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venger 发表于 2025-10-4 11:29
你比较会挑刺,2000年前后不就是1990年到2010年的黄金二十年吗
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哪能算?当时还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呢。你交老学长是计划经济头号人物陈云的马仔,要不是最终转向市场经济的话,就被DENG大人撸掉了。
scavenger 发表于 2025-10-4 11:29
你比较会挑刺,2000年前后不就是1990年到2010年的黄金二十年吗
哪是黄金二十年,应该是1900到2100这二百年才更好,这也是2000年前后。
子非鱼007 发表于 2025-10-4 11:47
哪是黄金二十年,应该是1900到2100这二百年才更好,这也是2000年前后。
其实刚才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么回复他,转念一想,不行!在不知对方气量的情况下,这么干不妥,万一对方因此肺都气炸了,那可咋办?:lol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0-4 11:55
其实刚才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么回复他,转念一想,不行!在不知对方气量的情况下,这么干不妥,万一对方因 ...
就凭你也会说他那句话,就说明你是一个气量狭隘并且无视事实的人
scavenger 发表于 2025-10-4 12:00
就凭你也会说他那句话,就说明你是一个气量狭隘并且无视事实的人
人家说了那句话,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单刀直入的性格,豪爽!
我想说而没说那句话,说明我跟他风格不同,他单刀直入,我绵里藏针。尽管两人风格不同,但都是尊重事实之人。
其实现在当选院士的大多是八十年左右,个别90年代初接受教育,其实那时候很多都是包分配的,我记得包分配到1996年。所以并不存在去什么外企比较多的原因。
cryogenics 发表于 2025-10-4 12:14
人家说了那句话,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单刀直入的性格,豪爽!
我想说而没 ...
你说了这多形容词,每一句靠边的,我用一句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杠精
不行就是不行,以后行了也可以。但是找各种原因证明自己行就是最大的自卑。
正规考上上交的 还需要自卑吗。上交裤子扎那么紧不需要证明
夏虫不可语冰。
上交没有的,他校有,就是自卑。
某些人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且好像还挺会扣帽子,不敢说了再说就要大棍子了
请注意楼主的用词,盲目和鼓吹,虽然所言有失偏颇,但也无可厚非。
本帖最后由 shines87 于 2025-10-8 01:48 编辑
对任何高校来说,生源质量都是金本银硕博,各高校对高考招生的投入力度也是远大于保研考研招生的,对本科生的培养也投入更多寄望更大。
如果本科毕业生在科研上表现不佳,只能说明该高校培养方案上不重视科研, 培养能力差。
shines87 发表于 2025-10-8 01:46
对任何高校来说,生源质量都是金本银硕博,各高校对高考招生的投入力度也是远大于保研考研招生的,对本科生 ...
可不敢这么说。后面一大堆人像苍蝇一样跟你解释人家出路好,都去外企了,苦逼才去搞科研,博士才能体现科研水平,总之不好发言说不行。
因为骨子里自卑所以不管正视问题
啥叫贼喊捉贼,你看清北二圣任你说什么多看你一眼就算输
性价比更能反应学校培养水平,招生也不是顶尖,国家经费投入也一般但出来的人很不错才能显出教育是个技术活而不是力气活
scavenger 发表于 2025-10-3 17:12
如果你真的是上交大的马甲,有些做法确实是帮倒忙来的,近十年来上交大的自然科学奖其实不比其他花五少, ...
复交国内科研人员成就少,主要就是地域问题。上海是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区,导致本科毕业生比较少的追求科研方向的成就。
本帖最后由 shines87 于 2025-10-8 19:10 编辑
tch7022343 发表于 2025-10-8 07:15
可不敢这么说。后面一大堆人像苍蝇一样跟你解释人家出路好,都去外企了,苦逼才去搞科研,博士才能体现科 ...
好几个帖子都在讨论上海高校本科校友在科研领域成就为什么这么差 —— 院士杰青校友数量太少。
当然这有很多原因, 上海本科毕业生更多去金融、从政、从医、出国等等, 理工科学生相对数量少, 跟中科院关系不密切, 地域特点等等。
但这些原因何尝不是上海高校的内在特质呢,你在金融、出国等方面表现得太过出色, 必然在其它某些方面表现得黯然失色。仅从宣传上讲, 你不能什么好处都占吧,必然要面对别人对你劣势部分的质疑。
这就涉及到一个道德问题,一个双一流高校应该培养什么类型的本科毕业生, 各类型学生的数量比例/权重是多少,全社会对此有何期待。比如金融、从政、从医、从商、出国、当科学家、技工、记者等等等等, 他们对社会都很重要。仅仅从高校师资结构上看, 理工科占比很大, 应该是以培养科研和技工人员为主的。
上海高校在科研成果上表现很棒, 却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与能力方面如此拉跨。我说个暴论,上海高校的办学模式很有买办色彩:招募一流师资和博士来搞苦哈哈的科研提升学校名气,培养带名校光环的本科生去从政、金融、出国、从医等等。如果你的学生这么不愿意从事科研技工, 干脆砍掉大量的理工科本科授课好了。最后,博士是一份工作,本科才是教育。
本帖最后由 iwasgone 于 2025-10-8 17:01 编辑
shines87 发表于 2025-10-8 12:46
好几个帖子都在讨论上海高校本科生在科研领域成就为什么这么差, 杰青校友数量太低。
当然这有很多原因, 上 ...
瞎几把乱扯。
工科领域。北美科技圈,清华交大最多,然后是北大浙大复旦,表现哪里差了。在北美,交大出国也能和清华几乎并驾齐驱,在国内的一线科技的外企科技企业,交大会比清华或者任何一个学校差。一弱智写这么多垃圾。
国内的ieeefellow,清华遥遥领先第一,北大第二,交大三,算不得好,起码也不差。
上海高校的问题是就业面太窄,留上海比例太高,国外的还算正常分布,国内的早期基本都去外企或者跳槽到外企合资去发展了。中国技术的发展不就是靠改革开放和抄袭世界吧,现在一波弱智以为天上掉下来的,中科院院士刚需来的?你看看越南和印度是靠什么!
huaan2025 发表于 2025-10-4 21:43
夏虫不可语冰。
+10086夏虫不可语冰
iwasgone 发表于 2025-10-8 16:57
瞎几把乱扯。
工科领域。北美科技圈,清华交大最多,然后是北大浙大复旦,表现哪里差了。在北美,交大出 ...
上面还有人批评上海小富即安,这个不准确。90年代,能跳槽到斯伦贝谢,联合利华,微软中国,Google。有几个人愿意去中科院或者华为中兴之类,包括腾讯百度当年都不怎么样,这些明显低一档(现在当然不是了)。
2016-2025中国版诺奖 未来科学大奖,交大教授3人,应该是华五第一校了,这个奖高校教授获得就不多,10届一共也就50人获得
shines87 发表于 2025-10-8 01:46
对任何高校来说,生源质量都是金本银硕博,各高校对高考招生的投入力度也是远大于保研考研招生的,对本科生 ...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毕业生比较认自己本科毕业的母校,感情比较深。对研究生母校的感情没有那么深厚。
本帖最后由 shines87 于 2025-10-8 17:38 编辑
iwasgone 发表于 2025-10-8 16:57
瞎几把乱扯。
工科领域。北美科技圈,清华交大最多,然后是北大浙大复旦,表现哪里差了。在北美,交大出 ...
反正上海高校的院士杰青的本科校友数量就是低,出奇地低。
培养院士杰青(本科校友)既然不重要,上海高校养(挖)那么多院士杰青干什么?
主要是一所学校毕业几十万人,特备是规模大、招生多的高校,然后挑出20-30人院士在那里比较,杰青100-200人在那里比较。有意义嘛?
搞得大家很焦虑。
其实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底层搬砖的。
学生这么比可以理解,一般毕业几年,就看透了,自己喜欢最重要。那些数据,不重要。短短一辈子,别的高校当选几个院士,跟我有一毛钱关系??
那吹到中学校友的份儿上呢…
shines87 发表于 2025-10-8 17:28
反正上海高校的院士杰青的本科校友数量就是低,出奇地低。
培养院士杰青(本科校友)既然不重要,上海高校 ...
没说不重要,本科生成为院士院士当然重要的。但是院士并不是唯一的,而且用院士产量非常不准确。因为优等生或者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科学院,而是出国和顶级外企。
毕业生是否优秀和成长为院士的多少关联性一般
本帖最后由 iwasgone 于 2025-10-8 20:08 编辑
NKU 发表于 2025-10-8 17:37
主要是一所学校毕业几十万人,特备是规模大、招生多的高校,然后挑出20-30人院士在那里比较,杰青100-200 ...
虽然我反对院士,但是意思和你相反
我觉得顶级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只是觉得科学院和工程院并不是8090年代竞争目标,那个时候全国性的竞争是出国留学,谁留学好就是最直观的名校标志。清北北大,复旦科大,南大交大出国当年都很好。文理学校占便宜,工科学校吃亏。
那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民间大事就是各个学校bbs统计留学,出国就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你没看到科大那个id还老是酸溜溜的恶心交大说交大很多是ad,不是offer(有奖学金),闭口不提理科出国占据明显学科优势。科大当年就是靠这个活着。
中科院工程院和出国留学比完全就是狗屎,离外企都差老远,现在一堆烂人老是出来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