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申请成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咨询下各位老铁,25年HY在即,“函评靠自己,过会靠学校/团队” 这个说法靠谱吗?HY最后也看依托团队吗,那独立PI不是很吃亏?呵呵呵呵呵 不靠谱,函评也靠团队才对 依脱学校最重要吧 本帖最后由 lanesra 于 2025-1-14 11:34 编辑
你好,我是去年评上的。第一次在这回帖。
第一次评,国内本科,国外PhD,国外博后。没打招呼,没有加入团队,没有提前回国入职。依托单位也不是母校。第一作者文章总数也凑不齐五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评的。
函评阶段,我认为申请书的关键是:精炼。
申请书的撰写可以多跟老师沟通,都有固定的格式。已取得研究进展,可以着重强调研究的意义(需要Big Picture),并结合三个创新点进行阐述。未来拟开展工作,可以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有针对的撰写。“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以把未来开展工作的三个研究方向,当成未来评选杰青的三个创新点。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拔高。我一开始其实不太明白什么叫精炼,写完之后我就明白了。
上会阶段,八分钟视频汇报。基金申请的汇报ppt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汇报。我觉得关键有两个:
第一,点出困扰本领域的关键问题,以及你是怎么解决的。
我的工作解决了本领域困扰多年的问题 ,我阐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之前的人都失败了,并从这个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你解决的是领域内的关键问题,相信你最后的文章其实也不会差。八分钟时间有限,我只讲了一篇文章。
第二,针对你所申报的学部,汇报内容要落在相应的领域上。
现在很多领域都是交叉学科,但是如果你申物理口,你的汇报要落在物理上。你申材料口,汇报要落在材料上。要从评审专家的角度,思考如何准备自己的ppt。
结合我周围朋友的情况,结果跟打不打招呼没啥关系。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申请材料的准备。但是申请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博士导师、博后导师、实验平台、实验方向、课题、机遇、视野还有依托单位。
我之前没有什么申请经费的经历。总得来说,即使这次没评上,这个申请过程确实也帮助我提高了很多,能尽早帮助我完成从博后到PI的转变。最后能评上我也有点意外,估计是压线通过。默默感谢依托单位各位老师的帮助。
这是我的经历,供你参考,祝你好运! 文章强大可以无视其他因素,文章中规中矩依托的团队很重要或者说背后的大佬,文章不太行那就全靠背景捞了,认识一个应数的hy文章都没几篇更别说顶刊了,但是他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院士的学生,依托单位和团队也是顶尖,hy和正高顺利评上,文章跟他差不多或者比他强一些的,面上都没拿到 文章和人脉都很重要,当然运气也很重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