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十一郎 发表于 昨天 16:26

民国五大王牌高校全部跟地质学大拿有缘

翁文灏,丁文江,竺可桢,章鸿钊,李四光……

萧十一郎 发表于 昨天 16:26

各位可以自行搜索这些是哪些学校的校友(学生,教师)

萧十一郎 发表于 昨天 16:38

还有张相文,应该没有比这六个资格更老,贡献更具有开创意义的了

Maybealone 发表于 昨天 16:39

那时候搞能源 都是挖地~~

Maybealone 发表于 昨天 16:40

这个就跟考古一样~挖了差不多就得升级技术;然后能源可以发展其他能源了,不一定非得从地里面索取了~~不然迟早得没了~

tsenway 发表于 8 小时前

从施原先生的《苏报案与辛亥风云》中有这样的字段:
  .....张元济到上海,盛宣怀聘张元济筹建南洋公学译学院。那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月后的事。
  就这样,张元济在上海开始了他毕身的事业。盛宣怀最初给张元济的月奉是100银元。大致相当于眼下20KRMB的月薪(不参考房价)。
  张元济办事干练,南洋公学译学院果然顺利地投入运行。1899年初,张元济被正式聘为南洋公学译学院院长。译学院聘请外籍专家顾问,首先着手南洋公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张元济下决心要培养国内自己的翻译出版人才,依靠外教及请部分南洋公学本部的教师来兼课,首先招生开办英文班,招收学生120名。
接着,张元济还在译学院内设立东文学堂,再招生40名学习日文,以培养留学生和日文翻译。"东文学堂"的监督是大学者罗振玉,请日本驻沪领馆的藤田丰八、田冈岭云等为教师,学生有樊炳清、王国维、沈紘、章鸿钊和丁福保等人。其实 "东文学堂"就是接收了刘鹗、汪康年与罗振玉开办'东文学社'的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罗振玉本人及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冈岭云及学生樊炳清、王国维、沈紘和丁福保等就是直接来自东文学社。罗振玉给王国维一份TA,使他能一边当学堂的执事,一边学习。东文学社在1898年由张元济朋友刘鹗、汪康年开办,学生去向正是为了满足张元济开办译学院的需求。1900年因财力难以为继,张元济才“连锅端”,直接接手。....
    可以知道,章鸿钊与樊炳清、王国维、沈紘、丁福保等人都是东文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主持的日语语言学堂)的学生。因东文学堂属于南洋公学绎书院下属在闸北宝昌路上学,而非与南洋公学的特班、师范院、上院、中院、外院在徐汇校区上学,所以南洋公学学籍记录中不保留章鸿钊与樊炳清、王国维、沈紘、丁福保。但他们又是南洋公学公派出国留学的。
   ...

tsenway 发表于 8 小时前

续:
张元济一再请辞,但盛宣怀总是不批准。而公学学生普遍替张先生抱不平,反对洋人专横。学生秦毓鎏、张轶欧等就发起驱逐福开森活动被开除出校。张元济情知秦毓鎏、张轶欧等受冤枉,就暗地把他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以示安慰。秦毓鎏后来成为职业革命家,而张轶欧1903年受"拒俄义勇队"派遣,回沪参加爱国学社。爱国学社被清朝取缔后,他参与筹建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后来又留学比利時学矿冶,回国走技术救国的道路,创办中国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聘请章鸿钊﹑翁文灏和丁文江在所里工作。前面说过这章鸿钊,他是张元济在南洋公学虹口分部的东文学堂的学生,张轶欧﹑章鸿钊两人都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章鸿钊是北大地质学开创人,首任地质系主任和教授,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任会长。这说明张元济是慧眼识人才。另外,翁文灏还当过行政院长和1948年中研院士,不过他是震旦毕业的。1907年后震旦的毕业生,一般来说,与南洋公学没直接的血缘关系了。

tsenway 发表于 8 小时前

1905年主持占领震旦公学校舍成立复旦公学民主投票的人物张轶欧更是中国地质研究所创建人与首任所长.

tsenway 发表于 8 小时前

翁文灏是1907年后震旦大学毕业的。
老一辈地质专家中,要数翁文灏的官位最高,学术地位最高。

tsenway 发表于 7 小时前

张相文与后来的KMT元老吴稚晖、钮永健、白玉琨以及江谦(南高师创办者)均是最早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员。张相文从事的是地理学教育。

萧十一郎 发表于 7 小时前

tsenway 发表于 2025-4-26 15:07
张相文与后来的KMT元老吴稚晖、钮永健、白玉琨以及江谦(南高师创办者)均是最早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员 ...

其实主楼有关的是主要是六个学校,包括武汉大学

tsenway 发表于 半小时前

竺可桢是唐山路矿学堂毕业,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预备处(后来清华学堂)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五大王牌高校全部跟地质学大拿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