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N# ~+ W9 _# u0 m, _! l
: E/ Z, n7 V. j/ ]; X, v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筹)依托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组建,于2024年12月获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上海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紧密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聚焦穿戴机器人领域的系统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研究,致力于推动可穿戴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成为支撑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 A6 n- J5 V- g/ |4 O1 Z8 d9 K当前,促进肢体运动康复是社会的重大需求,也是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之一。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康复、助老助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的建设紧密围绕当前可穿戴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与驱动、感知与认知、技能学习以及人机交互控制优化等方面发展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展开,凝练了“智能机器人仿生、仿人与具身智能”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针对穿戴机器人本体机构设计与驱动,重点研发刚柔耦合的仿生结构以及驱控一体化关节模组,以突破现有机器人在位置精度、功率密度和控制性能方面的瓶颈。第二,聚焦人机变刚度机理与技能传递,通过研究人机交互的刚度特性,构建动作知识库,开发高效的人机技能传递策略。第三,基于柔性电子的具身感知认知方向,研制柔性电子皮肤和双向神经接口技术,实现对用户物理与生理状态的精准感知与意图认知。第四,基于具身智能的人在环中控制优化,提出感知-推理-动作一体化大模型,构建闭环稳定可靠的人机协同系统。% m' z7 C% w7 t, R% D7 Z" ?
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国家级科研平台,整合了一支多学科交叉、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团队现有两院院士2人,德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实验室负责人由李智军教授担任,是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IEEE/ AAIA Fellow,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实验室的筹建周期为两年,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学术体系构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全面推进可穿戴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实验室计划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包括研发精密驱控一体化关节模组,在位置精度、功率密度、扭矩密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超越工信部发布的最新任务榜单;开发国际领先的人机技能传递与变刚度控制方法;研制首张基于柔性集成电路的电子皮肤和首套柔性神经接口芯片;构建穿戴机器人感知-推理-动作一体化大模型,解决非结构环境下的人机共驾问题。
( B" s% o$ |1 P未来,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筹)将致力于实现“机器人+”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为上海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和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穿戴机器人技术创新高地,为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
|