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施原先生的《苏报案与辛亥风云》中有这样的字段:
.....张元济到上海,盛宣怀聘张元济筹建南洋公学译学院。那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月后的事。
就这样,张元济在上海开始了他毕身的事业。盛宣怀最初给张元济的月奉是100银元。大致相当于眼下20KRMB的月薪(不参考房价)。
张元济办事干练,南洋公学译学院果然顺利地投入运行。1899年初,张元济被正式聘为南洋公学译学院院长。译学院聘请外籍专家顾问,首先着手南洋公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张元济下决心要培养国内自己的翻译出版人才,依靠外教及请部分南洋公学本部的教师来兼课,首先招生开办英文班,招收学生120名。
接着,张元济还在译学院内设立东文学堂,再招生40名学习日文,以培养留学生和日文翻译。"东文学堂"的监督是大学者罗振玉,请日本驻沪领馆的藤田丰八、田冈岭云等为教师,学生有樊炳清、王国维、沈紘、章鸿钊和丁福保等人。其实 "东文学堂"就是接收了刘鹗、汪康年与罗振玉开办'东文学社'的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罗振玉本人及日本教师藤田丰八、田冈岭云及学生樊炳清、王国维、沈紘和丁福保等就是直接来自东文学社。罗振玉给王国维一份TA,使他能一边当学堂的执事,一边学习。东文学社在1898年由张元济朋友刘鹗、汪康年开办,学生去向正是为了满足张元济开办译学院的需求。1900年因财力难以为继,张元济才“连锅端”,直接接手。....
可以知道,章鸿钊与樊炳清、王国维、沈紘、丁福保等人都是东文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主持的日语语言学堂)的学生。因东文学堂属于南洋公学绎书院下属在闸北宝昌路上学,而非与南洋公学的特班、师范院、上院、中院、外院在徐汇校区上学,所以南洋公学学籍记录中不保留章鸿钊与樊炳清、王国维、沈紘、丁福保。但他们又是南洋公学公派出国留学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