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27 18:4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5 }% r& ]) Q. a2 i, c! ~
1. “印度文化自由委员会与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1期。(第一作者)
1 s# m# _/ h2 B# E5 B1 s9 j2. “美国区域研究的知识体系与代际差异”,《光明日报·理论版》2024年1月29日14版。(独撰)5 H9 Y" X7 T! T6 Z1 b0 F+ T9 ]
3. “人类文明的一次自我反思——《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导读,”《信睿周报》,2024年第2期,总第114期,第16-17页。(独撰)
/ N9 U! m5 c4 C' \- S% d$ }9 m4. “冷战背景下的知识权力博弈:以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为个案的探讨,”《世界历史》202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23年第11期。(独撰)7 ?+ }; H2 P/ x8 I
5. “Strategic Vigilance: Chairman Mao’s ‘anti-peaceful evolution’ Strategy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1959–1976,”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SSCI / A&HCI], Vol. 25, No. 2 (Spring 2023).(独撰)( G7 R: z8 _4 z
6. 「冷戦期香港のジャーナリズム・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教育の形成とアメリカ」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聡明編『文化冷戦と知の展開——アメリカの戦略・東アジアの論理』(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22)。[该书中文版已于2024年10月出版,英文版将于2025年底由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 (独撰)
% i- c% V% b% |! B+ A7. “双重文化冷战:亚洲基金会援助亚洲大学项目探析”,《二十一世纪》(香港)2022年10月总第193期。(独撰)6 C2 k' Y, d9 f% k( }
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研究——基于美国实践的省思”,《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2年第8期,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精粹文集》(人大复印)。(独撰)
6 g0 o. ?+ s1 z3 w0 F9. “战后美国全球知识霸权与国际学术界的新批判浪潮”,《光明日报·理论版》2021年10月25日。(独撰)
: Z# O1 C, q+ R10. “如何构建区域研究之中国范式”,《中华读书报》2021年9月22日第9版。(独撰)
{$ E, S" I! h$ G$ w9 Q C7 H11. “以理性的名义:行为科学与冷战前期美国的知识生产,”《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独撰)8 `5 x9 ]. Q0 N m# u& h
12. “培育共同经验:‘继承者一代’问题与美欧大西洋结盟体系”,《全球史评论》2020年第1期,第18辑,《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撰)6 D. b4 E% M1 k1 ]
13. “外蒙古公投的合法性焦虑,”《二十一世纪》(三边互动)2020年第8期。(独撰)7 K' O# D- c I9 S; s$ i
14. “‘学生冷战’及其悖论——以国际学生大会为中心的探讨”,《世界历史》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20年第2期,《世界历史文摘》2020卷全文转载。(独撰)1 Z) ~+ n+ k% C) z
15. “冷战视角下美国志愿组织与亚洲女性身份意识的塑造(1949-1969)”,《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11期,第96-107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7 z8 D" m! ~1 @ ~5 T& b- @3 {, F3 n16. “美国私档的发掘和利用——还原冷战的社会文化场景”,《冷战国际史研究》2019年第2期,第200-205页。(独撰)
! D# {; E$ J0 V0 J, |17.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模式的嬗变,1949-1989”,载梁茂信主编:《美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独撰)
- K& c8 I u, k' h9 n, I0 e18. “美苏太空竞赛:冷战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视角,”《边疆与周边问题研究》2019年第2期。载沈志华主编:《冷战启示录:美苏冷战历史系列专题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独撰); w/ B* D- w$ p1 z7 r
19. “冷战与亚洲中国学的初创——以费正清和亚洲基金会活动为个案的研究”,《美国研究》2018年第4期,第121-148页。(独撰)" R4 q/ D- F" T. L/ l
20. “未来潮流”之争:中美意识形态对抗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世界历史》2017年第2期,第4-17页。(独撰)
; l0 l8 R4 N) [) ]- l, G1 Z9 H21. “Cultural Cold War: The American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in Priscilla Roberts ed., The Power of Culture: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6, pp.148-169. (独撰)
# P( ~- ~( I4 x22. “前线外交”:冷战初期美国在香港的文化活动初探,《美国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第22-44页。(独撰)0 j8 Z2 k; O" O8 O: V" a$ k2 A
23. 冷战前期美国对东南亚华文高等教育的干预与影响——以南洋大学为个案的探讨,《美国研究》2015年第3期,第114-132页,《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撰) u- U. U/ p* ]1 I8 c! k3 f. `, S5 Y# l
24. 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91-102页。(独撰)(林行止,“美国新闻处”在台港,《上海书评》,2017年4月24日。)( Y: e+ z$ H% K
25. 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政策,《世界历史》2014年第5期,第23-35页。(第二作者)
: w$ r2 z ~7 w2 _$ W: E4 e26.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冷战社会动员与思想灌输活动探析,《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138-15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0期)和《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撰)1 f' I+ e/ F" F) B: }
27. 斯普特尼克事件与美国的“导弹差距”恐慌,载沈志华主编:《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独撰)
+ y5 s0 q' r8 l28.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教育改革新探(1945-1950),《中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241-247页。(第二作者)
: O8 i3 X; x/ E2 X29. 冷战共识——论美国政府与基金会对亚洲的教育援助项目(1953-1961),《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03期,第60-68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撰)+ h% j# A* P% @( |1 j. H* p
30.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领袖项目”初探,《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第69-78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2期转载。(独撰)
8 x& H N: E7 G7 C, O2 |- ]- x31. 美国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阻挠(坦赞铁路与中美在非洲的冷战对抗):1965-1969,《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65-71页。(独撰)7 R" a6 G" {. p. L' P! }; Q# L3 i
32. 官智合流:冷战时期美国“政治——学术复合体”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总第204期),第70-77页,《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学术界》2012年第7期论点摘编,《文摘报》论点短辑。(独撰)
0 \( o7 M7 |, `- A( o" Q33. “自由委员会”立法之争——冷战前期美国反共意识形态探析,《美国研究》2010年第4期,第125-135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撰)
) g, y z! c4 U* |% I6 W7 a; f34. 美国核战争计划在新世纪的接续与再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3期,第44-5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7期转载。(第一作者)
: E) a) X0 Y8 Z( x2 ?35. 以宗教为冷战武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心理战,《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34-48页,《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撰)
" k( o& D' s8 g. z0 L+ n36. “海外华人项目”与美国反华保台之心理战初探,《东北师大学报》 2010年第3期。(独撰)
1 L+ _% h. s9 C9 c0 A; a/ s37. 冷战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8日第7版。(独撰)) A1 ]$ o( ^3 t. c) F1 j1 Q- X* x
38. “太空自由”——以历史视野读解美国太空战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独撰)
" M, l" e% w( K; r- C) Q$ `39. 美国第一颗侦察卫星计划与美国的情报安全,载于群主编:《新冷战史研究: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独撰) b4 O- f/ ]# m1 t4 y. }
40. 中国早期的空间发展与美国的因应策略,《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7年11期全文转载。(独撰)
9 Z, O1 \" R9 s0 r' s& X' I41. 首届冷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博士论坛综述,《世界历史》2006年第6期。(第一作者)
; m4 V u2 q4 V& u" {. b8 k42. SIOP与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核打击计划,《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独撰)9 Q6 c2 I& F& r9 y+ v5 U6 l1 Z
43. 针对苏联集团的核战争蓝图――美国解密档案,载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II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独撰)7 Q" M( |1 s+ o! ~
44. 冷战时期科学家与美国的空间决策——兼及肯尼迪政府科技政策转型的动因,《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独撰); {7 z; N! U) f# Y# w4 I1 V
45.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独撰)
. Q5 e0 ^- O6 a, |46. “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与冷战――兼论冷战的知觉错误与过度防御心理”,《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独撰)* s0 }: Z+ d7 S
47.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独撰)
) T" j" F' X6 H& o5 A. D. |48. 中国战略核武器发展与美国早期ABM部署计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独撰), Q* v$ L+ i4 U6 v& n9 h
49. 冲绳返还实现的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独撰)
, ] o$ j( I& L' {50. 约翰逊政府的中国观与对日冲绳返还问题,载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独撰)
( R, x2 S" a5 ]" W; c5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日冲绳问题的处理,《文明研究辑刊》第三辑,2003年8月。(独撰)
( B% t& c8 C2 a8 F. }7 U5 P52.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in a Chinese Student’s View”, The Yale-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ummer 2002, Volume 3.(独撰)/ ^2 R! C M% k. \; j+ |
53. 试论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西亚非洲》1999年第2期。(独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