEEE Fellow、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前主编、lEEE ComSoC期刊主任)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收发器架构,该架构依赖于堆叠的智能超表面(SIM)。SIM由一系列可编程的超表面层组成,每层包含大量简单的超原子,可以单独操控电磁波。报告涵盖了SIM辅助的MIMO收发器的新颖性、硬件架构以及其在通信、计算和感知应用方面的潜在优势。悉尼大学教授Abbas Jamalipour(IEEE Fellow、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主编)介绍了第六代(6G)无线通信网络在未来先进交通系统使能技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6G网络将为自动驾驶和飞行互联网提供必要的通信服务,确保更智能、高效和安全的交通系统。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Yang Hao(IEEE Fellow、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前主编、IEEE AP-S出版委员会主席)探讨了可重构智能表面(RIS)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潜在作用,以及其作为低成本和低复杂度解决方案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限制。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Yuguang Fang(l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前主编、l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前主编)讨论了协作感知在智能城市中提升连接和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准确性和减少盲区的前景,以及通过数据融合利用多辆车的视图的可行性。东南大学校友王江舟院士重点介绍了毫米波/太赫兹通信和感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东南大学教授陈继新则围绕硅基集成电路在毫米波天线阵列中的集成技术进行了探讨。会上,四位期刊主编就如何在IEEE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向在场的与会者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包括IEEE通信学会出版不当行为的当前政策、调查程序和纠正措施;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步骤,各期刊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影响力及提升学科影响力的策略,如何选择最佳的期刊进行论文发表;IEEEE APS数十年来的重要历史时刻和相应的出版物;以及就期刊应提供高水平的教程或综述,为初级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特定主题的最新技术概览为内容的一些观念和思考。 在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四位主编/前主编在热烈的提问和回答中与参会者深入讨论了学术出版的相关问题。会议为参与者提供了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的宝贵机会、增进了与会者对学术出版流程的认识,以务实举措促进东南大学学术年学术交流和国际化水平提升。 供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无锡开幕 时间:2024-08-09浏览:1158月8日,“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开幕式在东南大学无锡校区隆重举行。从全国8个赛区脱颖而出的582支队伍、约2000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角逐研电赛的最高奖项。 在启动环节,与会嘉宾按下手印,宣布“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正式开启。开幕式上,组委会详细介绍了竞赛的组织情况,竞赛评审委员会以及参赛选手进行宣誓。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巡视了优秀竞赛作品展示区,与师生进行亲切交流,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 此次总决赛内容丰富,设置了总决赛作品展览与展示、决赛作品答辩、“芯”太湖大讲堂—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展望与产教融合、研电之星挑战赛选拔、研究生人才培养座谈会、师生交流活动、研电之星挑战赛等多个环节。 作为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研究生群体举办的重要赛事,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为国家发掘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平台。该赛事于1996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八年。竞赛始终秉承“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的宗旨。 “研电赛”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在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技前沿发展方向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法,进一步地了解到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通过比赛,能使学生们能够在在校期间,做好一些准备工作,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化的环节,能够更好、更快地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竞赛组委会秘书长李德识介绍到。据悉,在总决赛举办期间,东南大学、中国电子学会携手江苏省天一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无锡大桥实验学校等学校举办了“电研行,智启航——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之无锡中学生研学行”活动。活动邀请了111名无锡中学生观摩比赛盛况、聆听学术讲座、体验大学生活。 8月10日,将举行总决赛颁奖典礼,揭晓并颁发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研电之星”、团队一等奖、最佳团体奖、企业专项奖、优秀指导老师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王哲平 路明杰 编辑/张泉泉) 第十九届研电赛·芯太湖学术会议在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举办
来源:东南大学
2024
08/12
8月9日,第十九届研电赛·芯太湖学术会议在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成功举办。芯太湖学术会议作为“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期间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展望与产教融合”,旨在集结集成电路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技术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合作。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晓坚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贺龙兵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大阪公立大学、中电58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第十九届研电赛·芯太湖学术会议现场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在致辞中表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期待专家学者们能够在研讨和交流中充分碰撞思想,激发创新火花,所有参会者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致辞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晓坚对远道而来的学者师生们表示了热烈欢迎。她指出,无锡市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设计、制造等全流程贯通的完整产业链,东南大学将以此次学术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专家们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共同为集成电路产业添砖加瓦。
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晓坚致辞
学术报告开场环节,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丁孙安教授率先分享了“面向Chiplet的原子层材料研究进展”,详细阐释了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芯片集成Chiplet技术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其团队在面向Chiplet的原子级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随后,来自大阪公立大学的梁建波教授、武汉大学的张召富教授、北京大学的吴燕庆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为“金刚石常温键合技术在器件热管理中的发展”“宽禁带半导体界面工程及其器件应用”“氧化物半导体新型DRAM”的报告,展示了半导体领域的前沿动态。
下午的议程同样精彩。浙江大学的陈文超研究员和赵昱达研究员分别就“三维集成电路中工艺、器件及电路多层级跨尺度多物理场计算与应用”和“二维材料类视觉神经形态器件”同与会师生展开深入研讨交流。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博士和京都大学的张瑞琳博士从硬件安全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该领域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需求应用。中电58所的汤文学博士、复旦大学的杨迎国研究员分别就面向高性能大算力应用的芯粒集成技术和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在集成电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报告。会议尾声,中电二建的徐仁春总监带来了关于集成电路厂房精益设计的独到见解,并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众多专家学者的报告不仅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而且深入浅出,为与会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学术洞见和实践指导。
本次会议聚焦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最新发展,在材料科学、集成技术、硬件安全、器件热管理等关键领域,展现了从原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全方位创新路径,以及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未来趋势。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前沿技术的理解,更为学术界、产业界、研究机构、企业以及教育界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平台。(袁志良 顾青瑶)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介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器件系,后改名为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曾培养出刘盛纲院士、韦钰院士(原校长、原教育部副部长)、黄如院士(现校长、中央候补委员)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企业家。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国内高校最早一批建立的电子类专业,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和之后的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200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2017、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最顶级序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在2023年U.S.News世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排名中名列第4位。 学院拥有共建的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有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视觉健康与感知创新平台)、教育部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与光感知芯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平台,依托学院学科优势,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等单位合作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以及信息与电子专业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物联网工程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并特别建设电子学院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学院持续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目前共有教职工(含博士后、专职科研)107名,其中专任教师70名,教授(研究员)3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2名,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6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教师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10人,一批学者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专家组、评审委员会中担任要职。学院还聘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AlbertFert教授;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SumioIijima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剑桥大学W.I.Milne教授等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院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拥有1个国家级、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基地24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KJW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近五年来,学院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奖10余项,科研到款突破5亿元,与华润上华、飞利浦、OPPO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金额超3000万元,发表SCI论文超1000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区高质量论文近500篇。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从一流高校、企业、专家和课程出发,多措并举,致力于构建了一流的国际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宽广国际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与世界一流高校/企业共建有教育部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显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东南大学-美国FEI公司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实验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国际接轨的学习、研究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蒙纳士大学、加州大学、雷恩第一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滑铁卢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国际一流高校持续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联合培养、交流学习或学术沙龙的机会,开展日本早稻田大学IPS研究院“3+2”联合培养项目。此外,学院还与ARM、XILINX、三星、LG、台积电、赛默飞等国际化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化的课外实习实践机会。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备受用人单位的赞誉,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近100%。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通信工程、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开发等,就业的主要行业为高科技企业、通信、电力、交通、金融系统、航空航天、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近年来,不少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科研院所和中兴、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近两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达75%,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特别优秀者可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已高于本科生招生人数。近年来,不少优秀毕业生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正式建成!南京发布四项重磅科技成果https://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210617/15/wemedia/4fe23eb7732996720ba6a49f06083f47fdc6e789_size5_w122_h122.jpg
凤凰网江苏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05/F0CA5364C2EE44D3C30EB63ED29990CDE86D9D3F_size3_w100_h40.png
2024年08月22日 17:25:00 来自江苏
0人参与0评论
四项重磅科技成果: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正式建成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行业首个载具时敏网络控制系统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8月22日,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AB059444989FE5F27FCC17F048AEF8107BB7FCA3_size147_w1080_h720.jpg本届大会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立足全球视野加强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围绕未来网络、算力网络、确定性网络、6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热点话题,举办开幕式、主论坛、15场分论坛,以及未来网络领域创新成果发布、未来网络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聚焦网络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多项重磅科技成果发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正式建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简称CENI)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被国家“十四五”规划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CENI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开展创新试验生态合作,已有高校、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厂商、互联网厂商等各类组织机构共110余家单位申报了超过130项试验需求,覆盖国家重大战略、前沿技术创新、新兴产业与应用等多个领域,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创新,肩负起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说,经十余年的谋划和努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大科学装置已完成工艺部分验收,验收全部完成后,设施将投入正式运行。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取得突破未来网络开创性的将大网操作系统和“IP+光”光路由技术、确定性网络技术、支持ZR++的白盒路由器技术整合,探索出一个自主可控的、确定性增强的、光数合一的未来网络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方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是全球首个在现网环境实现2000公里以上“IP+光”广域无损承载和“400G速率+5微秒抖动”确定性承载的光电融合确定性大网,和传统OTN方案比较同等配置下可降低60%以上成本,具有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低能耗等特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东数西算算力网、城市区域算力网、数据要素高速承载网、运营商新型承载网等新型广域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路线,大幅降本增效提质。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7CA18A752B091D6E9032033C26BB6C305FCF4DD7_size134_w1080_h721.jpg业界首个载具时敏网络控制系统发布刘韵洁介绍,时敏网络具有低延时、高带宽、零丢包、高可靠等特征,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共同打造了业界首个多场景可扩展的载具时敏网络控制系统,突破了多节点大流量动态智能调度、时敏业务跨层感知与映射、多协议异构设备全兼容三大关键技术,实现以可视化形式对载具网络节点和流量进行集中高效的感知、调度规划和配置管理。该系统有望解决时敏网络控制面感知规划能力不足、配置管理操作繁琐、异构厂商封闭、协议复杂且互通性差等问题,为时敏网络服务载具智能化、助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B4BDB5CDC41EF1FAC6D3345F4ED809E9E23666DD_size120_w1080_h721.jpg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尤肖虎发布了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6G与AI融合是重要发展趋势,但传统AI融合发展路径面临6G绿色化和实时性重要挑战。实验室首创无线数据知识图谱技术,提出6G网络分级内生智能新架构,探索出基于精准利用关键特征数据和分布式轻量化AI的6G网络实时智能全新路径,首次实现了毫秒级(时隙级)的网络资源实时智能控制,极大赋能网络资源动态精准适配。已在5G网络开展试验验证,在数据采集和算力开销相比传统AI路径降低近一个量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网络性能和用户QoS保障水平。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7CE06A1A44598DD70E73974861DEEE1D424B3DA8_size105_w1080_h721.jpg领域顶级专家精英齐聚展现南京创新智慧凝聚力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历经七届,已成为全球未来网络领域技术研讨和成果交流的高规格盛会,吸引了包括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顶级专家在内的众多业内精英人士参与,每届大会参会嘉宾均超过3000人。主论坛上,以邬江兴、于海斌、尤肖虎等院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Peter Steenkiste、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大学K. K. Ramakrishnan、法国萨瓦大学Kave Salamatian等教授组成的专家团,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新华三等企业代表,围绕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方向发表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精彩演讲。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E6EDA76A88C105121E5D4C9E1FA6C82648539F23_size138_w1080_h721.jpg强化合作为支撑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南京力量大会上,南京与庆阳两市将签订东数西算工程“结对子”合作协议,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集团与庆阳市、青海联通、合肥数据空间研究院、云上贵州、合盈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并联合24家东数西算战略工程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东数西算—未来算网协同调度联盟”,共同推动网络通信相关创新成果开展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落地。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224108397C2F747D670FBB294255C27BE64E8BC9_size116_w1080_h549.jpg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18C27EFD06A9F33BA05617D52A0961006BAC5D67_size112_w1080_h549.jpg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4/D00C9823BA3E37191D1D982F8883CA683CDBF454_size110_w1080_h548.jpgCENI(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是南京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未来网络发展方面,南京早已布局。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推动未来网络产业育链集群。去年,南京印发《加快发展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提出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产业示范应用等五大发展目标, 全力支撑南京打造国内未来网络和先进通信产业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示范应用引领区。目标确定,下一步,南京怎么干?南京市工信局:将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算力调度、量子通信加密等领域,鼓励相关企业搭建应用场景,实现数据高效互联稳定互通。全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确定性网络以及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关键领域,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争取,让南京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南京市数据局:正基于未来网络基础设施(CENI)和算力调度等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数据要素创新示范的探索。南京大数据集团联合江苏未来网络集团等单位,成立南京城市算力网公司,拟基于CENI构建覆盖全市数据要素承载网络,实现算力中心与调度平台互联,建设运营南京城市算力网平台。南京市数据局正在组织CENI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工作,推进传统运营商网络与CENI确定性网络的双网并行使用,在政务领域场景实现先行先试,助推南京成为未来网络之城。来源:南京发布
重磅奖项揭晓!凭借“国际首次”,东南大学拿下“全球唯一”表彰!
东南大学本科招生2024-10-19 12:36陕西
近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承祥教授、黄杰副教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IEEE车载技术大会(IEEE VTC-Fall)上荣获2024年IEEE尼尔谢菲尔德最佳传播论文奖(IEEE Neal Shepherd Memorial Best Propagation Paper Award)。
该获奖论文发表于2019年3月,是该奖项设立至今首篇全部作者和单位均来自中国的获奖论文,目前谷歌学术引用123次。
https://pics1.baidu.com/feed/6159252dd42a28344c51913f262c05e414cebfb3.jpeg@f_auto?token=f12d1bfea5be656503dbe6d4a9e0ca73
IEEE尼尔谢菲尔德最佳传播论文奖由IEEE车载技术学会(VTS)于1993年设立,评选出过去5年内在国际无线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上发表的最佳传播论文,每年全球仅1个表彰名额。
获奖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维空时频非平稳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高铁信道模型,考虑了大规模天线引发的空域非平稳、高铁快速移动引发的时域非平稳、毫米波引发的频域非平稳特性,研究了一系列重要的信道统计特性。该研究工作可为新一代高铁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网络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https://pics3.baidu.com/feed/79f0f736afc37931f4f20158965d7b4b42a91155.jpeg@f_auto?token=36935ad75285ee0af38275e2e281f6b6
本次获得2024年IEEE尼尔谢菲尔德最佳传播论文奖,是继去年10月,在IEEE车载技术大会上,信息学院韩瑜副研究员、唐万恺副研究员、金石教授在会上获颁2023 IEEE最佳系统论文奖Jack Neubauer Memorial Award后又一荣誉。
该奖项由IEEE车载技术学会颁发,评选出过去5年内在国际无线通信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上发表的最佳系统论文,每年仅表彰1篇。
https://pics6.baidu.com/feed/2cf5e0fe9925bc31c24586aa204641bfcb137014.jpeg@f_auto?token=ffcb200b4acfea049fc5ea3bd4925c59
2023年的获奖论文发表于2019年8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融合智能超表面的多天线无线传输方案,长期位居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最受欢迎论文榜前列,入选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IEEE通信学会推荐的智能超表面主题Best Readings。
每篇获奖论文,都凝聚了东大科研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东大人在学术科研领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而其背后,离不开东大信息百余年来的扎实根基。
https://pics6.baidu.com/feed/b21bb051f8198618e76f2b1a3474e27d8ad4e6a9.jpeg@f_auto?token=c8b6b7d78574b9b08e78f6a0af7c45fc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历时悠久,底蕴深厚。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重点学科,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获评A和A+。
近些年学院科研成果频出,部分成果聚焦“卡脖子”难题,为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校今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信息学院占2项——尤肖虎院士团队牵头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洪伟教授团队牵头的“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https://pics0.baidu.com/feed/dbb44aed2e738bd43fdabd5dde124bd8267ff90f.jpeg@f_auto?token=efddf4d0a5b1c2eef6efb6ed9ffc55c8
今年东大牵头5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东大人的辛劳与付出。信息学院汇聚了一批顶尖学者,师资实力也相当雄厚。在今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Elsevier Data Repository)发布的《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院士、尤肖虎院士等52名学者榜上有名,展现出东大学者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
信息技术是世界科技前沿和大国竞争之焦点。未来,东南大学将继续做一流科研、培养一流人才,进一步增强东大信息的国际声誉,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东大力量。
东南大学发布全球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 超轻“云雀”带来超新视觉体验
中国江苏网2024-10-24 07:10
交流时实时翻译,演讲时智能提词,开车时实景导航……10月23日,东南大学发布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其采用的新型高端显示技术由中国科研团队全自主研发,源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显示与可视化研究院。
发布会现场,记者戴上“云雀”AR眼镜概念验证机,眼前现实场景中即出现一个虚拟屏幕。记者与研发团队交流时,屏幕上实时显示现场对话中英文版文字。“眼镜镜片上有一层2微米厚的光学膜,这是让眼镜具有显示功能的关键。”研发团队负责人、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宇宁教授告诉记者,智能眼镜目前主要有VR和AR两大技术方向,戴上VR眼镜后看到的都是虚拟画面,看不到现实世界;而AR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既看到现实世界,同时也可以看到虚拟世界。
在AR显示领域,光学显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优劣。张宇宁解释,此前市场上的AR眼镜背向衍射在40%左右,而“云雀”不到3%。换句话说,以前用户戴上AR眼镜,对面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到其眼镜中看到的画面,而“云雀”具有的低漏光性能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隐私性和社交友好性。由于PVG技术的主要制备工艺仅需使用湿法涂布和全息曝光,无需借助光刻、电子束刻蚀等复杂昂贵的微纳加工技术,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
和AR眼镜相比,“云雀”的光效提高至300%,大幅提升产品续航能力和显示亮度,且重量仅为45克。其集成音乐播放、实时翻译、智能提词与精准导航等功能,通过深度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无缝融合触控操作与语音控制技术,极大提升了用户操控的便捷性与流畅度。
“云雀”诞生的背后,是研发团队十余年的精耕细作。“PVG技术是我们团队的原创成果,也开拓了AR眼镜的一个全新领域,譬如看电视、导航等都可以通过AR眼镜来实现。这种‘小器件大画面’的显示形态模式,有望对画面呈现、交互等产生颠覆性影响。”张宇宁表示,如何进一步提高画质,画面颜色如何更贴合自然等,都是未来产品迭代需要考虑的问题。
想体验体验云雀 2024软壳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东南大学通信工程排名世界第1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大厦年底前启用,更多“替身”可为患者试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11-13 15:29北京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关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颖钰)11月12日,据“南京发布”消息,东南大学器官芯片大厦实体建设已经完成,预计2024年底前可以实现基本功能的启用,选址在被誉为生物医药谷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 在不久的将来,走进器官芯片大厦的实验室,跳动的心脏、代谢的肝脏、呼吸的肺……这些“毫米级”的人体器官在巴掌大小的芯片中,经过2~3周的时间就能被孕育而出。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南京发布图 器官芯片技术是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顾忠泽教授团队历经十多年的科研成果,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交叉集成,在人体外构建的一套微生理系统。人体“器官芯片”的功能与人体内器官一致,因此科研团队可以利用器官芯片进行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等实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已在临床试验中使用器官芯片技术为患者筛选药物。一位六旬患者被诊断为肠癌骨转移,肿瘤严重压迫神经,多次化疗和放疗均不能遏止肿瘤扩散,该院骨肿瘤科在征求患者同意后,联合实验室采用器官芯片技术为患者再造了一个“肿瘤替身”——肿瘤芯片,筛选了七八组用药方案后,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自2023年上半年开展器官芯片临床研究至今,该科已开展十余例应用。 器官芯片技术也应用到了我国新药研发当中。2023年,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上海恒瑞医药合作,使用人体心脏器官芯片在8个多月的时间内筛选了数百种化合物,筛选出的HRS-1893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成为国内首个采用器官芯片数据获批IND(新药研究申请)的新药。目前,该实验室有20余种、近500块器官芯片在同步进行临床试验。 10月26日,由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完成起草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44831-2024)发布。“皮肤芯片”能够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工具。 目前,多家头部制药、化妆品企业正在利用器官芯片技术进行新药及其它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测试,如辉瑞、阿斯利康、罗氏、赛诺菲、欧莱雅、恒瑞、药明康德等,都已经开始与器官芯片研发机构合作。据全球细分行业调研机构恒州博智(QYResearch)报告,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31.2%。 “器官芯片技术不仅能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用于精准治疗,还能减少对动物和人体实验的需求,成为药物研发的加速器。”顾忠泽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器官芯片技术造福人类,这将是一片千亿级的蓝海。 通信工程学科排名:东南大学居首,清华次之!两双非院校跻身前十
静静老师说教育2024-11-12 10:10河南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软科世界学科排名---通信工程:东南大学居全球第一,清华次之!两所双非院校跻身前十
通信工程专业因其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而备受考生青睐。越来越多的理工科考生倾向于选择通信工程专业。那么,通信工程学科哪些高校的实力非常强大呢?今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公布,通信工程学科的排名也随之出炉。
本次世界一流学科,通信工程学科入选的高校共300多所,其中我国有86所高校入围。这86所高校的通信工程学科可以说实力都不错,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根据排名来看,位居第一的是东南大学,其次是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五所高校的通信工程学科排名超过了南洋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实力非同寻常。
软科全球学科排名:东南大学通信工程世界第1;仪器科学第5、控制科学与工程第8、电力电子工程第10 大信息类4个全球前十,从某个角度看,还是符合实际地位的 软科就算了,还是得看学科评估,不过学科评估这些也挺强 光明网 2024-11-19 20:11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11月19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颁奖典礼在浙江乌镇举行,20个具有国际代表性的年度获奖项目现场发布。东南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共同申报的“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项目获奖。“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项目获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铁军在现场介绍项目情况。光明网记者 潘迪摄/光明图片 30多年来,超材料一直是物理和信息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但传统超材料只能静态地调控电磁场与电磁波。“2014年,我们首次提出了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的新概念并予以实验验证,之后进一步提出信息超材料新概念,在国际上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铁军介绍。 据了解,信息超材料有三大特征。一是能实时可编程地控制电磁波,基于该特征的智能超表面技术可主动控制无线传播环境,构建出6G智能可编程无线环境的新范式;二是在控制电磁波的同时能实时处理数字信息,实现了电磁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一体化;三是便于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信息超材料神经网络硬件平台。 崔铁军表示,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推动信息超材料发展,为实现电子信息领域的变革性创新努力。(文/记者 李飞整理) 来源:光明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